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93千字
字数
2018-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基于融合视角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架构研究。
内容简介
孙友然著的《中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在梳理和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借鉴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和城市融合水平,以及公共文化对农民工城市融合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基于融合视角的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架构。该体系在原有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新机制、新模式、新手段为所有城市人口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人口发展战略丛书》总序
- 序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新市民
- 1.2.2 城市融合
- 1.2.3 文化和公共文化
- 1.2.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1.2.5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新市民城市融合研究
- 1.3.3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数据来源
- 1.7 创新之处
- 1.8 调查概述
- 1.8.1 调查样本的选择
- 1.8.2 调查问卷的设计
- 1.8.3 调查质量控制
- 1.8.4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二章 我国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公共选择理论
-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4 善治理论
- 第三章 我国新市民城市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我国新市民城市融合的现状调查
- 3.1.1 经济融合现状
- 3.1.2 社会融合现状
- 3.1.3 文化融合现状
- 3.1.4 心理融合现状
- 3.2 我国新市民城市融合的问题分析
- 3.2.1 经济融合问题
- 3.2.2 社会融合问题
- 3.2.3 文化融合问题
- 3.2.4 心理融合问题
- 第四章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历程、成就及问题
- 4.1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 4.1.1 萌芽阶段(改革开放—2002年)
- 4.1.2 形成阶段(2003年—2007年)
- 4.1.3 迅猛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 4.2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的成就
- 4.2.1 认识不断提高,政策逐步完善,思路日益清晰
- 4.2.2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 4.2.3 重大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 4.2.4 群众特色文化品牌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
- 4.3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问题分析
- 4.3.1 需求反馈方面的问题
- 4.3.2 有效供给方面的问题
- 4.3.3 保障方面的问题
- 4.3.4 绩效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五章 我国新市民和城市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现状
- 5.1 新市民文化活动参与现状
- 5.1.1 文化活动及花费
- 5.1.2 电视、电影观看情况
- 5.1.3 阅读情况
- 5.1.4 广播收听情况
- 5.1.5 观看文艺演出与参观展览状况
- 5.1.6 参与社区与所在单位文体活动状况
- 5.2 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现状
- 5.2.1 文化活动及花费
- 5.2.2 电视、电影观看情况
- 5.2.3 阅读情况
- 5.2.4 广播收听情况
- 5.2.5 观看文艺演出与参观展览状况
- 5.2.6 参与社区与所在单位文体活动状况
- 5.3 新市民和城市居民文化活动参与的异同
- 5.3.1 业余文化活动及花费异同
- 5.3.2 观看电视电影情况异同
- 5.3.3 阅读情况异同
- 5.3.4 广播收听情况异同
- 5.3.5 观看文艺演出与场馆活动异同
- 5.3.6 参与社区与单位文体活动状况异同
- 第六章 我国新市民和城市居民文化的需求差异分析
- 6.1 新市民文化需求分析
- 6.1.1 业余文化活动内容需求
- 6.1.2 文化场馆需求
- 6.1.3 文化活动参与需求
- 6.1.4 文化服务与文化改革需求
- 6.1.5 文化服务形式与培训需求
- 6.1.6 公共文化活动重要性评价
- 6.1.7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
- 6.2 城市居民的文化需求分析
- 6.2.1 业余文化活动需求
- 6.2.2 文化场馆需求
- 6.2.3 文化活动参与需求
- 6.2.4 文化服务与文化改革需求
- 6.2.5 文化服务形式与培训需求
- 6.2.6 文化活动重要性评价
- 6.2.7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
- 6.3 新市民和城市居民文化需求的异同
- 6.3.1 业余文化活动花费意愿异同
- 6.3.2 文化设施需求异同
- 6.3.3 文化参与需求异同
- 6.3.4 文化服务与文化改革需求异同
- 6.3.5 文化服务形式与培训需求异同
- 6.3.6 公共文化活动重要性评价异同
- 6.3.7 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评价异同
- 第七章 公共文化活动对新市民城市融合的影响研究
- 7.1 模型构建和研究假设
- 7.1.1 模型构建
- 7.1.2 研究假设
- 7.2 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
- 7.2.1 调研方法和数据收集
- 7.2.2 潜变量及测量
- 7.2.3 信度和效度检验
- 7.2.4 因子适用性分析
- 7.3 模型检验和模型分析
- 7.3.1 模型检验
- 7.3.2 模型分析
- 7.4 研究结论
- 第八章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和经验借鉴
- 8.1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 8.1.1 需求反馈方面
- 8.1.2 有效供给方面
- 8.1.3 保障方面
- 8.1.4 绩效管理方面
- 8.2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
- 8.2.1 需求反馈方面
- 8.2.2 有效供给方面
- 8.2.3 保障方面
- 8.2.4 绩效管理方面
- 8.3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8.3.1 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和现实基础
- 8.3.2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法规制度规章体系
- 8.3.3 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 8.3.4 重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化和层次化需求
- 8.3.5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8.3.6 结合各自的历史传统,创建符合地区文化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
- 第九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架构
- 9.1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
- 9.1.1 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
- 9.1.2 缩小城市群体间的文化差距,引导培育城市主流文化
- 9.1.3 保护和挖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传承民族文化
- 9.1.4 培育包括新市民在内的城市各社会群体共同的精神家园
- 9.1.5 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竞争优势
- 9.2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原则
- 9.2.1 标准化
- 9.2.2 均等化
- 9.2.3 开放性
- 9.2.4 发展创新性
- 9.2.5 复合协同性
- 9.3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 9.3.1 需求反馈体系
- 9.3.2 有效供给体系
- 9.3.3 保障体系
- 9.3.4 绩效管理体系
- 第十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
- 10.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必要性
- 10.1.1 需求反馈体系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必要条件
- 10.1.2 需求反馈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
- 10.1.3 需求反馈体系是解决公共文化供给不足的有效手段
- 10.1.4 构建需求反馈体系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的有效途径
