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完善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内容简介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无形性、互动性逐步扩散和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流动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社会管理方式、政治运作方式、纠纷解决方式等都发生较大的转变,一种新型的、不同以往的社会形态——虚拟社会——应运而生。作为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投影”和“映射”,虚拟社会已经成为现实社会之外的“第二社会”;其发展方式不仅带来了人们交往方式的变革,也使人与社会的发展出现虚实交融的发展趋势;这显然对现代社会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2011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基本要求。虚拟社会管理正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强化虚拟社会管理引起了充分的重视。本书共分七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完善进行讨论。总体而言,本书在审视网络虚拟社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明确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的基本关系,在系统分析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的发展脉络、基本特点与趋势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制度问题的根源,提出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建构的整体构想,并从法律角度对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完善、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虚拟社会网络舆论监测法律规则构建、虚拟社会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制度完善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的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论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基础理论的分析
  • 第一节 何谓虚拟社会
  • 一、虚拟社会:概念的厘清
  • 二、虚拟社会特征:比较的视角
  • 第二节 我国虚拟社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 一、我国虚拟社会发展现状
  • 二、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虚拟社会管理与网络立法
  • 一、虚拟社会管理为何需要网络立法
  • 二、网络立法对虚拟社会秩序的正式控制
  • 第二章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发展脉络、基本特点与趋势
  • 第一节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基本模式与法律建构
  • 一、美国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
  • 二、欧盟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
  • 三、韩国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
  • 四、日本的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
  • 第二节 域外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特点分析
  • 一、历史积淀同源与理论基础多元
  • 二、立法保障先行与体系建设完善
  • 三、立法模式多样与法律原则趋同
  • 四、网络安全战略化与国家权力扩张性
  • 五、整体均衡发展与立法数量庞大
  • 第三节 当代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发展:动态与趋势
  • 一、国际合作日益全面
  • 二、政府权力不断扩张
  •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体系日益庞大
  • 第三章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 第一节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变迁轨迹及其特点
  • 一、萌芽初创阶段(1986—1993年)
  • 二、推进发展阶段(1994—1999年)
  • 三、积极管制阶段(2000—2004年)
  • 四、全面调整阶段(2005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存在问题的根源:从观念到法律之检讨
  • 一、观念的滞后与偏差
  • 二、管理机制的错位与不足
  • 三、网络立法的缺陷与瑕疵
  • 第三节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基本建构
  • 一、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价值取向
  • 二、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基本原则
  • 三、网络虚拟社会管理立法之模式选择
  • 四、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法律制度的整体设计:一个初步构想
  • 第四章 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完善:基于实名制的法律分析
  • 第一节 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必要性角度的解析
  • 一、网络虚拟主体的理论分析
  • 二、完善网络虚拟主体管理制度的正当性
  • 第二节 虚拟主体管理制度的实践:网络实名制的演进与反思
  • 一、网络实名制的理性溯源与经验借鉴
  • 二、我国网络实名制的推进:路径与特点
  • 三、我国网络实名制推进:理论争鸣与实践反思
  • 第三节 我国虚拟主体管理法律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
  •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矛盾的消解
  • 二、网络实名制的基本规则设计
  • 第五章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完善:基于虚拟社会治理视角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的网络犯罪立法:阶段性特点的分析
  • 一、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制度设计阶段
  • 二、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刑法保护阶段
  • 三、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全面化阶段
  • 第二节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价值取向的选择
  • 一、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工具性价值:自由与秩序
  • 二、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目的性价值:促进社会进步
  • 第三节 网络犯罪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
  • 一、最后手段原则
  • 二、利益平衡原则
  • 三、国际合作原则
  • 四、鼓励技术发展与监管并重原则
  • 第四节 我国网络犯罪立法的发展展望
  •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与衔接
  • 二、我国网络犯罪“整体立法”的思路分析
  • 三、我国网络犯罪刑事立法基本规则修改分析
  • 第六章 虚拟社会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分析与规则建构
  • 第一节 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对可能质疑的初步回应
  • 一、网络舆论是否需要监测
  • 二、网络舆论监测是否对言论自由构成威胁
  • 三、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限度
  • 第二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路径选择
  • 第三节 我国完善网络舆论监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原则
  • 二、政府主导推进原则
  • 三、管控最小化原则
  • 四、程序正义原则
  • 五、事先通知与事后惩治原则
  • 第四节 我国网络舆论监测:法律框架与相关制度构建
  • 一、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法律框架
  • 二、我国网络舆论监测的核心法律制度构建
  • 第七章 虚拟社会网络空间安全保障:战略导向与制度完善
  • 第一节 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导向:理论与发展
  • 一、网络空间安全基本理论
  • 二、伦敦进程
  • 三、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
  • 四、我国网络空间战略导向
  • 第二节 域外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制度设计:以美、德为例
  • 一、美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
  • 二、德国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
  • 第三节 网络空间安全的实现:我国的策略
  • 一、推进网络安全技术的标准化
  • 二、完善网络安全事件响应制度
  • 三、明确网络安全责任
  • 四、建设良性网络安全文化
  • 附录:互联网法律法规汇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89年6月,隶属于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中国法制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品种1000种左右,出版物主要包括:1、法律法规的国家标准版本;2、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中外文对照文本;3、中外法学著作;4、研究生、大学本科、专科法学教科书;5、法律工具书;6、解释、宣传、介绍法律、法规的普及性读物;7、法律、法规中文及中外文对照文本的电子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