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考证文书生产与流转及朝会议事的细节,从制度史视角,揭示晚清政治决策的特点和症结所在。

内容简介

清代的政务运作,可体现为文书的流转过程,而最重要的政务文书题本与奏摺,又是朝会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的呈现。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

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插图目录
  • 导论
  • 上编 朝会的变迁
  • 第一章 御门听政的发展及其衰微
  • 第二章 同治与光绪年间的早朝
  • 第三章 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与晚清的奏摺处理
  • 第四章 见大起——晚清的“御前会议”
  • 中编 中枢与文书
  • 第五章 光绪帝习批奏摺探析
  • 第六章 清代军机章京的职责与选任
  • 第七章 总理衙门的奏摺流转及其权力运作
  • 第八章 君相关系的终曲——清季内阁与军机处改革
  • 下编 会议决策与晚清变局
  • 第九章 廷议与决策——晚清的大学士六部九卿会议
  • 第十章 议会与会议——晚清议院论的侧面
  • 第十一章 御前会议与筹备立宪
  • 结论
  • 征引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本书名让人不明觉厉的书

    目录了解到主要讲解清朝的朝会、文书系统,决策制度的运转方式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呈现皇帝大臣们天不亮便要开始理政与朝会程序,被概括为 “辨色视朝” 清朝的朝会制度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文书在朝会中如何流转中国古代的中央政府里,开会和处理政务文书,也是皇帝和大臣们最主要的日常工作。怎么开会,决定了文书怎么在官僚系统中流转。古代王侯将相大部分的人生和我们一样,也是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枯燥的工作中度过的。会议和文书制度背后是对权力和责任的分配。它帮助我们透过表象,看到权责分配的本质,深刻理解制度的逻辑。从权力和责任的角度分析,清朝朝会和文书制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如你遇到问题,自己还没想清楚,就找别人商量,那你的思维就很容易迷失在别人的意见里,丧失自己的判断力。每一种制度下的决策,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完美。具体到文书行政上,商讨大事、签署文书的责任人多了,似乎形式上是民主了。一旦权力分散,责任也就分散了。权力分散能避免权力被滥用,但伴随而来的责任分散,很可能会造成决策的平庸化。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6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辫色视朝》

      本书讨论的是晚清时期的朝会与文书。自秦以来的政治制度,被称为中央集权制,书同文,车同轨。因为这个条件,全国建立起高效的文书传递系统,确保朝廷施政如臂使指,政令能顺畅送达设治的每个角落,进而维持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清代,即便是在千山万壑阻隔的雪域高原,京师下达的上谕也能在 40 天左右的时间,通过层层台站送抵驻藏大臣衙门;反之,驻藏大臣给皇帝的奏报也是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随着朝会规模的缩小,文书形式由公开转向机密,皇帝在掌握更大决策权的同时,也承担起更大的责任。从分配权力和责任的角度来看,雍正改革之后建立起来的这套制度,本质上是确立了皇帝对奏折的先阅权。这项权力对皇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在辛酉政变前,八大臣甚至还没有僭越皇家对奏折的先阅权,仅仅是在先阅权的前面加上了一个数奏折的权力,就已经能够监控两宫太后的信息渠道,对皇权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1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