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封面文章《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与写作》《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近年现实题材剧90年代叙事解析》《科技的文学变奏——议科幻的演化》等。

内容简介

生发自《十月》的《北京文艺评论》,带着80年代文学黄金年代的精神标识,将为新时代文艺和首都文艺评论事业贡献新质生产力。

《北京文艺评论》将致力于世界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推动批评理论与方法论更新,促进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批评理论话语建设。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工智能时代的阅读与写作
  • 新时代的中国“故事”近年现实题材剧90年代叙事解析
  • “狂飙”时代的罪与罚——电视剧《狂飙》与“长90年代”的历史想象
  • 市场经济改革初期的“江湖”世界与“完人”理想——论电视剧《繁花》重述1990年代的方式
  • 新时代“人民史诗的文学”与“新红色经典”
  • “数字北京”,何以言说?
  • 在今天回顾《我在北京送快递》的出版
  • 《我在北京送快递》中为什么没有“北京”?——平台经济下的地方书写何以可能?
  • 以“在场”写“真实”——由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谈起
  • “勿以为问是虚幻”——史铁生《病隙碎笔》阅读札记
  • 穿行风暴,唱哀艳与晶莹的歌——重读史铁生
  • “文学之外”:文学与其他学科、艺术形式的关系问题
  • “世界”从何而来?——论小说与散文
  • 科技的文学变奏——议科幻的演化
  • 中国游戏,文脉待通——关于数字游戏与文学艺术关系的一种思考
  • 创意写作与“剩余的文学性”
  • 山河铺满孔雀肺——论《只此青绿》的创作逻辑和希孟形象
  • 《只此青绿》的媒介适应性:“翻译”与再现
  • 青绿回响——论《只此青绿》中音乐对舞蹈的承载
  • 希孟教会了我“向死而舞”——《只此青绿》男主演张翰专访
  • 附录《只此青绿》创演及传播大事记
  • 硝烟与玫瑰:2024年俄罗斯文学观察
  • 主持人语
  • 论焦虑,或者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三个神话
  • 在地与在场——美丽中国愿景下的艺术行动路径
  • 不尽与未尽——“唐诗之路”行走策展备忘录
  • “连续的整体”——社会实践课程《列岛·影像志》汇报展前言集
  • 艺术的有限或无限——在地的“走进去”和“牧光计划”的“走出去”
  • 艺术何以在地——以方志为参照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十月

《十月》创刊于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创办的首家大型文学期刊,以刊登中篇小说为主,兼顾其他文学体裁作品。 《十月》秉承现实主义传统,以关注生活的深广度、沉稳大气的品格、坚实的内容、多样的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从这里走向社会,经时间的淘洗成为文学经典;众多作者通过这座桥梁与读者产生共鸣,成为一代名家。 创刊以来,《十月》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紧扣时代脉搏和文学律动,坚持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办刊理念,坚持精品战略,注重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关注名家亦发掘新人,重点推出具备强烈时代感和高度艺术性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