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着意义的感知。符号用来传达意义,传达意义必用符号,意义就是一个符号被另一个符号所解释的潜力。因此,符号学就是意义学。

内容简介

本书分成上下两编:
原理编扩展了一百年来符号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方符号学理论,建立一个可用于分析人类意义活动的符号学体系。
推演编具体讨论了符号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复杂作用,让读者理论与应用兼得。

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在本书中得到条分缕析的清晰贬义。在这基础上,本书形成了突破原有理论的新体系,全面推进了符号学运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论
  • 1 什么是符号?
  • 2 符号学何用?
  • 3 符号学发展的四个模式与三个阶段
  • 4 符号学与其他学派的融合
  • 5 应用符号学
  • 6 符号学的工作范围
  • 7 “二十一世纪是符号学世纪”
  • 上编 原理
  • 第一章 符号的构成
  • 1 符号载体,空符号
  • 2 物、符号、物-符号
  • 3 符号的降解:物化
  • 4 符号化
  • 5 片面化
  • 6 符号的实用意义及其度量
  • 7 文本
  • 第二章 符号过程,不完整符号
  • 1 意义不在场才需要符号
  • 2 符号必有意义
  • 3 任何解释都是解释
  • 4 信号
  • 5 无发送符号
  • 6 潜在符号
  • 7 自我符号
  • 8 镜像,自我镜像
  • 第三章 任意性与理据性
  • 1 任意性
  • 2 系统性
  • 3 共时性
  • 4 有机论,“噪音”,露迹
  • 5 理据性,像似符号
  • 6 指示符号
  • 7 规约符号
  • 8 中文的理据性与规约性
  • 第四章 符号表意
  • 1 能指与所指
  • 2 双重分节
  • 3 符号意指三分式
  • 4 无限衍义,分岔衍义
  • 5 试推法
  • 6 艾柯七条与类型问题
  • 7 皮尔斯的普遍三分论
  • 第五章 媒介与渠道
  • 1 媒介,传媒,渠道,体裁
  • 2 “媒介即信息”
  • 3 多媒介文本的联合解码
  • 4 通感
  • 5 出位之思
  • 6 体裁与期待
  • 第六章 伴随文本
  • 1 伴随文本的定义
  • 2 显性伴随文本:副文本,型文本
  • 3 生成性伴随文本:前文本,同时文本
  • 4 解释性伴随文本:评论文本,链文本,先后文本
  • 5 普遍伴随文本与文本间性
  • 6 伴随文本执着
  • 7 深层伴随文本
  • 第七章 双轴关系
  • 1 双轴互相依靠
  • 2 宽幅与窄幅
  • 3 双轴偏重与文本风格
  • 4 展面与刺点
  • 第八章 符号的解释
  • 1 符号学三分科,符形学
  • 2 符义学
  • 3 符用学
  • 4 符号六因素与六性质
  • 5 语境论
  • 6 “意图定点”
  • 第九章 符号修辞
  • 1 符号修辞的特点
  • 2 概念比喻
  • 3 符号明喻、隐喻、转喻、提喻及各种变体
  • 4 符号比喻的各种复杂变体
  • 5 象征:与“符号”的混用
  • 6 生成象征的方法
  • 7 语言反讽与符号反讽
  • 8 反讽与悖论
  • 9 大局面反讽
  • 10 四体演进
  • 第十章 符码与元语言
  • 1 符码
  • 2 元语言与意义
  • 3 “断无不可解之理”
  • 4 元语言的构成
  • 5 同层次元语言冲突
  • 6 解释漩涡
  • 7 元元语言冲突,“评价漩涡”
  • 下编 推演
  • 第十一章 理据性及其滑动
  • 1 偶发再度理据性
  • 2 普遍符用理据性
  • 3 理据性上升
  • 4 理据性滑落
  • 5 理据性滑落后陡升,禅宗公案
  • 第十二章 谎言与虚构
  • 1 符号,真相,谎言
  • 2 接受原则
  • 3 “同意接受”各类型
  • 4 “拒绝接受”各类型
  • 5 虚构中如何述真?
  • 6 真假与计谋的文化道德
  • 第十三章 标出性
  • 1 语言学中的标出性
  • 2 文化研究中的标出性
  • 3 风格作为标出特征
  • 4 标出性的历史翻转
  • 5 中项问题
  • 第十四章 艺术符号学
  • 1 艺术难以定义
  • 2 体制-历史论,开放概念
  • 3 艺术作为非自然符号
