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以诸子视野深入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先秦儒家政治哲学为研究对象,从先秦诸子的宏阔视野对于儒家在先秦时期对天人关系、道体与道用、政治与道德,以及传统与现代、因袭与变革等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期通过这种综合性研究来获得对于先秦儒家在政治理念、政治行为及政治理想诸多方面于哲学意义上的理解与把握。本书自觉运用比较研究的学术方法,从诸子的宏阔视野来研究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既有利于在诸子之间的互动关系中来彰显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性质、特点与价值意义,科学还原传统政治理论样态在先秦时期的复杂性与丰富多彩性,对于先秦儒家政治理论何以具有恒久生命力进行深入挖掘与理论阐述,也可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新时代,为今日之中国如何在合理汲取西方文明智慧的同时更好地挺立起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周易》变易思想与周人新型天命观的确立
  • 第一节 殷周剧变与“天命不易”观念的失效
  • 第二节 《周易》变易思想与新型天命观的确立
  • 第三节 周人新型天命观与《易传》的诠释特色
  • 第四节 畏命、知命与务德
  • 小结
  • 第二章 周人的王道政治与儒家的王道理想
  • 第一节 王道与王道政治
  • 第二节 儒家视野下的王道政治及其理想化
  • 第三节 理想化的王道政治及其现实困境
  • 第四节 困境下的应对与期待
  • 小结
  • 第三章 《论语》文本与孔子尊王立场
  • 第一节 道、有道与无道问题
  • 第二节 人道视野下的尊王
  • 第三节 尊王的方式及可能性
  • 第四节 关于《论语》升经问题
  • 小结
  • 第四章 孔子论“仁”及其对历史人物的评判
  • 第一节 “令尹子文三仕”章之“知”通解
  • 第二节 “令尹子文三仕”章之忠、清与仁的关系
  • 第三节 “仁”的标准及对历史人物的评判问题
  • 小结
  • 第五章 从重道体到重道用:子学思想在战国时期的转向
  • 第一节 《管子》四篇精气说与道的具象化处理
  • 第二节 《管子》四篇“心”说与识道
  • 第三节 《管子》四篇“名”与礼法思想及孟子政治哲学
  • 第四节 《管子》的学派属性及道用的影响
  • 小结
  • 第六章 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及其政治哲学
  • 第一节 性恶论及性趋恶论和性危说
  • 第二节 关于性朴论
  • 第三节 关于性恶心善说
  • 第四节 性朴欲趋恶论:荀子人性论新说
  • 第五节 性朴欲趋恶论与荀子政治哲学
  • 小结
  • 第七章 政治的去道德化努力
  • 第一节 法家如何看待道德
  • 第二节 何为最好的政治
  • 第三节 超道德化与去道德化:道、法两家比较的一个向度
  • 第四节 排除道德,政治是否可能
  • 第五节 关于道德、习惯与法律
  • 小结
  • 第八章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论要
  • 第一节 对先秦儒家政治哲学所持的立场及界定
  • 第二节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构成及特点
  • 第三节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与理想政治
  • 第四节 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不足与未来发展
  • 小结
  • 结语 德性与政治之间:先秦儒家立场、特征及影响
  • 第一节 身与心
  • 第二节 个人与社会
  • 第三节 德性与知识
  • 第四节 人性与政治
  • 第五节 对汉儒的影响
  • 附录一 先秦儒道两家圣人观比较研究
  • 附录二 消解与建构:《韩非子》文本中的孔子形象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