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该领域代表学者撰写,让你以崭新视角重新理解中国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秦汉帝国”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由日本学界该研究领域内的专家鹤间和幸撰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推荐,作者通过文献辨析和实地勘察重新构建了秦汉四百年的兴衰史,分析了小秦、小汉通过与其他地域集团的冲突发展、壮大,兼并其他各国,最终开创秦汉帝国的历史过程。

本书特别侧重了东亚之中的中国、日本的视角。秦汉时期的日本列岛社会与中国相比的话是相当落后的,这是当时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作者认为以中国为中心、从中华的角度视边境为夷狄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的记述不是以华夷思想为中心的,而是注意到地域多样性、并且尝试从世界古代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历史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 中文版自序
  • 前言 超越《史记》、《汉书》
  • 二十一世纪最重大的发现——里耶秦简
  • 陶渊明所咏桃源乡真实存在的可能性
  • 史料相继出土超越《史记》、《汉书》
  • 形成多民族秦汉帝国的四百年
  • 第一章 始皇帝的诞生
  • 暗杀秦始皇未遂事件
  • 地方官吏眼中的秦始皇
  • 暗杀秦始皇
  • 刺客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
  • 史书与画像石的不同描绘
  • 史实随着史料的不同而变动
  • 一名地方官吏与始皇帝的相遇
  • 战国秦昭王时期
  • 拉开帝国时代的大幕
  • 所谓“天下”的概念
  • 秦王政与吕不韦
  • 嫪毐之乱
  • 天下统一
  • 李斯的野心
  • 贯彻法治与帝王之术的构想
  • 统一天下之翌年
  • 叛乱事件与侵占船只事件
  • 咸阳宫召开御前会议
  • 古代的时间感觉
  • 《史记》未载的天下统一实情
  • 第二章 皇帝制的形成
  • 皇皇上帝
  • 古代的上天思想
  • “皇帝”的称号
  • 秦以水德克周之火德
  • 三十六郡之谜与帝国的扩张
  • 度量衡、车轨、文字的统一
  • 谷物计量与武器的制造标准
  • 道路交通网的建设与统一车轨
  • 习字与撰写文书
  • 秦朝的领土面积
  • 在征服地的扬威之旅
  • 什么是泰山封禅
  • 被歼灭者
  • 祭天——祭祀的继承
  • 封祭与帝国不灭宣言
  • 对外战争——与新天下的遭遇
  • 与蛮夷的战争
  • 贸然对匈奴、百越南北同时开战
  • 多难的百越征服战
  • 河南(鄂尔多斯)与南海三郡
  • 战时体制的土木工程
  • 巨大的首都与阿房宫
  • 焚书坑儒与不死仙药
  • 丞相李斯的措施
  • 对诸生反体制批判的镇压
  • 方士与秦始皇
  • 最后的巡行
  • 单一法制的天下统治
  • 秦始皇的末期
  • 秦始皇的地下帝国
  • 水银江河、人鱼膏烛台
  • 已探明的地宫内部构造
  • 天下的军队
  • 士兵俑、文官俑显示出的秦帝国拓展
  • 第三章 秦楚汉的三国志
  • 陈胜、吴广之乱
  • 秦楚汉更迭的历史
  • 《楚汉春秋》:动乱时期的史料
  • 重评历史的珍贵史料
  • 六个月的农民起义
  • 老百姓缔造国家
  • 二世皇帝胡亥
  • 叛乱的扩大与评价
  • 秦帝国的灭亡
  • 继承楚名将血统的项梁
  • 项羽的崛起
  • 刘邦其人
  • 沛公刘邦的叛乱
  • 刘邦集团的成员
  • 赵高专权与二世之死
  • 楚汉战争
  • 项羽与刘邦的对峙
  • 鸿门之宴
  • 火烧秦都咸阳
  • 西楚霸王项羽
  • 十八王联合国体制
  • 韩信“争权天下”的劝导
  • 逐鹿中原
  • 停战协议的制订
  • 楚国崩溃
  • 垓下之战
  • 虞美人之歌
  • 交错纷乱的楚军汉军
  • 项羽之死
  • 项羽之评价
  • 第四章 刘氏王朝的诞生
  • 刘邦的汉帝国
  • 《二年律令》的发现
  • 汉皇帝的即位
  • 强化中央权力的大清洗
