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30千字
字数
2023-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伏线狙击手”浅仓秋成成名作。引爆阅读狂潮的现象级IP,一度超越东野圭吾《假面舞会》。
内容简介
八年前,日本著名IT企业首次开启校招,六名大学生从五千人中脱颖而出。然而一封神秘“告发信”的出现,揭穿了六人面具之下的“谎言”与“罪恶”。完美光鲜的名校生人设一夕崩塌,若要成为最终赢家,必须洗脱罪名……八年后,“告发信”的策划者生病去世,却给当年成功入职的人再次留下信息,新的信息促使成功入职者重新走访曾经的当事人,找出隐藏多年的另一重真相……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入职考核
-
1
-
2
-
3
-
4
-
5
-
6
-
在那之后
-
1
-
2
-
3
-
4
-
5
展开全部
群面剧本杀(无泄底)
六位应届生在互联网新贵企业的面试中脱颖而出,被告知将有一个 Case Study 的群面。当众人准备得如火如荼时,变化陡生。此后的故事设定和情节发展,变得有趣起来,吸引力骤增。本书有着一个略显平庸的开头。支撑我读下去的,是作者浅仓秋成 “伏笔的狙击手” 之称号。讲真的,开篇的部分内容,令我有些尴尬。例如那个 “袴田杯大奖”,有点想脚趾抠地。当然这可能是中日的文化差异导致的。书中的日本互联网公司,是在社交领域伴随互联网向移动互联成功转型的企业,在中国最典型的就是腾讯了。因此对书中描写的 LINKS 或 SpiraPay 的业务内容相当熟悉。第一人称的叙述和采访记录,交替展开。行文过半,当 “幕后黑手” 被排除法锁定到新的嫌疑人身上时,也与此同时交代了第一个叙诡。第一个叙诡的手法,一点也不高明,故弄玄虚的痕迹太过明显。并且,我从一开始就对此有所怀疑,因此并未有什么惊喜。用 “不在场证明” 锁定嫌疑人的排除法,也非常不牢靠。阅读时就显而易见,找人做伪证轻而易举。因此全书过半时,在下对诡计和推理,仍兴致缺缺。不过,对后续情节的发展,对故事如何自圆其说,对结尾必定会有的反转,却抱有较大的期待。后半段的内容证明,作者对叙述、对故事的把控能力,对伏笔和反转的设计,是非常出色的。书中有一些非常不错的伏笔,但感觉和 “推理” 都不怎么沾边,不过也算当得上 “伏笔的狙击手” 之名。笔者个人会更喜欢白井智之或安东尼・霍洛维茨的伏笔风格。最后的反转很大,也很治愈,对应着的,也是全书的核心叙诡。喜欢治愈结尾或作品的读者 —— 例如东野圭吾老师近年来的不少作品,或伊坂幸太郎的部分作品,应当会很喜欢本书。核心叙诡,相比前文提到的第一个叙诡,要高明得多。至于对应的反转,仍与我个人喜欢的推理小说的反转,相去甚远。个人喜欢的推理小说的反转,是通过推理而不仅是通过叙述引出的,与此同时做到伏线回收。远的作品先不说,例如今年读过的《人民圣殿教杀人事件》。饶是如此,仍是要承认,本书是一部相当优秀的作品。全书后半段一个很重要的悬念,是被藏起来的信封里,到底有什么内容。谜底被放在了最后的最后,仍是一个不错的反转,对应着不错的伏笔,当然仍是与 “推理” 无关。本书类型,虽然探讨了围绕 “求职” 和 “招聘” 的社会问题,以及部分对 “人性” 的讨论,但毫无疑问仍是本格类型的作品 —— 只不过诡计是叙诡,推理相关的内容也不多。之所以说是本格,在于故事设定,并非 “社会派” 的真实设定。真实面试中,不会出现书中这种情节安排。书中形式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多年前的应届生求职时,我也参与过,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把招聘当成噱头的公司,大多是华而不实的、自负虚伪的。当年的 BAT 招聘,应聘者虽然很多,但面试流程却按部就班、稳扎稳打。而反观某些喜欢自我标榜的公司,现在想来,甚是滑稽。自我修养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轻易 Judge。但在一些时候、一些场合,人们喜欢 Judge,喜欢贴标签,甚至热衷于断章取义,无论生活还是职场。很多时候,人们不想被别人轻易看穿,却总自负地以为能轻易看穿别人。
硬拗(《六个说谎的大学生》读书笔记)
