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记述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镜鉴于后人。

内容简介

本书聘请张宏儒、沈志华两位专家学者作为主编,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精选原书中对现代社会具有较大借鉴意义的治世之道,用人之术等,涵盖了《资治通鉴》的全部精华内容,并全部译为现代白话文,全书294卷,经精心编辑打造成这部书。该书共6册,文本部分约300万字,其中,文言文约120万字,译文约180万字,并配有350余幅插图,是史学者、领导者以及普通大众的不可不读之书。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册 东周 战国 西汉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纸质图书编委会
  • 文白对照《资治通鉴》(精选本)多媒体印刷读物编委会
  • 出版说明
  • 前言
  • 资治通鉴序御制
  • 资治通鉴第一卷 周纪一
  • 资治通鉴第二卷 周纪二
  • 资治通鉴第三卷 周纪三
  • 资治通鉴第四卷 周纪四
  • 资治通鉴第五卷 周纪五
  • 资治通鉴第六卷 秦纪一
  • 资治通鉴第七卷 秦纪二
  • 资治通鉴第八卷 秦纪三
  • 资治通鉴第九卷 汉纪一
  • 资治通鉴第十卷 汉纪二
  • 资治通鉴第十一卷 汉纪三
  • 资治通鉴第十二卷 汉纪四
  • 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汉纪五
  • 资治通鉴第十四卷 汉纪六
  • 资治通鉴第十五卷 汉纪七
  • 资治通鉴第十六卷 汉纪八
  • 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汉纪九
  • 资治通鉴第十八卷 汉纪十
  • 资治通鉴第十九卷 汉纪十一
  • 资治通鉴第二十卷 汉纪十二
  • 资治通鉴第二十一卷 汉纪十三
  • 资治通鉴第二十二卷 汉纪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二十三卷 汉纪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二十四卷 汉纪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二十五卷 汉纪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 汉纪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二十七卷 汉纪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二十八卷 汉纪二十
  • 资治通鉴第二十九卷 汉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第三十卷 汉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第三十一卷 汉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第三十二卷 汉纪二十四
  • 第二册 西汉 东汉 三国 晋
  • 资治通鉴第三十三卷 汉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第三十四卷 汉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第三十五卷 汉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第三十六卷 汉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第三十七卷 汉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第三十八卷 汉纪三十
  • 资治通鉴第三十九卷 汉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第四十卷 汉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第四十一卷 汉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第四十二卷 汉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第四十三卷 汉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第四十四卷 汉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第四十五卷 汉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第四十六卷 汉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第四十七卷 汉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 汉纪四十
  • 资治通鉴第四十九卷 汉纪四十一
  • 资治通鉴第五十卷 汉纪四十二
  • 资治通鉴第五十一卷 汉纪四十三
  • 资冶通鉴第五十二卷 汉纪四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五十三卷 汉纪四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五十四卷 汉纪四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五十五卷 汉纪四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五十六卷 汉纪四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五十七卷 汉纪四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五十八卷 汉纪五十
  • 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 汉纪五十一
  • 资治通鉴第六十卷 汉纪五十二
  • 资治通鉴第六十一卷 汉纪五十三
  • 资治通鉴第六十二卷 汉纪五十四
  • 资治通鉴第六十三卷 汉纪五十五
  • 资治通鉴第六十四卷 汉纪五十六
  • 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 汉纪五十七
  • 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汉纪五十八
  • 资治通鉴第六十七卷 汉纪五十九
  • 资治通鉴第六十八卷 汉纪六十
  • 资治通鉴第六十九卷 魏纪一
  • 资治通鉴第七十卷 魏纪二
  • 资治通鉴第七十一卷 魏纪三
  • 资治通鉴第七十二卷 魏纪四
  • 资治通鉴第七十三卷 魏纪五
  • 资治通鉴第七十四卷 魏纪六
  • 资治通鉴第七十五卷 魏纪七
  • 资治通鉴第七十六卷 魏纪八
  • 资治通鉴第七十七卷 魏纪九
  • 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 魏纪十
  • 资治通鉴第七十九卷 晋纪一
  • 资治通鉴第八十卷 晋纪二
  • 资治通鉴第八十一卷 晋纪三
  • 第三册 晋 南北朝
  • 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 晋纪四
  • 资治通鉴第八十三卷 晋纪五
  • 资治通鉴第八十四卷 晋纪六
  • 资治通鉴第八十五卷 晋纪七
  •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卷 晋纪八
  • 资治通鉴第八十七卷 晋纪九
  • 资治通鉴第八十八卷 晋纪十
  • 资治通鉴第八十九卷 晋纪十一
  • 资治通鉴第九十卷 晋纪十二
  • 资治通鉴第九十一卷 晋纪十三
  • 资治通鉴第九十二卷 晋纪十四
  • 资治通鉴第九十三卷 晋纪十五
  • 资治通鉴第九十四卷 晋纪十六
  • 资治通鉴第九十五卷 晋纪十七
  • 资治通鉴第九十六卷 晋纪十八
  • 资治通鉴第九十七卷 晋纪十九
  • 资治通鉴第九十八 晋纪二十
  • 资治通鉴第九十九卷 晋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卷 晋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一卷 晋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二卷 晋纪二十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三卷 晋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四卷 晋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五卷 晋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六卷 晋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七卷 晋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八卷 晋纪三十
  • 资治通鉴第一百零九卷 晋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卷 晋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一卷 晋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二卷 晋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三卷 晋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四卷 晋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五卷 晋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六卷 晋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七卷 晋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八卷 晋纪四十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九卷 宋纪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卷 宋纪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一卷 宋纪三
