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3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翻开本书,从刘裕建立霸业的过程中,学习一以贯之的决策方法。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
作者华杉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和本人管理经验,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第一百一十四 晋纪三十六
-
安皇帝己
-
卷第一百一十五 晋纪三十七
-
安皇帝庚
-
卷第一百一十六 晋纪三十八
-
安皇帝辛
-
卷第一百一十七 晋纪三十九
-
安皇帝壬
-
卷第一百一十八 晋纪四十
-
安皇帝癸
-
恭皇帝
-
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
高祖武皇帝
-
卷第一百二十 宋纪二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
-
卷第一百二十一 宋纪三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中
-
卷第一百二十二 宋纪四
-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
-
卷第一百二十三 宋纪五
-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
展开全部
继续
3 月 10 日开始阅读华杉讲透《资治通鉴》14,3 月 16 日读完。这一本时间线是公元 405 年–公元 441 年,共 37 年;是 114-123 卷,共十卷。公元 421 年六月十一日,晋朝灭亡,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国,史称 “刘宋”。我们每个人,都会受身边人影响,所以,要注意选择接近自己的人。人生进步两大事:读书与择友。一、学习 1. 学习是一种行动反射。学习不是晓得些说法,而是一种行动反射,知行合一,应事接物待人,你按什么标准去行动。2. 读史的目的是积蓄自己的品德。“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读史的目的不是研究历史,而是积蓄自己的品德,所以读《资治通鉴》,主要是以历史人物为镜鉴,以他们的话为教诲,以他们的失败为教训,修养自己的品德。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也要自己多想想,寻找真因,不要因为写史的人怎么分析就盲目接受。德鲁克说:“专业人士不应该追求自己的表现。” 就是说,你解决问题就行,不要追求自己姿势优美。翻译家的信达雅,应该把 “雅” 字去掉。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研究文学,需要太多时间,太奢侈了。王阳明幼年就能作诗,但是他成年之后,为了一心求道,把作诗放下了。因为如果你不是那方面的天才,就要花大量时间学习和练习,花不起那个时间。3. 教育和创业一样重要。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始终是第一大事,至少要和创业并列第一,这一点,有多少人能真正知行合一!于国家,第一是办教育;于家族,第一是抓子弟教育;于公司,办企业就是办教育。因为没有教育,就没有传承;没有教育,你干什么都是白干!要真正提高认识,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就要树立一个理念,你是在为下一代做事,而不是只为自己。如果说是为自己,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你的志向有多远大?我们的志向,要超出我们的生命历程,做出历史贡献,追求历史定位。为人君者,追求自己在国家历史中的定位;为人父者,追求自己在家谱中的历史定位;做企业的,要建立创始人文化,代代相传。这就是儒家观念,不仅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要为万世开太平。否则,就是成就自己,遗祸子孙。4. 成事之人必定败亡的原因。“汝辈才器,足以得志,但恐不久耳。” 这句话典型了,有的人,有才能,能成事,但是不能长久,败亡的概率大,或者说必定败亡。问题在哪里呢?一是对自己的评估超过自己实力太多。我们差不多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在此反省一下,是不是高估了自己,高估了哪个部分,高估了多少,随时注意调整。二是习惯性低估他人。这是因为有胜心,总想胜过别人,所以我们平时喜欢贬低别人。对非常成功的人,也是挺起脖子不服气,总能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 “他也不咋地”,以 “我谁也瞧不上” 为自豪、自嗨。三是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心里只装着自己的目标,不关注别人的诉求;只想着自己要啥,不想自己能给别人带来啥。四是势在必得。