我其实不太喜欢读所谓的推理小说。可能是因为我智商不够,但是总觉得有些推理小说,实在是硬拗,是那种为了有反转,就强行设定一些人物、性格、动机之类的。这种硬拗,如果放在影视作品上还好,图像语言毕竟有限,通过人物的表演来建立可能还好,但是通过文字,好像确实差了点劲头儿。从整体上来说,这本书就是好读,比较流畅,但也确实不太值得花太长时间去看,两天,不能再多了。读起来这个小说有点像剧本,画面感还是足够的,再加上日本小说那种独有的刻意、阴郁,还有那种逐渐压抑以后的爆发,再加上刻意的要美好的结局,排成电影可能还挺好看,至少赚个及格分是不差的。度娘了一下,说这本书是算本格推理,说本格推理是以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如果说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成立的话,那就只能先建立一个文化上的基础,就是一方面学生不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人,另一方面就是有些问题在他们的文化里就是不能被接受的。就拿信封这个事来说,就算所谓的 “幕后黑手” 会判断有些人可能受不了刺激一个接一个地落入陷阱。但如果是还想具有竞争机会的,就应该能想明白这种事情只能是一个不断向下的漩涡。这个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让这个向下的螺旋停下来,哪怕是已经到了一个比较低的程度,也要停止,然后大家扶持着往上一点点走。其实想想也能明白,作为用人单位,大家身上如果都有道德上的不可挽回的问题的话,哪怕是大家都公认推出来的,哪又会让这个人进入呢。另外这些问题,前几个别的不说,多多少少有点违反公序良俗,但是不给人解释,直接就判定了人的性质,虽然这种事确实是在年轻的时候会发生,但是确实这种设定太简单了些。再有就是标榜的两个没问题的人身上找到的问题,虽然可以解释为 “幕后黑手” 的设计,只是废了这么半天搜集的黑料,到这两位身上就只是这样,也只能说是小说的强硬设定了。还有就是最后的强硬洗白,虽然这被看成是另一种翻转,只不过确实有点生硬。就有点像卡巴把手指撅折了,然后告诉你掰断那段上有毒,掰了是好事。这种不顺畅,其实就是好小说和一般小说之间的差距。好小说的人物往往更丰满,更充实,他们身上的矛盾感和撕裂感就更扎实,也更难在这样小说里看到人生。而有些一般的小说,可能看的更多是故事吧,流畅和顺畅就好了,也就当小视频看看就是了。最后说说招聘这个事吧,说实在的,想用一两个小时就想看出来一个人是不是能够适合一个工作岗位实在是太难了。尤其是当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应聘技巧,让所有的人看起来都那么优秀,作为评价者怎么就能做出客观的评价?这实在是太难了。对于工作这件事,其实应该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实在不断试错中互相磨合和匹配的,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试错成本确实有点高,不论从用人单位和个人来讲,成本都很高。我总以为真诚是个破解的法儿,双方都真诚可能对彼此都好,只是问题就在于可能都想要比自己实际情况高一点点的预期,所以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吧。
多面体的人性
年轻的时候非黑即白惯了,看不惯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对人性的批判,很多刻板印象。后来逐渐长大,从最亲的人身上,开始接受人性的立体感。在相遇的不同环境,即使遇见同样的人,也是不同的感受。即使冠名的坏人也有最好的朋友,真挚的情感。所以,更微观的看每个个体,定时定量。更何况佛法说本就没有自我。不必有期待的活着,也不必想太多。他者与自我本就没有那么强的因果。
- 查看全部30条书评
出版方
酷威文化
江苏酷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11月,立足于文艺、社科作品的出版发行,兼顾优质作品引进及鼓励原创。核心团队均来自于国内知名的出版公司及影视制作公司,对文艺、社科作品的出版策划、包装及发行具备丰富的运作经验。成功运作了李银河、张大可、凯特·汤普森、库尔特·冯内古特、渡边淳一、青山七惠等国内外众多知名作家。产品至今已出版400余种,成功打造《寻找时间的人》《煮沸人生》《外婆出租中》《替身》《空虚时代》《空间简史》等多个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