  • 辅佐皇帝的官僚与诸王
  • 封爵之誓
  • 诸侯王的叛乱
  • 汉王朝的首都圈建设与法制体系
  • 再开发之后的关中据点
  • 选择洛阳还是长安
  • 汉长安城遗址
  • 东亚世界法律的源流
  • 始皇帝的严惩主义与刘邦的简约主义
  • 模糊的秦律、汉律终有搞清楚的一天
  • 对匈奴外交与高祖之死
  • 冒顿单于的权力篡夺
  • 神秘人物刘敬的提议
  • 高祖刘邦最后的日子
  • 吕太后政权
  • 惠帝与吕太后的十五年
  • 吕雉与刘邦
  • 残虐戚夫人的复仇
  • 外戚吕氏的时代
  • “皇后之玺”的真伪
  • 对吕太后评价的动摇
  • 长沙国与南越国
  • 长沙马王堆汉墓带来的震撼
  • 俨然古代的图书馆与美术馆
  • 活跃于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越国
  • 秦汉与越的文化并存
  • 文帝的时代
  • 由代国王成为汉帝国皇帝
  • 文帝即位的舞台
  • 后世评价颇高的文帝仁政
  • 废除凄惨肉刑
  • 赐男女爵位与酒宴
  • 已经探明爵制的实际与效果
  • 从文帝到景帝
  • 中国古代酒类面面观
  • 酒宴与肉食的规定
  • 不筑坟不损山川
  • 吴楚七国之乱
  • 梁孝王刘武的奋战
  • 周勃、亚夫父子兵马俑
  • 第五章 武帝的时期I 司马迁生活的时代
  • 武帝与司马迁
  • 武帝生母王夫人与栗姬
  • 由十四个皇子中选出的武帝
  • 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
  • 武帝在位年号
  • 司马迁之父司马谈
  • 司马谈的忧愤而终
  • 司马迁的生卒年
  • 二十岁时开阔眼界的旅行
  • 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
  • 元光三年黄河溃决
  • 武帝求河神保佑诗二篇
  • 李陵之祸降临
  • 李陵之降匈奴
  • 宫刑之屈辱
  • 追求神仙世界的古代帝王
  • 尊重秦始皇的汉武帝
  • 显现神仙岛的离宫
  • 秦皇汉武两位相似的古代帝王
  • 武帝时期的历法与审判
  • 依照太阳运行的生活节奏
  • 太阳与月亮两种周期
  • 在正月过新年的新历法
  • 酷吏张汤与新出土的汉简文书
  • 武帝时期的审判程序
  • 第六章 武帝的时期Ⅱ 领土扩张
  • 进入西域与匈奴战争
  • 丝绸之路
  • 与月氏同盟讨伐匈奴
  • 从和亲到抗争的汉匈外交
  • 与匈奴作战之主角卫青、霍去病
  • 张骞带回的乌孙天马
  • 武帝的对外战略
  • 汉帝国周边一个国家的生活方式
  • 南越王国的灭亡
  • 西南夷的世界
  • 夜郎隶属于汉、册封滇王
  • 西南夷诸部族的生活与风俗
  • 出征朝鲜军队的混乱
  • 朝鲜半岛的统治据点乐浪郡
  • 大宛的汗血马
  • 为夺取天马的战争
  • 儒教的时代
  • 罕见的思想家,孔子引起的共鸣
  • 广博的思想与对政治的积极参与
  • 救助农民、富强国家的政策性建议
  • 淮南王与衡山王的谋反事件
  • 借儒家之学讽刺武帝
  • 武帝时代的经济与开发
  • 支撑汉代财政的货币
  • 汉代官吏的薪俸
  • 稳定国家财政之策
  • 盐铁专卖使国家获得巨大利益
  • 铁制农具促使生产力飞越发展
  • 建造白渠消除盐害
  • 武帝时期的关中开发
  • 武帝时代的结束
  • 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 第七章 从后宫之窗见到的帝国行踪
  • 汉帝国的中枢与后宫
  • 从《史记》到《汉书》
  • 忍受屈辱的李陵贯彻信义的苏武
  • 少年皇帝与霍光政权
  • 《盐铁论》与专卖制的废止
  • 后宫的等级社会
  • 后宫与内朝的宫殿配置
  • 汉帝国中枢之中央官厅的构成
  • 中国古代的女性
  • 从后宫观察西汉五十年政治中的女性
  • 法律优先的夫妇之义
  • 成帝猝死之谜
  • 世代传颂的王昭君故事
  • 历代女性的化妆
  • 制服暴龙
  • 从沉睡中苏醒的古代木简
  • 敦煌汉简的记录
  • 绿洲国家的生活方式
  • 纸未发明以前的书籍
  • 消失在沙尘中的民众得以复活
  • 执掌地方政治的循吏与酷吏
  • 出土文书所述
  • 东海郡的地方行政
  • 僮约:奴隶买卖契约
  • 《汉书·地理志》的宏观世界
  • 逐渐清晰的汉帝国全貌
  • 西汉十一代皇帝陵
  • 《汉书·游侠传》的豪杰
  • 长安城周边丰饶的自然环境