夺天下的欲望始终在燃烧,而忘了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以上四条,差不多就是主要问题。如何解决这四个问题?针对第一条,要随时踩实自己。我们说一个人做事要踏实,脚踏实地,也要脚踏自己,自己把自己往下踩踏,踩实,踩到一点虚的地方都没有。而不是反过来,为了爬得高,留下大量脆弱的空洞,一推就倒了。永远不要让自己的名气超过自己的实力,永远不要让自己所获得的超过自己该得的,这才是长久之道。针对第二条,多读书,多认识往圣先贤和千古英雄,就知道自己啥也不是,不敢低估他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别人,养成一个习惯,就是不去和他比,他比我强我不羡慕,他比我差我不鄙视,而只是看他身上有什么优点是我可以学习的,有什么缺点是我需要警醒的。针对第三条,少想自己 “要什么”,多想自己 “凭什么”;少想别人该给我什么,多想我能为别人带来什么。还是那两句老话: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一切都是来之不易;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一切都需要不断获取。第四条最重要,就是万事不能势在必得,要学会认输,学会接受失败。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要素位而行,随遇而安,做好自己,贡献社会。至于自己能得到什么回报,听从命运的安排。二、生活 1.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接收的信息完全不同,思想认识差别可能非常大。人们很容易有一种假设,即自己知道的别人也知道,或者说他 “应该” 知道,殊不知别人根本不可能,也没途径知道。所以,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知道如何去教育下一代。不要讲你当初多艰难,那都是你自己愿意,你享受着呢!要传授给子孙的是你真正的智慧和修养。2. 狭隘急躁的性格,想要的东西稍微被阻滞,就要用强硬手段,志在必得,心里本来没有那个想法的,外面有什么东西稍微启发引导,马上就会有那个想法。这是最大的缺点,要认真对待,努力改正。卫青遇士大夫以礼,对小人物也有恩;西门豹、董安于,都善于矫正自己的性格,成就美事;关羽、张飞,则任性偏狭,招来巨祸。你做人做事,要深深地引以为鉴!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喜怒加之于人,让判决中掺杂了自己的情绪。多听别人意见,择善而从,自己自然会有美好的声誉;以身份的高贵去欺凌别人,别人不服;以威严加之于人,人家心里也不会接受,这都是很容易了解的道理。成大事必须了解的四项原则:一是了解自己的性格。二是如何矫正自己的性格。与人相交,最重要的是 “忘势”,忘掉自己和对方的地位和势力,不要因为对方位置比自己高,就卑躬屈膝;更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对方地位比自己低,就盛气凌人。对上有礼,对下有恩,是我们要学到的。三是慎勿以喜怒加人。作为领导者,不要以喜怒爱憎为标准来对待他人。不以喜怒爱憎为标准,以什么为标准呢?以是非善恶为标准。这一条为至难!因为所有的决策和行为背后,都有情绪的参与。四是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作为领导者,在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英明,不是一个好习惯。尽量把正确决策的功劳让给下属,不必担心大家不把美誉归之于你。如果你把一切都归功于自己,谁也不敢反驳,但是大家干起来就没意思了。3. 修养是坚持正确的情绪导向。我们对人做出判断和赏罚,总是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爱憎好恶为标准,而不是以事实为准绳。读书修养自己呢,其实也不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调整到正确的情绪导向,不论爱憎,只论是非,我就愉悦;因爱憎而扭曲了是非,我就难受。在每件事情上都修养到 “正确的情绪导向”,就实现了孔子说的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好恶标准和是非标准完全重合了。4. 君子不逞一时之快。索邈说:“何必逞志!” 一个字,就是不要 “逞”。逞能、逞强、逞凶、逞一时之快,都会害人,还会闯祸。还有的人,说话逞一时口快,因为他想到一句妙语,一些狠话,说出来就很爽,不说出来就憋得难受,于是就掀起轩然大波。所谓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人有才,他就憋不住要说话;有权力,他就忍不住要报复旧怨;就像一些凶杀案,他得了一把利刃,就想试试,就忍不住找一个陌生人试刀,都是一个道理。5. 遇事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和做什么,这很重要,但是,人们往往体现为四个不知道:做之前,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之中,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做之后,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你有四个不知道,但是,别人看你,却一目了然,“如见其肺肝然”,肝肺都给你看穿了,知道你在干什么。