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5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内容简介
物质与精神快速更迭的网络时代,总有匠人在坚守,总有匠心在传承。一海之隔的日本有“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对寿司的迷恋,秋山利辉对木工品质的追求,稻盛和夫对陶瓷工艺的精益求精;中国也有小米科技对服务的热忱,锤子科技对细节的执着,罗辑思维对专业的探索……
工业4.0时代,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还有匠心精神的回归。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 飞速变化的时代,更需要一颗能慢下来和静下来的匠心
- 第一章 匠心之——职心:以自己的匠心为供奉,投注一生
- 日本的匠人文化、职人气质
- 连续创业者为什么绝不可能是匠人
- 世上本无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和夕阳的人
- 专注做点儿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
- 你必须要和你的工作坠入爱河
- 重己役物,任何技艺都是以人为主体
- 技皮、术骨、匠心
- 新手到专家的三境界:技、艺、道
- 匠人的“守、破、离”
- 专业主义:唯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兼备的匠人才能站稳脚跟
- 第二章 匠心之——专心:穷尽一生磨炼技能,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
- 匠心是细心,细微之处彰显非凡品质
- 耐心、专注、专业、敬业
- 工匠精神的核心:专注、踏实、精益求精
- 一、专注
- 二、精益求精
- 三、踏实
- 默默无闻,却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拥有精湛加工技艺的隐形冠军
- 穷尽一生磨炼技能:把作品从99%升华到99.99%
- 技进乎道:《卖油翁》“无他,惟手熟尔”
- 艺通乎神:经过工匠的手,就像施了魔法
- 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 第三章 匠心之——苦心:让血管里流淌的都是匠心
- 自己与自己较劲,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 带着一点自觉的使命
- 你越优秀,世界越苛刻
- 学徒十年,还只能让你去煎鸡蛋
- 从学徒做起,从最简单的事干起
- 埋头苦干,不谈情怀
- “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单调与自律
- 一种钻牛角尖的完美主义精神
- 让血管里流着的都是匠心
- 第四章 匠心之——爱心:美到极致是失语,爱到极致是忘却
- 百年泡菜店老板,为何拒绝让顾客买去送人?
- 致用利人
- “匠心”之魂:什么才是不可替代的?
- 把产品和顾客视为生命
- 对产品永不妥协,一旦遇取舍,必定弃量而保质
- 倾注自己的灵魂,奉献有温度的作品
- 宁愿死也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名声
- 永远把服务对象当作“最在乎的人”
- 不做“能干的工匠”,而是“有修为、素养高的工匠”
- 懂得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替他人着想
- 工匠精神是为对方考虑,速度为王是为自己考虑
- 第五章 匠心之——欢喜心: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乐趣和热情
- 李安:我真的只会当导演,做其他事都不灵光
- 三谷:我喜欢反复的日常生活
- 匠人:我在工作的时候最快乐!
- 匠人的作品观:栖居着我的精神,安放着我的灵魂
- 天命所钟:“一生悬命”式的全身心投入
- 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作品就是自己
- 第六章 匠心之——玲珑心:造物有灵且美
- 专注的目的就是要将产品做到极致
- 互联网最应该“+”的是工匠精神
- 巧法造化,自然和谐之美
- 敬畏、入魂:将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
- 所有精工制作的物件,最珍贵、最不能替代的是人
- 匠心:不仅打磨产品、服务,更要打磨自己的心和生命
- 第七章 匠心之——出离心:商品拜物教时代,何处安放匠心?
- 日本职场人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本分”
- 我们为何总是迷茫,总是浮躁,心总悬着?
- 商业模式也许会变化,但商业的本质不会改变
- 世界再嘈杂,匠心须沉静
- “互联网+”的时代是匠心精神回归的时代
- 自慢:相对社会的快,我们需要一种“慢”
- 第八章 匠心之——谦恭心:谦恭、自省,与自己较劲
- 匠心首先是虚心:“匠人”对做的事情并不吹嘘
- “匠”字,三面封闭,还有一个出口
- 善于学习与钻研
- 互联网思维和匠心:新时代的匠心是什么?
- 第九章 匠心之——执着心:有一流的心性,才有一流的技术
- 匠心是不断追求的执着心
- 匠心精神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一种工匠与生俱来的固执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 简单+专注+极致=匠人力量
- 后记:匠心精神,缔造奇迹的伟大力量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