  • 第四册 南北朝 隋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二卷 宋纪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三卷 宋纪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四卷 宋纪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五卷 宋纪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六卷 宋纪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七卷 宋纪九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八卷 宋纪十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九卷 宋纪十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卷 宋纪十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一卷 宋纪十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二卷 宋纪十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三卷 宋纪十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四卷 宋纪十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五卷 齐纪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六卷 齐纪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七卷 齐纪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八卷 齐纪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九卷 齐纪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卷 齐纪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一卷 齐纪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二卷 齐纪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三卷 齐纪九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四卷 齐纪十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五卷 梁纪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六卷 梁纪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七卷 梁纪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八卷 梁纪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九卷 梁纪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卷 梁纪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一卷 梁纪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二卷 梁纪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三卷 梁纪九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四卷 梁纪十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五卷 梁纪十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六卷 梁纪十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七卷 梁纪十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八卷 梁纪十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五十九卷 梁纪十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卷 梁纪十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一卷 梁纪十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二卷 梁纪十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三卷 梁纪十九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四卷 梁纪二十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五卷 梁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六卷 梁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七卷 陈纪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八卷 陈纪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六十九卷 陈纪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卷 陈纪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一卷 陈纪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二卷 陈纪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三卷 陈纪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四卷 陈纪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五卷 陈纪九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六卷 陈纪十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七卷 隋纪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八卷 隋纪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九卷 隋纪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卷 隋纪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一卷 隋纪五
  • 第五册 隋 唐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二卷 隋纪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三卷 隋纪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 隋纪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五卷 唐纪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六卷 唐纪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七卷 唐纪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八卷 唐纪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九卷 唐纪五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 唐纪六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一卷 唐纪七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二卷 唐纪八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三卷 唐纪九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四卷 唐纪十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 唐纪十一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 唐纪十二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七卷 唐纪十三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 唐纪十四
  •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九卷 唐纪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卷 唐纪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一卷 唐纪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二卷 唐纪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三卷 唐纪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四卷 唐纪二十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五卷 唐纪二十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六卷 唐纪二十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七卷 唐纪二十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八卷 唐纪二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九卷 唐纪二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卷 唐纪二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一卷 唐纪二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二卷 唐纪二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三卷 唐纪二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四卷 唐纪三十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五卷 唐纪三十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六卷 唐纪三十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七卷 唐纪三十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八卷 唐纪三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九卷 唐纪三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卷 唐纪三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一卷 唐纪三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二卷 唐纪三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 唐纪三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四卷 唐纪四十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五卷 唐纪四十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六卷 唐纪四十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七卷 唐纪四十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八卷 唐纪四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九卷 唐纪四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 唐纪四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一卷 唐纪四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 唐纪四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 唐纪四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四卷 唐纪五十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五卷 唐纪五十一