6. 我们常说不忘初心,又有一句话叫守住本谋,你本来是怎么想的,你就一以贯之。犹犹豫豫,无法决断的人,就是耳根子软,谁跟他说一句话,他就稀里糊涂地听从了。7. 春天不打猎,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因为春天是动物的繁殖时间,春天不猎,才能维持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所以有民谣说:“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劝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 三、工作 1.“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这十二个字又出现了。现代社会,我们对领导要反着来,远远看到领导,小步快跑前进。遇上领导打招呼,比如在电梯里,马上报上自己姓名,因为领导可能记不住,或者一时想不起来。再说,多给他报几次自己的名字,也可以加深他对自己的印象。开会发言,也要先报上自己的名字,让大家知道,不能 “赞拜不名”。如果你是领导呢,打招呼的规矩,是领导先大声向下属打招呼,并且叫出对方的名字,因为下属可能不好意思,或者近距离面对领导时会有紧张感。2. 个人的价值不在于过去的功劳。天大功劳,自己都要随时归零,更何况是你自以为有功而已,老板不一定认为你有多大功,只是跟着一起成事罢了。再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未来能给组织带来什么,而不是他过去有什么功劳。酬报过去的功劳,是一种激励,目的也是要你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如果你对酬报不满意,那就是 “负能量” 了。3. 决定成败的是人,不是战略。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千战略,万战术,商量来商量去,其实都没有用,因为成败的真因,和战略战术一点关系也没有,是派去的人不行,换一个人就解决了,不用开会讨论新战略。4. 每一步行动都要往后多看几步。你做了对别人有天大利益的事,不等于人家会记你的情,因为那其中也有你自己的私心。每一步都要往之后看,而且要往后多看几步,形势会怎么发展。5. 一般我们说一个人 “轻于去就”,是职场大忌,就是一有不爽就辞职,稍有利诱就跳槽,不能在一个地方扎下根的意思。6. 满招损,谦受益。始终保持比自己 “该拿的” 利益少拿一点;始终保持比自己 “该有的” 位置低一点。实在是不小心已经拿多了,爬得太高了,自己主动逊让减损,钱多了就要散财,位置高了就要让权,免得招人忌恨,给自己带来灾祸。这个道理,一看都点头同意,但很难知行合一。要有这个修养,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是一切都来自运气,不要认为什么东西都是自己该得的。7. 面对大是大非,不能站在个人的立场上想问题。面对这些大是大非的关口,不能思考 “我该怎么做”,因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你必须无我,要思考 “组织需要我怎么做” 那才是正确的问题,才有正确的答案。8. 没有竞争就会滋生腐败。汉武帝时期著名的《盐铁论》,就是关于官府垄断盐铁、酒类专卖的国策。盐是每家每户都要吃的,铁器,如锄头、铁犁、菜刀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官府把盐铁都垄断了,就形成一种隐性税收,所谓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表面上没有加税,但实际上财政收入增加了。但是,铁器由官府垄断之后,因为没有市场竞争,又有腐败,往往价格昂贵而质量粗劣,不堪使用,这就激起民愤了。9. 分配的最终目的不是 “均” 和 “富”,而是 “安”。《论语》:“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我听说,一个国,一个家,不怕分配得少,只怕分配不均;不怕穷,只怕不相安。如果分配均平,就没有了贫穷;大家能和睦和谐,就没有谁觉得自己分少了;人人心安,就没有倾覆之祸。这 “均” 和 “安” 是什么意思呢?朱熹解释说,“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南北朝对峙开启
这一段历史总算看到一对君臣好搭档 -- 拓跋焘和崔浩:崔浩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每每给拓跋焘提出正确的见解;而拓跋焘知人善用,尊重人才,爱惜民力,在他的领导下,北魏统一北方,达到极盛。反观南边的刘宋,虽然刘裕也是靠军功上位,但是无论是开疆拓土,还是治理朝政都泛善可陈,特别是没有解决朝堂被世家大族掌控的问题,朝堂不断出现内斗,还好他的儿子刘义隆守成有余,没有二世而亡。
激动人心
北有拓跋焘在崔浩的辅佐之下,一统中国北方。南有刘义隆开创元嘉之治,成为无数人心心念的盛世。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