  • 4 艺术符号的非实用意义
  • 5 艺术意指的非外延性
  • 6 当代艺术的标出倾斜
  • 7 标出优势
  • 8 泛艺术化
  • 第十五章 符号叙述学,广义叙述学
  • 1 叙述转向与符号叙述
  • 2 “最简叙述”定义
  • 3 叙述分类之一:记实性/虚构性
  • 4 叙述分类之二:记录性/演示性
  • 5 叙述分类之三:“时间向度”
  • 6 “现在向度”的可能后果
  • 第十六章 身份与文本身份,自我与符号自我
  • 1 术语群辨析
  • 2 从主体到自我
  • 3 从自我到身份
  • 4 当代文化的身份-自我危机
  • 5 自我的纵横移动
  • 6 反思自我的悖论,试推自我
  • 7 文本身份
  • 8 普遍隐含作者
  • 第十七章 当代社会的符号危机
  • 1 后期现代的意义方式
  • 2 当代符号危机的四个特征
  • 3 从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到异化符号消费
  • 4 替代选择
  • 5 经典重估与“文学场”破溃
  • 6 两种经典化,两种替代自我
  • 第十八章 现代性与评价漩涡
  • 1 历史与符号力量
  • 2 现代性的动力与制动
  • 3 “中体西学”没有错
  • 4 新儒家的整体元语言
  • 附录
  • 符号学术语人名译名表
  • 后记
  • 再版后记
  • 修订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存在先于本质,语言先于个体而存在,而个体只能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来认识世界,一个事先被语言结构化了的世界。人类的思维方式存在一个普遍的关系基础,即尝试在复杂的关系结构中寻找意义。符号学传统旨在从符号对象的形式与结构层面探寻一种通往符码表征的指涉关系和意义结构我们悬浮在语言中,语言构成了那个将我们关于现实的体验予以结构化的无形的秩序,关于诸种规则与意义的复杂网络,它使得我们看见我们所看见的 —— 依据我们看见它的方式(以及使我们看不见 —— 依据我们看不见它的方式)。我们的世界(从微观尺度到宏观尺度),是一个语言所构建出的符号性宇宙:我们对于「现实」的一切体验与认知,皆是由语言所结构化,故此,这个「现实」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虚拟现实」我们所谓的「现实」,只是语言所结构化的 —— 经由对体验(从肉身感知到实验仪器观测等)的语言性描述,「现实」被构建出来。至于「社会现实」,则更是由各种话语构型所编织而成物理学的「知识」,只能被勉强用来指涉经由实验所观测到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物理学家借助实验仪器所获得的体验)。语言构建起了「现实」,在其中我们的感官体验得到了相应的描述这个世界本身是否具有「现实性 / 实在性」,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我们是否触及「底层现实」,任何物理学的硬知识,都无法给我们确定性的答案,用罗韦利的话说:我们看见世界,我们描述它:我们给它一个秩序。我们几乎不知道我们所见的世界与世界本身之间的关系要了解世界,我们就只能倚赖自己那些有各种局限的感官,以及同样有各种局限的实验仪器。组成这个世界的,是各种现象。而现象只有在被观测、被描述、被注册进世界中后才「存在」科学不仅无法描述世界的每一个细节,而且那些被描述出来的细节,就成为我们现实中实际存在的事物。能够被说(用符号指涉)出来的,在本体论层面上定义了「能够存在的」。而一切在语言的边界之外的,则不存在于世界之中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是各种现象,而每个现象,只有在被感知、被观测、被描述出来之后才存在。「量子世界」之所以被视作鬼魅般的、诡秘的、怪异的,就是因为对比那个日常尺度上的世界,亚原子尺度上的诸种现象,用既有的语言不太容易能够被说出来。于是,那些指涉模糊的词,便对什么是能够存在于「量子世界」中的,施加了严格的界限康德认为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抵达「现象界」,至于那个「物自体」的「本体界」则无法抵达。纯粹理性批判,为人类的「知识」划定了界限,亦即,为「世界」划定了界限。这就意味着,我们并无法拥有关于「现实」(本体界)的知识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