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4千字
字数
2019-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透析名校发展秘密,探寻好学校的本质与灵魂。
内容简介
在我们看来,名校之“名”,不在于名气、师资、校舍,而在于在教育改革中,他们身处潮流漩涡但始终保持理智、清醒;在于改革前行中,他们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他们努力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找寻教育未来的方向。这些先行者依靠敏锐的教育直觉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在教育思想、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空间设计、学校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符合教育规律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改革。这本书,将为您揭开名校的那些“秘密”,全方位展示这些学校的魅力与温情。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民教育》精品文丛编委会
- 总序 办伟大的学校,做伟大的校长和教师
- 序 好学校的模样
- 辑一 教育思想:把学校打开,教育会怎样
- 要改变别人,先要改变自己
- 校长对自身的定位非常关键
- “爱”是可以培养的吗?
- 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核心”的自治管理系统
- 把社会打开,让孩子进来
- 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学生应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 要允许、鼓励学生参与真实的政治生活,这是绝好的教育资源
- 封闭的空间将使学生孤陋寡闻、眼界狭隘;开放的空间将促使学生耳聪目明、眼界大开
- CAP将让中国更优秀
- 对于学有余力的中学生,一定要让他把自己的能力全部释放出来
- 我们希望,有朝一日CAP课程能走向世界
- 教育家办学,需要一点孤独的理想主义情怀
- 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扭曲不利于校长按教育规律办学
- 过度的功利主义必然导致灵魂危机
- 校长缺了什么
- 别拿校长当“官”做
- 放眼四周,校长真像个官员
- 学校工作远不仅仅是管理,它更是“教育”
- 学校里官气太浓,学校就单纯不起来,教育也就沉潜不下去
- 在全社会的尊重与自重中,教育再出发
- “教育的全社会尊重”是教育最重大的供给侧改革
- 教育人也要觉醒、自重、自强
- 史家教育集团:构建“动力群”,激发“群动力”
-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校的责任与使命
- 激发群动力是集团化建设的重要挑战
- 五大措施促进集团从管理走向治理
- 发现教师:揭开学校发展的密码
- 教育即发现
- 把人性内在的力量唤醒、激发、放大
- 职业幸福存在于每一天创造性的工作中
- 辑二 学校转型:如何调整组织架构和课程设置
- 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
- 拨开“学区制”的霾
- 高中教育在内外夹击中寻求突围
- 落实学生中心,到了撬动“结构”的时候
- 跨界思维突破教育瓶颈
-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
- 育人模式改革的价值追求
- 一位学生一张课表
- 新技术引领个性化评价改革
- 育人模式改革拉动学校转型升级
- 实现每一位教师的转型
- 高校团队助力学校转型
- 学校转型任重道远
- 选课走班后怎么育人?
- 用制度解放学生,改变教师的学生观
- 教学真正转变到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
- 在分布式管理中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育人观
- 调课之争
- 郭涵:用你对世界的认识去影响他
- 校长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还要读企业家的书?
- 不是学生不喜欢德育,而是我们怎样做、做什么样的德育
- “世界很广阔,你要把他往高处推,并用你对世界的认识去影响他”
- 一个校长的管理范围应该有多大?
- 守正出新一零一
- “我们追随时代潮流,但不盲从概念”
- 责任担当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
- 给学生最大的思想创造自由
- 培育高贵的精神基因
- 改变教育,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 高中如何培养出使我们民族强大起来的生力军
- 我们为什么要办大学节
- 在高考之上
- 从历史的血脉中提炼学校之魂
- 中学之可贵,在于超越考试
- “没有体艺,不是福一”
- “我们福一的‘傲气’就在于,培养出了一批很正气的孩子”
- 高考变了,高中怎么办?
- 时代变了,教育怎么变
- 教育变了,学校怎么办
- 个性化学习中的时间管理“密码”
- 学生对不同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具有关键期、“机会窗”和不同个性偏好
- 科学合理地整体配置高中三年的学习时间
- 对学生一学年学习时间进行整体思考和配置
- 教师对学习时间的配置与学生的自主安排相辅相成
- 容短促长:立体课程架构下的动态走班实践
- 优化课程架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 动态走班,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 “钻石”视角,实现评价的多元化科学化
- 学生发展指导综合性解决方案探索
- 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人生
- 构建学生发展体系,制定综合性学生发展指导解决方案
- 基于核心素养,分步骤实现指导目标
- 学生发展指导体系如何落地
- 跑得起来与跑得更好
- 思路:“跑”与“道”的双向支撑
- 策略:“分”与“合”的有机结合
- 上海育才中学:基于学程化的课程样态与组织模式
- 更具选择性的课程设置
- 基于学程的课程组织方式
- 实施“问题中心”的教学
- 更科学、及时的学习支持
- 更积极、主动发展的教师
- 网上走班:课程的私人定制
- 何为网上走班
- 怎么开展网上走班
- 网上走班的制度保障
- 综合素质评价软而无效问题求解
- 普通高中:从“写实”到“引领”,保证评价效度过硬
- 高等学校:从“招分”到“招生”,保证评价应用过硬
- 教育行政:从“制度”到“监督”,保证评价体制过硬
- 爱国教育要接地气
- 树立榜样,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 实施“义工制”,在实践中升华爱国情感
- 发展性德育:从零敲碎打走向生态构建
- 围绕“健全人格”,具化德育目标
- 发展性德育的关键词是“整合”
- 辑三 课程整合:一场艰难却意义非凡的变革
- “1+X课程”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 基于人的全面发展与历史传承的思考
- 清华附小学生发展的五大核心素养
- 基于学生发展素养的“1+X课程”构建
- 对课程进行时空的整体改造
- 优化重组:弹性改变课时比例
- 张弛有度:灵活调整课时长短
- 尊重主体:个性化、选择性
- “课时改革”来了?!
- 长短课时结合,让语言学习更科学
- 70分钟自然课,让学生充分合作与探究
- 把“STEM+”理念融入全课程
- 摒弃“拼盘式”结构,指向“立体性融合”
- 项目性学习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
- “STEM+”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社会参与素养
- 课程之美哪里找?
- “故事数学”:学科融合产生“1+1>2”的效果
- “儿童小说”:给孩子一双创造美的手,提升他们审美的眼睛和心灵
- “用iPad创作旋律”:不仅教给孩子美的当下,更要教给他们美之未来
- 语文课堂如何向生命敞开
- 怎样才能把学生“装”进心里
- 教学目标要具有思维层次性
- 变“散装”为整体设计
- 带给学生清冽的思维冲击
- 辑四 空间设计教育学:让学校空间容纳更多样态的学习形式
- 中关村三小:3.0版本的新学校
- 学校教育中的“难题”
- 教育空间“变形记”
- 教育的空间变了,教育的形态应该怎么改变?
- 未来的教育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 班组群、校中校: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组织生态
- 突破班级,学校教育还有很多种组织可能
-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关系”
- 班组群、校中校,拓展教育的多维空间
- 班组群、校中校对中国教育的现实意义
- 空间即课程
- 美国之行的启发
- 构建专属于一间教室的课程
- 教室空间的意义,是生命气息和成长性
- 把课程空间扩展到浩瀚的世界
- 仅让墙壁会说话是远远不够的
- 以美学经纬“再织”校园空间
- 缺少灵魂的校园像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 教育,总是用最好的形式传播真理
- 美学经纬如何“再织”校园空间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