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研究澳门19世纪以来学校课程的发展脉络及其与文化变迁的互动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第一次提出用“三轨并行”的框架梳理澳门早期复杂的课程传统,并系统描绘了20世纪和回归以来澳门学校课程发展的历史。

对于澳门未来的课程改革,本书指出应建立新的课程领导体制和教科书制度,传统文化教育、中文教育、历史教育以及品德与公民教育须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从新时代的语境出发,帮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征、基本精神和价值系统,加强近现代史教育并强调澳门史与作为整体的中国史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认识更真实、更完整的中国,促进其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前言
  • 上编 澳门学校课程传统的形成与变迁
  • 第一章 早期三轨并行课程传统的形成
  • 一 教会学校的课程传统
  • 二 官立及葡文学校的课程
  • 三 华人蒙学课程的革新
  • 四 多元的课程与多元的文化脉络
  • 第二章 20世纪课程与文化的变迁
  • 一 公共教育系统的发展
  • 二 抗战期间学校课程的改变
  • 三 50年代后澳门课程的转向
  • 四 90年代走向规范化的努力
  • 第三章 回归后学校课程的变革
  • 一 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 二 改革课程领导体制
  • 三 颁布各教育阶段课程框架
  • 四 建立本地的课程基准
  • 五 加强教材建设
  • 六 特点与展望
  • 下编 澳门学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文化使命
  • 第四章 核心素养与澳门课程结构的改革
  • 一 课程框架及其要解决的问题
  • 二 课程结构改革的世界趋势
  • 三 课程框架的研制过程与主要意见
  • 四 核心素养与课程结构变革
  • 五 澳门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
  • 六 在课程结构方面的调整
  • 七 若干相关问题
  • 第五章 课程视野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 一 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身份
  • 二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定位
  • 三 制度与政策的保障
  • 四 学校层面的实施
  • 五 主要问题
  • 六 挑战及展望
  • 第六章 中文教育的文化关切
  • 一 中文教育传统的嬗变
  • 二 探寻澳门中文教育的传统
  • 三 变革的关键点
  • 四 澳门中文教材的革新
  • 第七章 历史课程的文化使命
  • 一 历史教育的特殊意义
  • 二 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课程
  • 三 回归后历史教育的变革
  • 四 澳门历史教材的开发
  • 五 须注意的其他问题
  • 第八章 身份认同和品德与公民课程
  • 一 作为一种使命的身份认同教育
  • 二 教材对身份的建构
  • 三 走向更有效的身份建构
  • 第九章 教科书制度的革新
  • 一 教科书制度与澳门课程
  • 二 澳门教科书制度的传统与问题
  • 三 政府应有限度地介入教科书领域
  • 四 走向有限度的认定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