  • 第六册 唐 五代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六卷 唐纪五十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七卷 唐纪五十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八卷 唐纪五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九卷 唐纪五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卷 唐纪五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一卷 唐纪五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二卷 唐纪五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三卷 唐纪五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四卷 唐纪六十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五卷 唐纪六十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六卷 唐纪六十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七卷 唐纪六十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八卷 唐纪六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四十九卷 唐纪六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卷 唐纪六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一卷 唐纪六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二卷 唐纪六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三卷 唐纪六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四卷 唐纪七十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五卷 唐纪七十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六卷 唐纪七十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七卷 唐纪七十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八卷 唐纪七十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五十九卷 唐纪七十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卷 唐纪七十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一卷 唐纪七十七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二卷 唐纪七十八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三卷 唐纪七十九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四卷 唐纪八十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五卷 唐纪八十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六卷 后梁纪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七卷 后梁纪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八卷 后梁纪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六十九卷 后梁纪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卷 后梁纪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一卷 后梁纪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二卷 后唐纪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三卷 后唐纪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四卷 后唐纪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五卷 后唐纪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六卷 后唐纪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七卷 后唐纪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八卷 后唐纪七
  • 资治通鉴第二百七十九卷 后唐纪八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卷 后晋纪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一卷 后晋纪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二卷 后晋纪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三卷 后晋纪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四卷 后晋纪五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五卷 后晋纪六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六卷 后汉纪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七卷 后汉纪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八卷 后汉纪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八十九卷 后汉纪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卷 后周纪一
  •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一卷 后周纪二
  •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二卷 后周纪三
  •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三卷 后周纪四
  • 资治通鉴第二百九十四卷 后周纪五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9
3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宗在藩镇时,很注意韬光养晦,及至即皇帝之位,在高平大破北汉入侵之敌,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英勇神武。他统率军队,纪律严明,没有人敢违反,攻打城市面对敌寇,流矢飞石落在身边,别人都惊慌失色,而世宗面不改色镇定自若;应付机变决定策略,出人意料之外。又勤勉治国,各个部门的簿籍,过目不忘,发现奸人粉碎隐患,洞察秋毫犹如神明。闲暇之时便召见儒生文人诵读前代史书,商榷其中主旨大义。生性不喜好乐器、珍宝一类东西。经常说先帝太祖姑息惯养酿成王峻、王殷的大恶,致使君臣的情分有始无终,所以百官群臣有过失就当面对质斥责,服罪改过就赦免他,有功就重赏他。文武人材一齐任用,各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大家无不畏服他的严明而又怀念他的恩惠,所以能攻破敌国拓广领土,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然而使用刑法过于严厉,百官群臣奉职办事稍有做得不好的,往往处以极刑。即使平素再有才干名望,也没有一点宽容。不久自己也觉后悔,最后几年逐渐放宽。去世之日,四方远近都哀悼仰慕他。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史明志不是单纯找同感,还要有意识丰富知识武器库

      现在学习、看书有一种感觉,对于自己有些实践经验和感悟的,看到相关理论会深有同感,深以为然,并且能拿来丰富完善自己的思考,形成一些指导实践的具体理论,树立相关指导实践的理念。但对于自己还没有过相关实践经历的认知空白地带的理论,一方面是看完以后很难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对这些理论的重要程度缺乏觉知,对这些理论对于实践的重要意义缺乏理解,以至于当未来某一天身陷其中时,还是不知道何去何从,无法通过前人的智慧做出正确的选择,用前人的智慧来解决现有的矛盾。最近读资治通鉴就很明显的从国家兴衰,政权更迭过程中看到了新中国之所以在中共带领下从成立到壮大的许多现实规律,共产党的领导过程,可以说是把历史经验和前人智慧运用得淋漓尽致,孙子兵法的所有内容几乎都能从一百年来的实践中找到影子,资治通鉴中绝大多数内容也能在一百年来的历史中看到极其相似的复刻。国际国内社会许多人士评价毛主席为神人,我想他神就神在他不仅仅是有自己一个人的深邃智慧,还广博吸纳了中华上下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并且很好的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没有生搬硬套,而是准确的情景再现。毛泽东思想的几个核心关键词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我认为难就难在实事求是,历史经验的使用,前人智慧的借鉴,很容易因为没有求真务实的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形成教条主义,忽略了客观条件和现实环境的差异,加之对于历史经验的把握又不够完整,找不到更贴合实际情况的最优解,只好生搬硬套自己所掌握的那部分知识,最终导致实践失败。但毛主席大多数时候还是做到了借鉴历史所需要的另一点,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不会死板,历史雷同,但不可能完全一样,完全一样就是固步自封,思想开放了就灵活了。有意识去记忆一些所学,在生活工作中多留意,肯定会有用武之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不错,刷完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

        河北冠林数字出版有限公司致力于形成一个基础完善,产业链条完整,综合实力较强的数字出版产业体系,一是为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公司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二是在已有出版资源的基础上,用数字技术再造出版流程,加快数字出版业务步伐,三是不断做大做强数字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