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壮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和文化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文学-文化批评和民俗学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壮族民间文学置于整个壮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与社会群体文化结构的网络之中,探讨其在由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因素构成的“文化场”中的表现形态与发展演变,着重论述了歌咏文化、稻作文化、师麽文化对壮族民间口头韵文、口头叙事文学创作及乡村仪式演剧的深刻影响,并重点分析了壮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关系,特别是汉族文化对壮族民间文学的重大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  言
  • 第一章  “文化场”与壮族民间文学
  • 第一节  文化与文化场
  • 一、 文化场的界说
  • 二、 文化与文化场的关系
  • 第二节  壮族民间文学文化场的构成
  • 一、 时间的视角
  • 二、 空间的视角
  • 第三节  壮族民间文学文化场中的文化关系及其总体特点
  • 第二章  歌咏习俗与壮族民间文学
  •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壮族歌咏习俗
  • 第二节  壮族口头韵文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 一、 壮族口头韵文创作的种类和内容
  • 二、 民间口头韵文创作在艺术形式上的民族性
  • 第三节  歌咏习俗与壮族口头韵文创作的繁盛
  • 一、 歌咏习俗孕育和产生了壮族口头韵文创作作品
  • 二、 壮族民间长诗的繁荣是壮族歌咏习俗繁荣的标志
  • 第三章  稻作文化与壮族民间文学
  • 第一节  壮族传统社会的稻作文化表征
  • 一、 冠以汉字“那”的地名现象
  • 二、 水稻种植为中心的生产格局
  • 三、 稻米制品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 四、 与稻作生计交融的传统节日
  • 五、 受稻作观念浸染的人生礼仪
  • 六、 稻作文化涵化的民间宗教
  • 第二节  稻作文化与壮族口头韵文创作
  • 一、 传授稻作生产知识和经验的歌谣
  • 二、 抒发稻作劳动情绪的歌谣
  • 三、 稻作农业祭祀歌谣
  • 四、 稻作农事歌谣的衰微与保护
  • 第三节  稻作文化与壮族民间散文叙事
  • 一、 有关壮族稻作起源的生成性神话
  • 二、 有关壮族稻作农业的解释性传说
  • 三、 有关壮族稻作农业的讲述性故事
  • 第四节  稻作文化与壮族麽公手抄经书
  • 一、 寻找谷种、驯化野生稻与稻作的起源
  • 二、 “骆田”与稻作农业的发生与发展
  • 三、 “长石”与史前时期华南地区的犁耕
  • 四、 造牛、驯化野牛、造犁与牛耕
  • 五、 水稻种植时令及耕作制度
  • 六、 赎稻魂、赎牛魂与禳解等稻作农业祭祀
  • 第四章  师麽传统与壮族民间文学
  • 第一节  壮族师麽信仰传统及其特点
  • 一、 壮族民间宗教的层次结构和师麽传统的性质
  • 二、 壮族师麽信仰传统的特点和影响
  • 第二节  师麽传统与壮族师公手抄经书
  • 一、 国兴屯壮族师公及其经书概况
  • 二、 各地壮族师公的代表性经书简介
  • 三、 壮族师公经书反映的基本信条和宗教教义
  • 第三节  师麽传统与民间壮师剧创作
  • 一、 从师公“唱(跳)师”到民间壮师剧
  • 二、 民间壮师剧的传承发展与民俗文化
  • 三、 民间壮师剧与壮族传统伦理道德
  • 第五章  汉族文化与壮族民间文学
  • 第一节  汉族文化与壮族民间散文叙事
  • 一、 壮汉文化交流与壮族神话谱系
  • 二、 壮汉文化交流与壮族民间传说故事
  • 第二节  汉族文化与壮族民间叙事长诗
  • 一、 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及小说与壮族民间长诗
  • 二、 汉族孝子故事与壮族师公手抄唱本
  • 第三节  汉族文化与民间壮剧创作
  • 一、 壮汉文化交流与民间壮剧的形成及发展
  • 二、 取材于汉族题材的壮剧传统剧目
  • 第四节  文化整合、文化认同与壮族民间文学
  • 一、 文化整合与壮族民间文学
  • 二、 文化认同与壮族民间文学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