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6千字
字数
2007-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宗教,帮你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广泛吸收了近几十年来中国各种传统宗教史研究的成果,应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整个中国宗教史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大规模的综合,构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结构严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的中国宗教通史学术体系。上迄史前时代的原始宗教,下至20世纪各种现存宗教,各种曾经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上的宗教,都在本书卷页中得到历史的展现。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卷前语
-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宗教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自然崇拜
- 第三节 鬼魂崇拜
- 一 母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 二 父系氏族社会的葬俗及其社会意义
- 三 鬼魂崇拜的当代民俗学验证
- 四 鬼魂崇拜与原始文明
- 第四节 生殖崇拜
- 一 女性生殖崇拜
- 二 男女合生与男性生殖崇拜
- 三 生殖崇拜的文化意义
- 第五节 图腾崇拜
- 一 考古学中的图腾资料
- 二 文献学中的图腾资料
- 三 民俗民族学中的图腾资料
- 四 四灵崇拜与龙凤文化
- 第六节 祖先崇拜
- 一 女始祖崇拜
- 二 男始祖崇拜与英雄神话
- 三 祖先崇拜的文化意义
- 第七节 原始神话
- 一 天地开辟神话
- 二 人类起源神话
- 三 氏族和民族起源神话
- 四 天体神话
- 五 英雄神话
- 第八节 原始祭祀、巫术、占卜
- 一 祭坛、祭器
- 二 巫术
- 三 占卜
- 第九节 小结
- 第二章 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教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古代国家宗教的形成时期——夏、商
- 一 “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
- 二 传说中的夏代宗教生活
- 三 商代的宗教信仰系统
- 四 商代的宗教活动方式
- 五 商代宗教的社会作用
- 第三节 古代宗教的鼎盛时期——西周
- 一 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与宗教观念变化
- 二 “以德配天”的宗教伦理
- 三 《周易》蓍占及其人文意义
- 四 西周宗教组织的完善
- 五 周代的祭祀制度及其社会意义
- 六 周代政教合一的“明堂”制度
- 第四节 古代宗教的动摇与转化时期——春秋战国
- 一 古代宗教的传衍与衰落
- 二 无神论思想的发生及其影响
- 三 儒家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
- 四 墨家的宗教异端思想及宗教化社团
- 五 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与神仙方术之学
- 六 法家的无神论思想及其对传统宗教的批判
- 七 “五德终始”说与“五帝”崇拜
- 第五节 古代宗教与先秦文明
- 一 古代宗教与科学技术
- 二 古代宗教与人文学科
- 三 古代宗教与文学艺术
- 第三章 秦汉三国时期的宗教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秦王朝的宗教
- 一 旧秦的宗教祭祀
- 二 秦朝的官方宗教祭祀
- 三 秦始皇的方仙崇拜
- 第三节 西汉的宗教和神学思潮
- 一 汉初的五帝崇拜和宗教祭祀
- 二 太一神的确立及其与五帝神的关系
- 三 西汉后期的天神祭祀与王莽修订祭礼
- 四 西汉宗庙典制的沿革
- 五 西汉的神仙方术
- 六 董仲舒的儒家神学与阴阳灾异说的流行
- 七 《礼记》中的宗教理论
- 第四节 东汉的宗教和神学思潮
- 一 东汉官方的宗教祭祀
- 二 谶纬的风行
- 三 《白虎通》的宗教意义
- 四 民间的种种鬼神之道与宗教风俗
- 第五节 道教的孕育与诞生
- 一 中国道教的宗旨与特色
- 二 道教的历史渊源
- 三 道教产生于汉末的时代文化背景
- 四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
- 五 太平道与黄巾军
- 六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 第六节 佛教概况与入华初传
- 一 印度佛教简史及其基本教义
- 二 佛教初入中国的传说与史迹
- 三 东汉译经及其代表人物
- 四 《理惑论》与三教之争的肇始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教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国家宗法性宗教的整顿
- 一 宗法性宗教的神鬼系统
- 二 宗庙祭祀系统
- 三 宗法性宗教的政治文化功能
- 第三节 道教的成长与整顿
- 一 道教主要流派的演变及道书大量涌现
- 二 《黄庭经》的道教内养理论
- 三 葛洪和《抱朴子》
- 四 寇谦之对北魏天师道的清整
- 五 陆修静的道教理论与活动
- 六 集南朝道教之大成的陶弘景
- 七 道教对社会文明的影响与贡献
- 第四节 佛教的迅速传播和发展
- 一 佛教迅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
- 二 三国、两晋的译经、传戒和求法
- 三 道安与早期般若学的六家七宗
- 四 鸠摩罗什和僧肇所传播的“中观”思想
- 五 慧远及其佛学思想
- 六 僧官制度的创建及其功能
- 七 寺院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八 南北朝的译经、经录与僧传
- 九 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说
- 十 群峰涌起的南北诸家师说
- 十一 观世音、弥勒和阿弥陀信仰的流行
- 十二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
- 第五节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融合
- 一 三教的状况与相互关系
- 二 儒、释、道三教几次大的理论冲突
- 三 三教冲突的政治表现——限佛、灭佛与兴佛
- 四 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理论与实践
-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宗教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三教并奖政策与三教并习风气
- 一 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
- 二 三教之间的斗争
- 三 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
- 第三节 宗法性国家宗教祭礼的整饬
- 一 宗教祭礼的规范化
- 二 祭天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 三 祭祖及丧服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 四 其他宗教祭祀仪制的讨论与修订
- 五 国家宗教与唐代文化
- 第四节 佛教的繁荣与挫折
- 一 隋唐五代佛教的发展与王朝的管理
- 二 隋唐的译经与经录
- 三 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
- 四 玄奘西行与唯识宗
- 五 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
- 六 高度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
- 七 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 八 前弘期佛教初传藏地及与本教的斗争
- 九 佛教与隋唐文明
- 第五节 道教的隆盛
- 一 隋唐五代皇室崇道情况
- 二 道教清修无为理论的发展
- 三 外丹道的兴盛、危机与钟吕内丹道的兴起
- 四 道教与隋唐文化
- 第六节 若干西来新宗教的流行
- 一 景教的流行
- 二 伊斯兰教的初传
- 三 祆教的流传
- 四 摩尼教的流传
- 五 景、伊、祆、摩四教的流传与唐代文化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