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62千字
字数
2012-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讨民间纠纷解决,推动现代化法制建设。
内容简介
作为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领域,民间纠纷解决研究在国内外学界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然则尚不足以跟上中国现实发展的步伐。
本书对民间纠纷解决的探讨立足前人研究,积极创新,以丰富的经验实证材料为支撑,力图在贴近纠纷解决的纷繁现实方面,在构筑与国内外同领域研究者的对话平台方面,在从理论上指导我国的现代化法治建设方面做出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纠纷解决: 理论视角与社会背景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 一、法律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 二、法律社会学30年来取得的主要成果
- 三、法律社会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 第二节 当代西方法律人类学视野下的纠纷研究
- 一、纠纷的界定
- 二、纠纷研究:从“规则中心”转向“过程中心”
- 三、纠纷解决的方式与机制
- 四、语言、意义——纠纷研究中的话语分析
- 五、法律人类学的研究启示
- 第三节 社会学视野下法律的现代性与地方性
- 一、法律现代性:逻辑、反动及其悖论
- 二、现代性与地方性互动的关系框架
- 三、法律现代性与地方性冲突的逻辑
- 四、中国法律价值冲突的平衡
- 第四节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实践
- 一、法律的魅化:乡土社会的司法建设
- 二、法律的祛魅:农民的法律实践与法律参与
- 三、理性选择:结构混乱下的乡村秩序
- 四、从送法下乡到理性选择
- 第二章 传统纠纷解决模式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乡土社会中的民间法与纠纷解决
- 一、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分析视角
- 二、“招墓角”风俗的历史与现状
- 三、断裂与共存:“招墓角”纠纷解决个案
- 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界定
- 第二节 乡村纠纷与乡村诉讼:从事件到文本
- 一、个案描述:事件原初
- 二、作为事件的离婚纠纷
- 三、作为文本的离婚诉讼
- 第三节 宗族村落的纠纷调解与法律的差序利用
- 一、法律与地方文化
- 二、法律的差序利用
- 三、传统和法律的关系与民间纠纷解决
- 第四节 暴力的弱者:对传统纠纷解决研究的补充
- 一、被遗失的纠纷
- 二、失落纠纷的基本特征
- 三、总结与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纠纷解决与暴力犯罪
- 第一节 从民间纠纷到刑事犯罪
- 一、纠纷解决机制的传统分类
- 二、纠纷解决机制的合法性标准
- 三、从婚外情到无期徒刑
- 四、不具合法性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
- 第二节 日常纠纷中的怨恨情感与暴力犯罪
- 一、暴力犯罪中的怨恨情感
- 二、怨恨性暴力犯罪的特质
- 三、从日常纠纷到暴力犯罪:怨恨情绪的积蓄
- 四、小结与讨论:暴力犯罪的情感解释
- 第三节 乡村纠纷与农村女性犯罪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二、监狱情况和案例搜集
- 三、行动逻辑与纠纷生成
- 四、超然的法律与世俗的生活
- 五、悲剧:从纠纷到命案
- 六、总结与讨论
- 第四节 犯罪人自我归因的实证研究
- 一、“他者”的眼光与“主体性”视角
- 二、归因理论与自我归因
- 三、犯罪人犯罪归因的理论模型
- 四、犯罪人的自我归因研究的意义
- 第四章 法治进程中的纠纷解决
- 第一节 权威的演变与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 一、从一份“请示报告”谈起
- 二、从“权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型
- 三、政府权威与法律权威的互动
- 第二节 纠纷解决中的“情理”与“法理”冲突
- 一、基于“情理”的行为模式和纠纷解决传统
- 二、“法理”与 “情理”之间的分歧
- 三、消解“情理”与“法理”之间的冲突
- 第三节 通过诉讼的纠纷解决:弱者的诉讼策略
- 一、纠纷的产生与弱者的法律意识
- 二、情境逼迫:“我们在法庭上见!”
- 三、法律的空白:“法律也好,政策也好,都是为了百姓的切身利益”
- 四、弱者的策略:“联系了四家媒体……”
- 五、庭审计谋:“挑家境不太好的中年妇女”
- 六、小结与讨论
- 第四节 法治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机制
- 一、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
- 二、群体性事件的理论阐释
- 三、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特征分析
- 四、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机制
- 代结语 构建和谐的中国农村社会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