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用户推荐指数
文学
类型
8.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13千字
字数
2020-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甄选了文学评论家付如初多篇广受赞誉的文艺评论。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既包含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综合论述,也有对中国当代重要作家的文学评析。作者注重书与人的互文、美学的和历史的辩证。行文流畅灵动,有厚度深度,有独到见解和生命体悟。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辑 松鼠在榛子丛里
- 天意从来高难问
- 以死拼得一部《平凡的世界》
- 名著诞生的必经之路
- 《平凡的世界》的传奇
- 路遥的人格密码
- 路遥传奇与文学的没落
- 白鹿原上最好的作家走了
- 书与人的命运感
- 《白鹿原》好在哪儿?
- “性描写”和作品的命运
- 《白鹿原》出版那一年的故事
- 柳青传统和陕西三剑客
- 《白鹿原》手稿版的故事
- 陆沉者杨绛
- “死而不亡者寿”
- 杨绛的精神之所
- 《洗澡》: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的一种写法
- 陆沉者杨绛
- 世间已无张贤亮
- “他来了,又走了”
- 小说家张贤亮
- “受难者”张贤亮
- “你所写的全部文字比起奇特的命运都显得苍白。”
- 黎汝清的“命运启示录”
- 书比人有名
- “两个”黎汝清?
- 《皖南事变》的价值和黎汝清的命运转折
- 《湘江之战》和《碧血黄沙》
- 黎汝清会成为“被遗忘的大师”吗?
- 王鼎钧:给历史一份证词
- 幸存者的文学
- 历史是“有生命的过去”
-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 王鼎钧的气质
- “我找李大师,云端不可寻”
- 悼李敖和“看”李敖
- 读李敖
- 思李敖
- “我”与李敖
- 战时大学的理想启示
- 刚毅坚卓,弦歌不辍
- 抗战中的两种青春
- 齐邦媛的大学:沉痛而欢欣
- 何兆武的大学:幸福而迷茫
- 名字写在水上,灵魂写在纸上
- 大学里的故事和故事里的大学
- 现代文学中的大学形象
- 新时期以后的大学故事
- 张者的“大学三部曲”:二十年的大学史
- 《活着之上》:沧浪之水浊兮
- 看呐,这美术圈的人!
- 《沧海》的故事
- 《沧海之后》的故事
- “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飞升”
- 一曲美术界的《好了歌》
- 他们为什么把书桌搬到田野上?
- 文求诸野
- “文化的问题总是隐藏在生活里”
- “折得一枝香在手”
- “敬事而信”
- 《应物兄》和当代小说的声望
- 应物兄是谁?
- 除了话语权,他什么都没有失去
- 文学头上悬着什么?
- 王城如海,作家如帆
- 徐则臣的写作之路
- 《耶路撒冷》:到世界去
- 《王城如海》:回中国来
- 徐则臣笔下的青春
- 《北上》:世界在河流上漂泊的秘史
- 潜伏在龙一心里的英雄梦
- 从《潜伏》说起
- 《接头》:《潜伏》之后的故事
- 龙一的英雄谱
- 龙一英雄梦:英雄在民间
- 在人间寻路,为山河披上袈裟
- 《山河袈裟》
- “人心中有山河莽荡”,生死处有袈裟霓裳
-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 失败之诗
- 致我们无处安放的乡愁
- 梁鸿的“乡村传记”
- 从双水村到梁庄:中国乡村史的一种写法
- “田野里响起诚挚的旋律”
- 70后的文学使命和社会责任感
- 如果故乡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时代
- 文学“隐士”曹乃谦
- 曹乃谦是谁?
- 《同声四调》:历史若只如平常
- “母亲崇拜”和曹乃谦的女性观
- 做一个文学“隐士”有多难?
- 燕子相将归巢
- 羞涩的幸福感
- 写作者的“乡土中国”
- 活着,用文字微笑
- 卑微者的未来
- 书生做吏的命运过山车
- 书生做吏
- 借人观事,借传述史
- 在“革命”的阴影里
- “你的名字是一个问号”
- 永远的朝内166号
- 一座楼和一本书
- 大时代中的朝内166号
- 从历史的悲剧到“人”的悲剧
- 永远的朝内166号
- 曲终人未散
- 《曲终人在》
- 省长欧阳万彤的传记
- 官员的职业道德
- 官场文学:一种独特的现实主义
- 周大新的理想主义
- 一个青年的成熟或死亡
- 北京,北京
- 《公主坟》:青年的爱与梦
- 《春困》:中年始于婚姻
- 困于生活,死于中年
- 东方科幻的可能和未来
-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它会终止”
- 末日想象中的东方力量
- 未来现实主义和莫比乌斯时间带
- “世界从未长大,但它从未停止生长……”
- 在敦煌,找一条彩缎和豆蔻之路
- 敦煌在上,风光无限
- 敦煌赤子
- 民间重现和新历史主义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你感到自己在读书了吗?