  • 王莽篡夺汉王朝
  • 意欲保汉的王政君
  • 王莽当“假皇帝”的策略
  • 西汉至新禅让的闹剧
  • 传国之玺:正统继承者的证明
  • 秦始皇、武帝与王莽的共同点
  • 新的政治、经济、外交
  • 向往周代政治制度的复古
  • 温柔与残忍
  • 理想主义的经济政策
  • 权威的确认与象征性货币改革
  • 儒教主义华夷秩序的开始
  • 对王莽新王朝的评价
  • 黄河决口时为保坟墓而牺牲民众
  • 周边各民族的背叛、造反与政权的崩溃
  • 第八章 民众的世纪
  • 记载王朝兴亡的史书
  • 将两个汉朝相互区别的记述
  • 地方社会特征形成的时代
  • 《后汉书》的编纂
  • 兴亡全史的陆续编纂
  • 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 王莽政权的灭亡
  • 女首领吕母发动的叛乱
  • 赤眉之乱的爆发
  • 上将军隗嚣的反莽叛乱
  • 蜀王公孙述的自立
  • 博识文人扬雄的《蜀王本纪》
  • 南阳刘氏的举兵
  • 光武帝即位的告天仪式
  • 光武帝刘秀的统治
  • 汉王室的中兴
  • 奴婢解放与行政大改革
  • 东汉王朝迁都洛阳
  • 洛阳城发掘调查的记录
  • 服役刑徒之墓
  • 金印与光武帝以后
  • 赐倭之奴国王的蛇纽金印
  • 赐金印之光武帝一方的形势
  • 光武帝之死与明帝的即位
  • 安定的明帝时期
  • 白虎观会议对《五经》解释的讨论
  • 匈奴与经营西域
  • 与南匈奴的关系
  • 北匈奴的毁灭
  • 反映对匈边防最前线生活的史料
  • 玉门关与阳关:西域外交的门户
  • 西域诸国的动向
  • 马不停蹄的军事行动
  • 王充的科学批判精神
  • 谶纬思想——东汉儒教的特征
  • 批判儒教神秘主义的《论衡》
  • 印度佛教的传来
  • 备受关注的东汉佛教遗址
  • 第九章 自然灾害与内乱的世纪
  • 水害、旱灾、虫灾、地震、疫病
  • 侵袭人类生活的大自然
  • 水害、旱灾频仍
  • 蝗虫的异常发生
  • 疫病的流行与医学
  • 名医张仲景与华佗
  • 张衡的地震仪
  • 顺帝时期的凉州地震
  • 人口流动与一年一度的户口调查
  • 人口的过疏化与过密化
  • 官吏、字典与数学
  • 九千字的读写能力
  • 官僚实务、儒者素养所必需的算术
  • 从丝绸帛书到纸
  • 东汉对西方的外交与罗马的使节
  • 班超、班勇与西域的统治
  • 游牧骑马民族西藏山岳民族绿洲都市国家
  • 西境的羌族叛乱
  • 倭国王帅升的朝贡使节
  • 罗马帝国皇帝大秦王安敦
  • 罗马皇帝派遣使节至洛阳
  • 仅允许政治使节入国
  • 汉与罗马交流的丝绸与玻璃
  • 儒教与道教
  • 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儒教
  • 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理念
  • 应对自然灾害、政治混乱所需的儒教德治
  • 道教的创立时期
  • 黄巾之乱与五斗米道
  • 闯入外戚时期
  • 皇帝身边的外戚宦官
  • 宦官的制度化及其政治势力的抬头
  • “河水清”之东汉帝国崩溃征兆
  • 党人与宦官的一大抗争
  • 从宗教集团到反政府集团
  • 黄巾之乱——宣告东汉王朝的灭亡
  • 五斗米道宗教集团
  • 屈服于曹操的宗教王国
  • 豪族与乡里社会
  • 作为支撑王朝阶层的豪族
  • 豪族的地域性与阶层性
  • 一县平均三乡、一乡十里构成的地方行政组织
  • 新出史料中东汉乡里的农民生活
  • 墓室壁画所描绘的豪族庄园
  • 以此为中世前史的观点
  • 刘氏王朝四百年的终结
  • 酷似西汉末的政权交替
  • 魏王曹丕所受皇帝玺绶
  • 结语 秦汉四百四十年的各位始皇帝
  • 四百四十年的这个时代
  • 争当始皇帝
  • 附录
  • 主要人物略传
  • 历史关键词解说
  • 参考文献
  • 历史年表
  • 封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还可以,读惯自己人写的历史书的话,可能感觉有点跳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秦始皇的遗产

