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欧洲史学巨擘畅销半个世纪的经典,显微镜下的巫术审判与信仰冲突,倾听被遗忘与隐藏的庶民之声。

内容简介

16世纪,意大利西北的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传说生而有胎膜的农民在某些夜晚陷入沉睡时,其灵魂会“飞往”田野里与巫师“战斗”,以保护庄稼收成。这些男男女女,名为“本南丹蒂”,字面意思即“慈善的行者”。本南丹蒂是些什么人呢?一方面他们宣称自己反对女巫、男巫和他们邪恶的阴谋,治愈了一些因巫师的加害而受伤的人;另一方面,和他们的假想敌一样,他们骑着兔子、猫或别的动物参加神秘的夜间聚会。然而,他们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祈求丰收的仪式却被教会斥为异端巫术。历史学家金茨堡依据宗教法庭审判档案,着眼于审判官和被审问者之间的互动,不仅生动描述了这些农民如何在教会权威的压力之下,对自我身份产生混淆,进而把自己归为巫师的过程,还复原了这一时期民间文化和农民的心理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英文版序言
  • 意大利文版序言
  • 第一章 夜间的战斗
  • 第二章 亡灵的游行
  • 第三章 审判官与巫师之间的本南丹蒂
  • 第四章 参加半夜拜鬼仪式的本南丹蒂
  • 附录
  • 2020年意大利文版后记
  • 注释
  • 人名译名对照表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化隔阂?

    意大利史学家金兹伯格在成名作《奶酪与蛆虫》完成的十年前的著作,即这本《夜间的战斗:16、17 世纪的巫术与农业崇拜》,是微观史学方法的最初尝试。作者写《夜间》的时代,是欧洲近代早期巫术研究方兴未艾的时代;同样利用法庭审讯档案的学者并不止金兹伯格一人,但后来的史学发展可以反过来证明,金兹伯格处理史料的方法是有道理的。从《夜间》,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微观史学方法最初的相貌,而且可以了解凯思・托马斯(Keith Thomas)和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等等里程碑之前,比较重要的巫术研究成果是什么;这从而进一步有助于我们去从整体上理解 “新文化史” 的背景。金兹伯格援引了其他学者对此类 “巫术” 活动的研究,指出上述情景可能只是一种药物所致的幻觉,或干脆是癫痫症病人的感受。那么夜间的战斗是否真的存在呢?是否是一种关于农业丰产的仪式呢?作者提到,同时期意大利的教会(官方)同样在田地里实行祝福丰收的宗教仪式,但显然,官方并不能理解除了基督教的祈祷之外的,这些农民的奇怪的脑子里的掺杂着这么多神秘因素的民间仪式。所以知识阶层必然是一概否认民间丰产仪式的真实存在。实际上,同时代的知识阶层已经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概念,他们也能够记述在民间确实存在 “狂暴人群”(“疯狂人群”)的夜间之旅,而且教会也有祛除巫术的职能。然而,与农民的口供比较,知识阶层的印象实在无法作为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民间信仰的参照。但作者注意到,这里灵魂的夜间出游,以及与巫师的分别和对立,都与第一章所提到的本南丹蒂信仰有关;作者还举了其他一些细节上的相似点,从而认为亡灵相关的信仰有一种 “坚定而一致的信仰核心”,这些核心正是本南丹蒂信仰中本南丹蒂的不可或缺的特征。。。。。。。。。。。。。。。。。。。以上就是我在看完本书后,又去网络上查阅的资料解说,有没有好别扭的感觉?😂一直搞不懂基督教、巫术,且作者的叙述方式也不是我的菜。所以读起来又是一本天书😂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一读

      “这些本南丹蒂讲述说,他们出生时即身着衬衣(裹在羊膜里),因此,在四季小斋之夜,他们的灵魂每年三次(更经常的是四次),手持茴香枝条,不得不外出与手持高粱秸秆的男女巫师进行战斗。当本南丹蒂获胜时,就获丰收;反之,则会有饥荒。这些审判官在片刻的错愕之后,试图引诱本南丹蒂去承认,他们就是巫师,而非巫师的敌人。但本南丹蒂只是在五十年之后才极其勉强(而且也没有彻底)地承认,他们宣称的为土地的丰饶而参加的夜间战斗,实际上是在恶魔主持下的巫魔集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