- 从豆瓣网的一次文学评奖说起
- 大数据时代经典阅读的屏障
- 阅读可以达成共识吗?
- 第二辑 玫瑰酒的芬芳
- 马尔克斯和他的中国学生们
- 他那张飞行的床单上,挤满了中国作家
- 两个高足:莫言和余华
- 当我们谈论马尔克斯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 文学巴别塔:顾彬与中国当代文学
-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 “顾彬来了”之后
- 文学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 顾彬的“巴别塔”
- 为文学的使命和尊严
- 她的书在她的祖国还是禁书
- 《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在人间,描绘地狱的模样
- 《二手时间》:浓缩版的“红色百科全书”
- “复调”中的“开放社会”
- “我们不需要你的真实,我们有自己的真实。”
- 一个捷克作家的“疯狂世纪”
- 他叫伊凡·克里玛
- 他的世纪“疯狂”得与众不同
- 他用理性对待“疯狂”
- 克里玛的“悖谬”
- 赫拉巴尔的忧伤
- “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
- 他是老子的好学生
- 在“垃圾堆”上找到的“幸福感”
- 赫拉巴尔的抒情之美
- 赫拉巴尔的争议或者价值
- 你曾知道一个忧伤的土耳其吗?
- 帕慕克和土耳其人“呼愁”
- 《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 这张土耳其名片的含金量
- 帕慕克的写作策略
- 奈保尔的“内在力量”
- “世界本该停止,可它还在继续”
- 《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像男人一样可怜父亲
- 《大河湾》:谁的非洲?
- 奈保尔留给世界的真正的力量
- 女人也爱洛丽塔
- 洛丽塔的魅惑
-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 在美国打破“伊朗式沉默”
- 说吧,记忆
- 印度的“午夜之子”
- 鲁西迪的故事魔法
- 《午夜之子》:把历史做成酸辣酱
- 神女之“神”
- 叹息世界是一个谜
- 鲁西迪的印度智慧
- 我们会不会爱上托卡尔丘克
- 健康文学的气息
- “多亏了温柔,茶壶才开始说话”
- 《太古和其他时间》
-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 《云游》
- “好色”的渡边淳一
- 《失乐园》:中年浮世绘
- “纵使放荡,心灵也不该是龌龊的。”
- 历史的眼泪被文学笑出来了
- 84岁的父亲和他36岁的情人
- “过去肮脏不堪,就像个下水道。”
- 我们从未逃离历史,也从未远离孤独
- 柳薇卡的魅力和启示
- 左手生活,右手意义
- 《斯通纳》:一本被“复活”的小说
- 所谓命运,只跟选择和爱有关
- 当整个世界都变成监狱的时候,麻木是一种力量
- 翻译说最大的感受是“苦涩”
- “我们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但没有自己的桑乔”
- 那些我从未告诉你的恐惧和爱
- 《无声告白》:2014年美国小说中的一匹黑马
- 家,通常都从女人开始
- 一个“家”字的五种写法
- 书应该有秘密,像人一样
- 故事的现实源头,或命运开始的地方
- 关于文学的“无声告白”
- 第三辑 月亮推着后背
- 又是一年高粱红
- 27年高粱红
- 高粱为什么这样红?
- 关于莫言和《红高粱家族》的往事
- 难题之下的价值困惑
- 文学光影中的贾樟柯
- 贾樟柯的“标签”效应
- “我是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
- 从“金钱与爱情”到“灰烬最纯洁”
- 贾樟柯的文学表达
- 认一个错儿的路有多长
- 等着陆焉识
- 寻找《陆犯焉识》
- 说说陆焉识遇到的年轻人
- 错把无名当英雄
- 《天才捕手》:一部注定失败的电影
- 《天才的编辑》:一本中规中矩的传记
- 编辑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 编辑的幸福时刻
- 谁的芳华?
- 冯小刚的《芳华》
- 冯小刚的“芳华”
- 冯小刚式“正义”
- 严歌苓的《芳华》
- 芳华是一种清澈的“善”
- 福克纳的火焰和韩国的青春
- 《燃烧》:戛纳史上评分最高的电影
- 村上春树的气质
- 福克纳的愤怒
- 婚姻无故事
- 霍乱时期的婚姻
- 妥协就能留住婚姻吗?
- 钱和婚姻中的第三种势力
- 是明天,不是革命
- 战争与人
- 《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
- 德国军政总督的故事
- 中国的“辛德勒”
- “大”时代中的“小”文学
-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岗峦”
- 地久天长且安魂
- 苦涩的妥协
- 活着,梦实现了
- 死之近旁,生在延续
- “失独”者的安魂曲
- “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
- “教我们那一点爱,与时间空间共存吧!”
- 何人绘得萧红影
- 《黄金时代》:粉丝电影的诚挚和遗憾
- 大时代的牺牲者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