      千古一帝,终成灰烬。一统六国的秦始皇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留下的遗产至今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在《秦始皇的秘密》里提到的 “世界第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系列中的一卷,作者结合自己了解到的史料和考古材料等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他眼中的秦汉帝国,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较为可信的版本。1. 汉承秦制从汉承秦制这个角度来说,秦汉帝国的讲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在这四百四十年的历史里,我们不妨将短命的秦朝视为汉朝的初始版本。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后来的王朝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演化的。关于秦汉帝国的书不少,就我目前读过的就有《秦汉帝国:中国文明的历史 [三]》、《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哈佛中国史系列里的《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细讲中国历史丛书里的《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以及杨照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等。从考古材料和帝制的传承来说,本书较为完成地展现了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对于读者来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作者眼中更为可信版本的秦汉历史。我们能观察到其中的差异,也能看到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从汉朝的统治班底就可以看得出秦始皇以及秦朝留下的诸多遗产。有好有坏,全盘接收。在短暂的大一统之后如何将统一继续下去需要新的做法,也需要吸取历史教训。血淋淋的秦朝历史,对于我们可能不过是一段需要了解的中国历史,对于汉朝人们来说却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身为统治者自然也会注意到这把高悬于头顶的利剑。2. 争当第一在作者的讲述中,秦始皇想要万世一系的美梦破灭了,可始皇帝留下的遗产却影响着人们。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始皇帝倒下了,千千万万个站起身来。在秦始皇嬴政的背后,西汉的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篡汉自立的王莽以及东汉的光武帝刘秀无疑都是其中的一员。要是考虑到那些失败的参与者,人数自然会更多。有些像西楚霸王项羽一样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有的人希望其成功,有的则看穿其失败的根源。当然这中间亦有不少是借古观今,甚至可以说以今论古。在这个争当第一的游戏里,我们不光要注意到那些幸运儿,更应该对更多失败的人加以关注。这就像短命的秦朝总是在提醒着汉朝的统治者一样,往事历历在目,他人的血泪教训一样可以成为自己学习进步的基础。站在今天来看,我们对其的了解往往还是局限于《史记》《汉书》以及考古资料,故而随着新的文物出土,目前得出的结论甚至可能会被修正或者颠覆。3. 细节之中细节里藏着魔鬼。在了解历史的过程中更是如此。本书在讲述的过程中根据考古等资料为某些重要的细节寻找证据,让其变得更加可信,不同于大众口中的历史。对于细节的把控和研究,自然也将专业学者和普通民众区分开。在这种细节的关注中,有可能会让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讲述以及整体框架进行调整。书中所展现对于当下读者来说有些距离,其中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展现。受制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其所掌握的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对大体历史了解的基础上,通读本书不妨落脚于某些细节。