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期封面文章《尽管热烈,尽管恬静:周善祥的“音乐考古”》。

内容简介

本期重点文章《他们的音乐仿佛从地底下升起:采访莱比锡格万特豪斯弦乐四重奏组》《她为舞台而生:安娜·奈瑞贝科访华音乐会听后》《来世今生:孤寂的咏叹》。

目录

  • 版权信息
  • 本期文章
  • 外刊介绍
  • 周善祥的“音乐考古”尽管热烈,尽管恬静
  • 他们的音乐仿佛从地底下升起采访莱比锡格万特豪斯弦乐四重奏组
  • 苍波万顷孤岑矗中国作曲家高为杰印象
  • 请收下,这部“诚意满满”的音乐剧 中国原创音乐剧《国王游戏》
  • 她为舞台而生安娜·奈瑞贝科访华音乐会听后
  • 旅行者的舞步 听诺雅克钢琴独奏会有感
  • “沈交”的悄然兴起
  • “打”出一片彩虹记中国箭丽打击乐国际研学之旅
  • 古尔达的爵士情缘和不羁人生
  • 相识何必再相逢?纪念泰勒曼逝世两百五十周年
  • 普莱斯顿先生琐记
  • 无中岂能生有,正本必须清源 谈所谓杜普蕾“演奏”的大提琴曲《杰奎琳之泪》和《殇》
  • 音乐为谁而鸣?
  • 断舍离——简约音乐的“态度”
  • 多尼采蒂——两大巨匠间的重要人物
  • 来世今生:孤寂的咏叹
  • 他的经历本身就是歌剧田浩江歌剧生涯中的经典唱段
  • 音乐信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层面上“思想的宇宙”

    弦乐四重奏是古典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由于其乐器在音色上的相近以及在音乐结构上的严谨,它成为了室内乐中最融洽、最经典的组合。虽然在弦乐四重奏中找不到交响乐般庞大的气势,看不到歌剧中宏大的场面,但它精致抒情,营造出人与人之间亲切交谈式的音乐氛围。最初,弦乐四重奏仅限于家庭、沙龙范围,是贵族雅士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之后随着历史流变,它从贵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发展成了一种最细致的表达人类情感的器乐体裁。海顿完备了弦乐四重奏的形式。他在四重奏中加入了各种新颖的音程以及复杂精巧的节奏,使作品灵动且富于变幻,被誉为 “弦乐四重奏之父”。莫扎特在海顿的基础上锦上添花,将自己孩童般天真的特性融入前辈的音乐精华中,以更抒情、更轻松的语法延续着弦乐四重奏的生命。贝多芬则完全发挥个人风格,将弦乐四重奏从技巧的变幻带入哲思与人生美学的境界。他赋予了弦乐四重奏以最高的理念、最精致的结构和最丰富的情感,用这种音乐形式编织出意味深长的乐思。如果说弦乐四重奏的开始充满着纯粹而优雅的美,那么贝多芬可以说是为其作品注入了生命的重量,使之成为弦乐四重奏宝库中最耀眼的明珠。根据贝多芬主要的创作阶段,他的弦乐四重奏被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其风格差异很大。早期作品包括 1801 年出版的 Op.18 共六部,它们以旋律与和声为重,很明显地受到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秉承了传统风格。中期的五部弦乐四重奏包括 Op.59 的 “拉祖莫夫斯基” 共三部、Op.74 的 “竖琴” 以及 Op.95 号的 “庄严”。作品较早期的形式更为丰满,充满了个性张扬、激情和热情的宣泄。“它已经打破了其所处年代下对曲目长度及规格的条条框框,思想和情感的传递越发重要,表达的欲望冲破了既定规则。” 贝多芬在《第九交响曲》之后创作的五部弦乐四重奏(Op.127、Op.130、Op.131、Op.132、Op.135)被列为他的晚期作品,它们不再是情绪的冲动、讴歌与宣泄,而是积淀后平静流动的那种深刻,越来越倾向于内省。“贝多芬完全摒弃了传统构架,作品所传递出的信息完全基于纯粹的哲学思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16 年 11 月,一则音乐会报道赫然充斥各大古典音乐社交媒体版面 —— 俄罗斯小提琴家维多利亚・穆洛娃在上海演奏会后于推文上剑指中国听众 “没素质”:一半上海听众在我演奏巴赫的时候从未中止地拍画质低劣的照片和视频,而宁愿错失聆听音乐的重要性。2017 年 5 月,我刚忙完大学毕业杂事,坐四小时短途飞机去蒙特利尔闲散一番。傍晚,听了一场早先订了票的长野健与布雷哈驰(Rafal Blechacz)在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上半场 “老肖第十五” 乐章间隔,闻一坐席老人手机铃声大响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铃音实属太大,全场观众皆惊。只见本来准备开始指挥的长野健骤然转身,嘴角上扬,用法语面向老太道:“这可能是加演曲目,现在放还有点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音乐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音乐出版机构。上海音乐出版社建社于1956年,历年来共推出各类图书近万种,音像、电子和数字出版物3000余种,实现总资产2.3亿。目前,上音社在职员工108人,平均年龄36.8岁,多人荣获国家和市级荣誉,是中国出版队伍中一支敢于挑战和创新、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专业出版团队。 新世纪以来,上音社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放眼世界,依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丰富出版资源,聚焦音乐产业,坚守出版主业,在主题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领域持续发力,自“十五”规划以来,产品研发和经营业绩始终稳健发展,连续二十年保持快速发展,是上海唯一一家在图书分类市场获得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