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90年代女性诗歌创作繁荣多元,学界研究滞后。

内容简介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在诗歌写作领域中,从未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样多的女性从事诗歌写作,她们的努力使女性诗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繁荣景观。进入新世纪后,回顾90年代,会发现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诗歌创作与80年代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学界对90年代女性诗歌的研究却相对滞后,关于90年代女性诗歌绝大多数研究论著都语焉不详,缺乏能够通约的、成熟的认知体系和观点,这就为本文留下了一定的研究空间。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为研究对象,“90年代女性诗歌”不是标签,不是女性诗人站队。作为一个审察角度,提出它,是为了寻求这一时期写作的女性诗人和她们的前辈、同代人、以及其他写作群体之间的关系,辨析在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中的90年代女性诗歌所表现出的特质及其与西方诗歌、传统诗歌存在的复杂审美关联,并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与梳理,呈现90年代女性诗歌既不同于80年代又与新世纪女性诗歌相区别的异质性特征。

目录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大众消费文化视野中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
  • 第一节 90年代女性诗歌的语境:大众消费文化
  • 一 大众消费文化时代的来临
  • 二 诗歌处境的尴尬与女性诗歌的相对繁荣
  • 三 大众消费文化对女性诗歌的侵袭与浸染
  • 第二节 女性诗歌的自身传统:80年代女性诗歌及其特征
  • 一 内宇宙的发掘与拓展
  • 二 意象:“黑夜”与“死亡”
  • 三 独特的话语方式
  • 第三节 “在非诗的时代展开”:90年代女性诗歌的新质
  • 一 女性诗歌与新媒体的互动
  • 二 女性写作的个人化选择
  • 三 女性诗学理论的探索与构建
  • 第二章 彰显·淡化·超越:女性意识的复调
  • 第一节 女性精神家园的坚守:女性意识的停留
  • 一 女性意识的生长与凸现
  • 二 自由而独立的女性精神宇宙
  • 三 孤绝而封闭的女性空间
  • 第二节 自我的隐匿和遁逸:女性意识的拓展
  • 一 女性角色的“退场”与女性本真的回归
  • 二 女性主体消隐后的多重视域观照
  • 三 极地隐遁后可能的超越
  • 第三节 新的女性理想:女性意识的超越
  • 一 穿越性别之门
  • 二 “用诗歌想象世界”
  • 三 超性别写作的当下意义
  • 第三章 女性个人化写作的三种向度
  • 第一节 “另类”乌托邦建构:身体写作
  • 一 张扬生命感性原欲的先锋身体写作
  • 二 原生态的诗性身体写作
  • 三 身体书写的双重性
  • 第二节 诗与思的对话:智性书写
  • 一 历史视域中诗歌的智性书写
  • 二 90年代女诗人的智性舞蹈
  • 三 智性写作的性别价值
  • 第三节 戏谑与文字相遇:青春的游戏书写
  • 一 情欲主题的游戏书写
  • 二 传统老年女性生存状态的游戏书写
  • 三 佻复的语言操作
  • 第四章 诗艺空间的多维建构
  • 第一节 回到尘世:日常生活的诗意呈现
  • 一 日常生活的隐遁与崛起
  • 二 女性对日常生活诗性追寻的自觉
  • 三 日常生活的集中再现
  • 四 日常化取向的利与弊
  • 第二节 “面对词语本身”:语言世界的重建
  • 一 直面词语本身
  • 二 语言的日常口语化倾向
  • 三 语言的叙事性和澄明化
  • 四 语言狂欢的陷阱
  • 第三节 文体的交响与互渗
  • 一 女性诗歌文本的跨体集结
  • 二 女性诗歌文体“兼类”的审美动因
  • 三 文体大门敞开后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