是否能提出新的见解,是否能给人以启发,是否在争议中领先?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自己寻找答案。越对细节关注就会发现某些历史远没有我们以为的确凿无疑,其中的变数可能来自于材料的解读,也可能来自于材料之间的冲突。如何得出一个更为可信的结论对读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4. 皇权之下本书里对皇帝制的形成有过简述,由此我们可以对皇权有所了解。皇帝的称号可以给我们一些答案,但其他的具体做法则让我们理解更为深刻。在注重礼仪祭祀的中国古代,泰山封禅所具备的意义远超表面所呈现的,对于皇帝本人和皇权之下万方民众更是如此。秦始皇开了头,可到了最后一位参与的皇帝宋真宗赵恒手里情况就发生变化了。君权神授,天子统治的合法性由此确立,却也可能由此失去。当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科学知识之后,曾经所信奉的一切都可能松动、动摇,乃至于被颠覆。以古鉴今,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和吸取历史教训。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所能理解的依然会局限在自己的视野之中。通过专业学者的讲述可以了解到一些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在皇权之下,凡人也难免会有一些妄念。长生不老就是其中一个,为此秦始皇派出徐福寻找仙药。修建庞大的地下陵寝更是如此。耗费巨大的工程也没有阻止其美梦的快速破灭。5. 文字之外如果熟悉《史记》的朋友就会发现本书在呈现的过程中很明显注重于对文字之外的关注。除了常见的史料,一些考古发现和研究让其更具有可信度。在文字之外的广阔世界值得关注,可这也可能带来新的偏见和错误。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讲述中看到不一样的可能性,甚至会解读出截然相反的结论。除了本书之外,更有不少的研究成果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如何在这些庞杂的信息海洋中寻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对于很多人来说,依然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专业学者可以帮助我们清理出一条相对清晰的道路,但其中难免会有存疑和错误之处。随着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我们或许会发现,也许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将错就错。有鉴于此,我倒很提倡《有所不为的反叛者》里提到历史学家的三种美德:批判、怀疑与想象力。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更为重要,也显得更加迫在眉睫。6. 写在最后同一段历史不同的人讲述,即便再客观中立多少都会带有个人偏见,只不过有的比较明显罢了。在阅读本书或者其他历史著作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有所注意。在了解和理解的最初阶段,不妨顺着作者的思路走下去。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就要大胆怀疑,哪怕是那些认为言之有理的也要敢于去提出不同意见。历史的不同呈现有些时候也是一种或者某几种可能性的结果,未必代表着就是其真实的样子。或许我们很难将历史完美复现,但至少可以找到一个更为接近事实的版本。对于事实的了解很重要,但对于其如何解读更是重中之重。那些喜欢以古为鉴的人更是喜欢将历史教训应用在当下,只是要注意到彼此所处的具体环境,否则所谓的借鉴也可能变成了另一种错误。在历史的了解程度上,历史学家和普通读者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的讨论上,所有人都应该被一视同仁。相比于名衔、资历这些,更值得注意的仍然是可信赖的证据和事实。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