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一部以“全球化”宏阔视角阐述晚明社会的简明通史。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的晚明史,起于万历元年(1573年),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今有汤纲、南炳文《明史》和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剑桥中国明代史》,以及司徒琳(Lynn H. Struve)《南明史》和顾诚《南明史》。前两种《明史》是关于整个明代的历史,后两种《南明史》则是关于崇祯十七年以后南明小朝廷的历史,而晚明史的专著付诸阙如。因此,本书的出版具有创新性。
本书观察晚明史的一个别开生面的视角,在于晚明与世界的联系。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中叶的晚明时期,正处在新航路发现之后的“全球化”起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邻近国家传统的朝贡贸易之外,遥远的欧洲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以及它们在亚洲与美洲的殖民地,都卷入了与中国的远程贸易,而且都毫无例外地处在贸易逆差之中,占世界产量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化”进程也表现在文化上,其主要标志就是以耶稣会为代表的教会向世界包括中国派出传教士,在传教布道的同时传播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科学与文化。晚明时期进入中国的耶稣会士,通过澳门这个中西交流的窗口,对中国的知识界产生了影响。
本书演绎晚明史的主要特色,在于充分表现了叙事史学的结构与魅力。晚明中国在经济、文化上融入世界之际,一个固步自封的王朝不仅不可能把握机遇,反而是加剧了自身内在矛盾,特别是朝廷上下都忙于政治派系之争,从万历到崇祯的几十年中几乎没有不争之时。书中以翔实的史料、细致的笔触,再现晚明王朝在内忧与外患的双重压力之下走向灭亡的全过程,并揭示其深刻的教训。作者广泛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在关于晚明时期“倭寇”“市镇”“新政”“党争”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全球化』视野下的晚明
- 一、地理大发现后的全球经济与晚明社会
- 1.新航路的发现与葡萄牙人的东来
- 2.以澳门为中心的晚明对外贸易
- 3.“倭寇”新论——以“嘉靖大倭寇”为中心
- 4.“马尼拉大帆船”与太平洋丝绸之路
- 5.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 二、商品经济的高度成长与市镇的蓬勃发展
- 1.关于集市与市镇
- 2.江南市镇的发展与分布格局
- 3.江南丝绸业市镇与丝绸贸易
- 4.江南棉布业市镇与棉布贸易
- 三、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中国在文化上融入世界
- 1.耶稣会士的东来:利玛窦的前辈
- 2.利玛窦神父的“本土化”传教活动
- 3.西方科学与文化的传播
- 4.“西学东渐”与晚明知识界的反响——瞿太素、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 5.“西学”与王学、东林、复社——李贽、邹元标、冯应京、冯琦、方以智
- 第一章 张居正与万历新政
- 一、张居正与徐阶、高拱
- 二、顾命大臣内讧:张居正、冯保与高拱斗法
- 三、“王大臣案”——张、冯权力联盟的强化
- 四、万历新政的展开
- 五、余懋学、傅应祯、刘台与政治逆流
- 六、围绕张居正“夺情”的政治风波
- 七、新政的深化:财政经济改革(上)
- 八、新政的深化:财政经济改革(下)
- 第二章 明神宗十岁登极的小皇帝
- 一、从皇太子到小皇帝
- 二、视朝、日讲与经筵
- 三、大婚
- 四、张居正归葬
- 五、耕藉礼与谒陵礼
- 第三章 张居正之死与明神宗亲政
- 一、张居正之死
- 二、斥逐冯保
- 三、亲操政柄
- 四、围绕刘台平反的纷争
- 五、辽王案与查抄张府
- 六、申时行辅政时期
- 第四章 万历三大征
- 一、平定宁夏哱拜叛乱
- 二、东征御倭援朝
- 三、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
- 第五章 册立东宫之争与『妖书案』『梃击案』
- 一、“争国本”的由来
- 二、神宗的宫闱生活与酒色财气
- 三、册立东宫之争
- 四、围绕“三王并封”的纷争
- 五、皇长子常洛的册立问题
- 六、“妖书案”
- 七、“梃击案”
- 八、福王之国的前前后后
- 九、聚敛财富:矿税太监横行
- 十、临清民变、湖广民变及其他
- 第六章 东林书院与『东林党』
- 一、从《东林书院志》看东林书院的本来面目
- 二、东林书院并非议论政治的讲坛
- 三、“东林党”论质疑——关于“东林与浙党”
- 四、东林书院如何被诬为“党”?
- 五、东林非党论——兼论《东林党人榜》与《东林点将录》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