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信访工作条例》及相关法规内容,精选与信访工作联系最为紧密的100个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轻松、快速学习信访工作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

内容简介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

通过制定《信访工作条例》,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和开展信访工作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成果,对于坚持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理顺信访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新时代信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信访工作条例》进行宣传和落实,可以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章 总则
  • 1. 《信访工作条例》的出台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 2. 如何学习贯彻《信访工作条例》?
  • 3. 《信访工作条例》的制定目的是什么?
  • 4. 《信访工作条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 5. 什么是信访工作?其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 6. 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 7. 信访工作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 8. 各级机关、单位应当如何做好信访工作?
  • 9. 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 10. 如何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
  • 11. 如何健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工作机制?
  • 第二章 信访工作体制
  • 12. 应当构建怎样的信访工作格局?
  • 13. 如何加强党中央对信访工作的统一领导?
  • 14. 地方党委如何领导本地区信访工作?
  • 15. 地方党委常委如何发挥作用,做好本地区信访工作?
  • 16. 各级政府如何做好信访工作?
  • 17. 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 18. 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由哪些人员组成?
  • 19. 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什么机构承担?
  • 20. 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哪些事项?
  • 21. 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如何落实?
  • 22. 地方各级信访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哪些工作?
  • 23. 地方党委和政府如何提升联席会议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 24. 乡镇党委和政府、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可以建立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吗?
  • 25.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 26.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以外的其他机关、单位应当履行哪些职责?
  • 27.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外的其他机关、单位应当如何做好信访工作?
  • 28. 各级机关、单位应当如何运用社会力量化解矛盾纠纷?
  • 29. 乡镇党委和政府、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以及村(社区)“两委”应当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 30.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如何加强信访部门建设?
  • 31.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如何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
  • 第三章 信访事项的提出和受理
  • 32.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各级机关、单位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可以采用哪些形式?
  • 33. 什么是网上信访?
  • 34. 如何进行网上信访?
  • 35. 什么是信访人?
  • 36. 各级机关、单位应当为信访人提供哪些便利?
  • 37. 各级机关、单位领导干部应当阅办群众来信、网上信访,以及定期接访、下访吗?
  • 38. 市、县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如何一站式解决信访问题?
  • 39. 信访人应当如何提出信访事项?
  • 40. 信访人可以采用口头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吗?
  • 41. 信访人应当对其提出的信访事项的客观真实性负责吗?
  • 42. 信访事项已经受理或者正在办理的,信访人可以向上级机关、单位提出同一信访事项吗?
  • 43.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有哪些要求?
  • 44.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的,各级机关、单位应当如何接待来访?
  • 45. 如何加强信访工作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 46.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收到信访事项,应当如何处理?
  • 47. 有权处理机关收到信访事项,应当如何制作告知书?
  • 48.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收到涉法涉诉信件,应当如何处理?
  • 49. 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以外的其他机关、单位收到信访人直接提出的信访事项,应当如何处理?
  • 50. 对信访人直接提出的信访事项,有关机关、单位应当当场告知处理情况吗?
  • 51. 对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或者本系统上级机关、单位转送、交办的信访事项,应当如何处理?
  • 52. 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机关、单位的信访事项,应当如何处理?
  • 53. 应当对信访事项作出处理的机关、单位分立、合并、撤销的,由谁处理信访事项?
  • 54. 对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应当如何处理?
  • 55. 信访人在信访过程中不得有哪些行为?
  • 第四章 信访事项的办理
  • 56. 各级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有哪些工作要求?
  • 57. 各级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有哪些工作原则?
  • 58. 什么是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
  • 59. 什么是信访工作的回避制度?
  • 60. 对信访人反映的情况、提出的建议意见类事项,应当如何处理?
  • 61. 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主动听取群众的建议意见吗?
  • 62. 对信访人提出的检举控告类事项,应当如何处理?
  • 63. 对信访人提出的申诉求决类事项,应当如何处理?
  • 64. 什么是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导入司法程序机制?
  • 65. 如何制作信访处理意见书?
  • 66. 有权处理的机关、单位作出支持或不予支持信访请求意见的,还应当做好哪些工作?
  • 67. 各级机关、单位在处理申诉求决类事项过程中,如何进行调解?
  • 68. 各级机关、单位处理申诉求决类事项的办理期限是多久?
  • 69. 信访人对信访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要求复查吗?
  • 70. 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要求复核吗?
  • 71. 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的,可以投诉吗?
  • 72. 各级机关、单位应当如何进行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
  • 73. 对生活确有困难的信访人,各级机关、单位应当如何救助?
  • 74. 生活确有困难的信访人,在哪些情形下可以申请社会救助?
  • 75. 生活确有困难的信访人,在什么情形下可以申请司法救助?
  • 76. 信访事项办结后,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单位还应当做好哪些工作?
  • 第五章 监督和追责
  • 77. 如何对开展信访工作、落实信访工作责任的情况进行督查?
  • 78. 如何对信访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 79. 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发现信访工作中有违规情况、政策性问题的,应当如何处理?
  • 80. 对信访部门提出的建议,有关机关、单位应当如何答复?
  • 81. 如何编制信访情况年度报告?
  • 82. 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应当向巡视巡察机构提供哪些信访工作情况?
  • 83. 对于导致信访事项发生,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应当如何处理?
  • 84. 各级党委和政府信访部门对收到的信访事项未依法依规办理的,应当如何处理?
  • 85. 负有受理信访事项职责的机关、单位程序违规的,应当如何处理?
  • 86. 有权处理信访事项的机关、单位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应当如何处理?
  • 87. 有关机关、单位及其领导干部、工作人员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应当如何处理?
  • 88. 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应当坚持怎样的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 89. 信访工作责任内容有哪些?
  • 90. 不履行或者未能正确履行信访工作责任内容,在哪些情形下,应当追究责任?
  • 91. 不履行或者未能正确履行信访工作责任内容的,如何进行责任追究?
  • 92. 不履行或者未能正确履行信访工作责任内容,通报后仍未整改的,如何处理?
  • 93. 不履行或者未能正确履行信访工作责任内容,诫勉后仍未整改的,如何处理?
  • 94. 对信访工作中失职失责的相关责任人应当如何处理?
  • 95. 信访人有违规违法行为的,应当如何处理?
  • 96. 信访人滋事扰序,缠访闹访,违法集会、游行、示威的,有什么法律后果?
  • 97. 信访人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有什么法律后果?
  • 第六章 附则
  • 98. 对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的信访事项,应当如何处理?
  • 99. 什么机构有权解释《信访工作条例》?
  • 100. 《信访工作条例》从何时开始施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2 年 2 月 2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信访工作条例》,自 2022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该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总结党长期以来领导和开展信访工作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成果,坚持和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全面领导,理顺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是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基本遵循。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