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9千字
字数
2022-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西班牙心理学家,浓缩50年研究成熟佳作。那些未曾释怀的过往与心结、生活的种种境遇,如何影响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
内容简介
人类的心理活动有一个共同之处:我们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
我们早年受过的心理创伤有明显的侵犯,如身体虐待;也有隐形创伤,如在要求严苛的环境中长大、毫无预料地被羞辱、一部分性格或需求被完全禁止、情绪被忽视,等等,在成长过程中重复发生并累积起来,逐渐摧毁我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
曾经压抑的创伤和没能释怀的过往,在相似的情境下会被唤醒,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这时我们的行为或话语,很容易伤到我们亲近的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地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
作者指出,人是关系性的存在。他在探讨人类关系复杂性的同时,从深度的自我探索开始,修复内在的依恋模式,进而提高心智化的程度与认知自信,培养共情能力,让我们在当下与未来更好地经营关系。重要的是,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疗愈自己的能力。
目录
- 版权信息
- 版权声明
- 推荐序
- 引言
- 第1部分 生命早期的情感联系
- 第1章 关系:个人成长的核心
- 第2章 安全感画像
- 一个互相调节的动态系统
- 在互动中相互影响的后果
- 最佳激活范围
- 异质性调节的后果
- 互相修复
- 互相修复的效果
- 镜像化和(相互)主体性的诞生
- 应变、共振和标记
- 镜像化的后果
- 两个趋同的系统
- 第3章 从外部到内部:内部关系模式的建立
- 原型和循环:内部运作模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
- 第4章 适应期望:依恋风格
- 第2部分 早期心理创伤、依恋紊乱和重构策略
- 第5章 受到威胁的安全感的四个维度
- 第6章 依恋紊乱及其与心理创伤的关系
- “无解的恐惧”
- 通往紊乱之路:母婴关系失调的早期表现
- 第7章 创伤、防卫和传递:有心理创伤的父母的内心世界
- 成年人未解决的依恋心理状态
- 父母创伤后的再体验和自我保护的必要性
- 孩子作为创伤后的唤醒源
- 外化痛苦
- 作为自我防御的伤害
- 第8章 想象中的互动、心智化的事物和不被承认的动态
- 想象中的互动
- 父母心智化的失败
- 不被承认的动态
- 第9章 不安全和创伤的恶性循环
- 第10章 早期创伤对成长的影响
- 调节失败和解离
- 过度激活和解离
- 心智化的失败
- 从孩子到父母:心智化
- 创伤对身份认同的影响
- 被遗漏的东西:防御性排除和不完整叙述
- 从孩子到父母:身份认同
- 第11章 恢复控制:依恋策略的重构
- 第12章 创伤传递的不连续性路径
- 第3部分 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以情感连接为中心的干预原则和技术
- 第13章 如何加强和修复早期关系
- 第14章 一个独特的临床环境
- 以联系为中心的两种干预传统
- 三个前提
- 干预时间
- 亲子关系才是病人
- 社会排斥和依恋关系
- 第15章 对父母进行治疗工作的安全环境
- 从进化到治疗:有关照顾者的关系性工作
- 互相调节的动态系统
- 最佳激活范围
- 减少痛苦,增强信心
- 调节恐惧,降低危险
- 提供不同的体验来挑战期望
- 如何进行正向移情的照顾(如何做一位好外婆)
- 互相修复
- 修复的两个举措
- 镜像化和心智化
- 治疗师的心智化立场
- 认可和差异
- 第16章 以联系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三种技术方法
- 将孩子放在心上:重新激活和加强父母心智化
- 观察和描述
- 探索关于孩子和关系的不同观点
- 以强化为中心转变父母的自我表述
- 指出孩子与照顾者的和谐互动
- 指出未被充分利用的父母技能
- 指出孩子的依恋信号
- 利用美好的回忆进行治疗
- 为了改变而进行的(自我)理解:对解读的使用
- 解读的领域或焦点
- 比准确更重要:解读的相关性
- 用行动解读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