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2千字
字数
2025-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景式展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复杂互动。
内容简介
现代化是中国自近代以来的不懈追求。中国现代化走过了何种轨迹?以解决哪些问题作为核心?与西方现代化有何种重要区别?在本世纪中叶建立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又存在哪些比较优势和主要难题?本书对这些基本问题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本书为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全新力作。书中立足地缘战略、财政构造、政治认同等国家转型的关键变量,展开一幅从地缘国家向主权国家、工业国家依次过渡的宏伟历史画卷,在二百年视野中理解中国的现代化。
作者持续关注1850年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与演进轨迹,从晚清时期现代化的艰难启动到改革前30年的经济增长,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等,并展望2050年中国的现代化前景,既立足历史,又注重将中国置于全球背景中进行考察,展现了中国现代化展开的独特方式,可为思考当下变局提供参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导论
- 一、“现代化”视野下的世界地图
- 二、“现代化”在世界各国:成功与失败的背后
- 三、“全球化”:迷思与现实
- 四、现代国家的形成: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 五、全球竞争优势与大国的现代化
- 第一章 何为“现代化”:近世以来中西学界的认知历程
- 一、从进步、进化到现代化:西方知识界的解读
- 二、从“变法”“西化”到现代化:中国知识界的探索
- 三、现代化的全球视野
- 第二章 重新认识前现代中国:文化传统与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
- 一、中国为什么“落后”:从“高水平均衡陷阱”和“资本主义萌芽”谈起
- 二、现代科学与文化传统背景的关系
- 三、儒家伦理与现代经济增长
- 第三章 从早期近代疆域国家到现代主权国家:国家转型的宏观历史解读
- 一、问题所在
- (一)“从帝国到民族国家”?
- (二)中国的历史实际
- (三)中国:为何既“大”且“强”?
- (四)缔造现代中国:三个关键环节
- 二、地缘、财政、认同:国家转型过程中的关键变量
- (一)多族群的疆域国家的形成
- (二)迈向近代主权国家
- (三)统一集权的现代国家之肇建
- 三、现代中国的形成
- (一)什么是“中国”?
- (二)什么是中国的“近现代”?
- (三)国家形成的“中国道路”
- 第四章 晚清国家转型的路径与成败:以“三重均衡态”分析为中心
- 一、“盛世”背后:18世纪清朝的三重均衡态
- (一)地缘格局的均衡态
- (二)财政构造的均衡态
- (三)政治认同的均衡态
- (四)三重均衡陷阱
- (五)均衡态的终结
- 二、何以“中兴”:晚清时期三重均衡态的再现
- (一)地缘均衡态的重建
- (二)财政均衡态的重建
- (三)政治均衡态的重建
- (四)晚清政权的三重均衡陷阱
- 三、“新政”的宿命:三重非均衡态的产生及其后果
- (一)地缘格局的非均衡态
- (二)财政构造的非均衡态
- (三)政治认同的非均衡态
- 四、晚清国家转型的独特路径及其成败
- (一)晚清中国何以“落后”
- (二)大国的优势与劣势
- (三)晚清国家转型的成与败
- 第五章 “国家工业化”:改革前30年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的再认识
- 一、为什么“比较优势”命题是非历史的?
- 二、“国家工业化”战略的特点何在?
- 三、企业的微观管理有无激励机制?
- 四、农业和农村发展为何缓慢?
- 五、怎样评价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成败?
- 第六章 中国何以崛起: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与中国的“元 实力”
- 一、大国的优势
- 二、族群的多样与同质
- 三、世俗化的价值体系
- 四、教育、智力和人力资本
- 五、国家的积极介入
- 六、“元实力”视角下的国家竞争优势
- 七、“元实力”释放的空间和时间维度
- 八、全球视野下的国家竞争优势
- 第七章 大国竞争视野下的中国现代化:历史反思与经验总结
- 一、大国竞争的支点:地缘、财政、认同
- 二、改革前30年:应该用什么尺度来衡量?
- 三、中国奇迹何以可能:改革的动因与轨迹
- 四、小结:大国竞争条件下的现代化道路
- (一)大国竞争的战略机遇
- (二)大国转型的财政支撑
- (三)大国崛起的政治基础
- 第八章 从现代化和全球化到大国竞争优势: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思考
- 一、服务于大国竞争:对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反思
- 二、超越现代化理论:非主流和非西方知识界的回应
- 三、换汤不换药:全球化思潮的兴与衰
- 四、淮橘为枳:中国主流经济学界的误区
- 五、地缘竞争与战略抉择
- 六、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 七、中国的“大国竞争优势”
- (一)强政府和公有制:中国革命的两大遗产
- (二)市场规模与劳动力素质:革命前的历史文化遗产
- 八、小结
- 第九章 中国现代化的200年:总结与反思
- 一、晚清时期(1850—1911):现代化的艰难启动
- 二、迈向既大且强(1912—1949):中国现代化的政治逻辑
- 三、国家工业化(1949—1978):中国现代化的经济逻辑之一
- 四、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中国现代化的经济逻辑之二
- 五、走向成熟:中国现代化的经济逻辑之三
- (一)中国的地缘优势
- (二)中国的规模优势
- (三)中国的人力优势
- (四)中国的体制优势
- 六、中国2050:最后一个现代化大国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