- 10.1.5 构建公共文化需求反馈体系是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的内在要求
- 10.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10.2.1 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层次化
- 10.2.2 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提升推进公共文化需求反馈体系建设进程
- 10.2.3 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日益重视
- 10.2.4 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为构建需求反馈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
- 10.2.5 现代信息技术为建设需求反馈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
- 10.3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构成因素
- 10.3.1 需求表达主体
- 10.3.2 需求表达客体
- 10.3.3 需求表达内容
- 10.3.4 需求表达渠道
- 10.3.5 需求回应主体
- 10.3.6 需求回应客体
- 10.3.7 需求回应内容
- 10.3.8 需求回应形式
- 10.4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运转机理
- 10.5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体系的对策建议
- 10.5.1 提高城市居民和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 10.5.2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的基础设施和平台
- 10.5.3 完善和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制度化反馈渠道
- 10.5.4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非制度化的需求反馈渠道
- 10.5.5 设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回应机构,统筹管理需求回应
- 10.5.6 提高城市居民和新市民的组织化程度,形成需求表达的合力
- 第十一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
- 11.1 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构成要素
- 11.1.1 供给主体
- 11.1.2 供给内容
- 11.1.3 供给对象
- 11.1.4 供给决策系统
- 11.1.5 供给方式
- 11.2 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的运转机理
- 11.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的对策建议
- 11.3.1 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的氛围
- 11.3.2 培育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主体
- 11.3.3 持续创新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 11.3.4 积极推进新市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 11.3.5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体系的监督评估
- 第十二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 12.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 12.1.1 保障体系是营造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环境的重要途径
- 12.1.2 保障体系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协作机制的坚实基础
- 12.1.3 保障体系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定发展预期的必然要求
- 12.1.4 保障体系是推进新市民与城市融合程度的重要手段
- 12.2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的构成要素
- 12.2.1 法律保障体系
- 12.2.2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 12.2.3 资金保障体系
- 12.2.4 人才保障体系
- 12.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 12.3.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法律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 12.3.2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 12.3.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 12.3.4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的对策及建议
- 第十三章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
- 13.1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意义
- 13.1.1 可以有效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质量和进程
- 13.1.2 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配置能力
- 13.1.3 有利于保障新市民和城市居民的公共文化权益
- 13.1.4 有利于各级政府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意识
- 13.2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
- 13.2.1 绩效管理的依据
- 13.2.2 绩效管理主体
- 13.2.3 绩效管理客体
- 13.2.4 绩效管理内容
- 13.2.5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 13.2.6 绩效管理方法
- 13.2.7 绩效管理程序
- 13.2.8 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 13.2.9 绩效管理结果应用与反馈
- 13.3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转机理
- 13.4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 13.4.1 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营造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的氛围
- 13.4.2 建立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的法治化和制度化建设
- 13.4.3 明确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主体
- 13.4.4 构建科学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
- 13.4.5 探索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方法
- 13.4.6 建立公开透明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程序
- 13.4.7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的顶层设计
- 13.4.8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结果的有效应用与反馈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件1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问卷(A卷)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七部分
- 附件2 城市居民公共文化服务问卷(B卷)
- 第一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 第六部分
- 第七部分
- 附件3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访谈提纲(部门)
- 一、访谈对象
- 二、访谈方式
- 三、具体问题
- 四、所需资料清单
- 附件4 新市民公共文化服务访谈提纲(个人)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 第五部分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南京大学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南京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大学出版机构,自1984年成立之日起,就秉承“学术立社、品牌兴社”的出版理念,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出版宗旨,坚持以精品出版为“魂”、学术出版为“本”的经营思路,形成了自身在高品位学术专著、高校精品教材、传统思想文化出版、国外学术名著译介等方面的出版特色,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出版高地,中华民国史出版重镇,国外学术前沿重要译介平台。迄今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多种图书获得了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在内的各类图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