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09千字
字数
2022-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走进洛阳涧西,听一部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
内容简介
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基础上,新中国的工业化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帷幕。洛阳涧西区成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基地之一,包括第一拖拉机厂在内的7项重点工程落户这里。一时间来自上海、东北、北京、河南等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挈妇将雏,义无反顾地奔赴涧西,参加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1958年第一台国产拖拉机东方红-54下线,到现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先进的拖拉机制造企业集团,30位一拖人讲述的这一段将近70年的历史,演绎并呈现出中国人“耕地不用牛”的农业机械化想象。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为新中国工业化的宏大画卷补齐一角(总序)
- 一、新中国工业化的基本历程
- 二、国家叙事与个人口述:历史的补白
- 三、研究计划,或我们的设想
- 蔡金根 红色劳工成长史
- 一、在上海我参加了地下党
- 二、从进拖厂到“文革”
- 三、我们对毛主席的态度没动摇过
- 高玉明 沧桑浮沉自逍遥
- 一、从延安到上甘岭
- 二、停战之后进了北大荒
- 三、福利处
- 四、罢官以后我躺地上吃桃子
- 季维康 奈何迁客洛阳城,回首萧瑟念平生
- 一、童年遭遇与“卖身”进厂
- 二、想象的落差:离沪抵洛
- 三、在拖厂初期的艰难生活
- 四、我的峥嵘岁月
- 五、“工作辛苦点,但是思想上还是蛮愉快的”
- 臧广臣 热血男儿得凯旋,筚路蓝缕再建功
- 一、从白山黑水迈向平壤汉城
- 二、从文艺骨干进阶技术专家
- 三、筚路蓝缕只为玉汝于成
- 四、从苦中作乐到安享幸福
- 裘约克 逃婚少女投身革命,耄耋老者以诗托情
- 一、我的名字是革命革出来的
- 二、累不知道累,苦不知道苦
- 三、以诗托情,伉俪情深
- 高世正 陈素琴 出身名门大户的红色工程师
- 一、从破落大户入现代清华
- 二、初来洛阳的苦与甜
- 三、塑造主席像
- 四、一拖的困境与我的后半生
- 姬海堂 在拖厂的风风雨雨
- 一、从搞水利到搞宣传
- 二、激情岁月与困难时期
- 三、边办学校边挨斗
- 四、“卖给”拖拉机厂的一辈子
- 朱光甫 我跌宕起伏的一生
- 一、拖厂动土开启了我的人生道路
- 二、兢兢业业几十年
- 三、我想挣脱束缚家庭的户籍制度
- 赵岳兴 陆文娟 从江南到洛阳:我们夫妻这辈子
- 一、从上海到洛阳
- 二、困难阶段,共克时艰
- 三、乱世接生,治世结扎
- 四、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 张成周 一拖六十年与我的高位人生
- 一、高中毕业进大厂,占得人生高位
- 二、模范人物深接触,收获颇丰
- 三、拖厂从一到一百万的发展历程
- 四、新时期的企业转型和精神重建
- 王金科 唐美君 王宗毅 从上海到洛阳:两代人的生活轨迹
- 一、“718”:从上海到洛阳
- 二、在苏联哈尔科夫的日子
- 三、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
- 四、“夹着尾巴做人”
- 五、上学赶上“文革”十年
- 六、回不去的故乡
- 庹涛 庹文成 国营与民营:时代激流下的两种回应
- 一、从农单、多家灶、安居房到商品房
- 二、营销中心没了
- 三、我们的愿景就是“现代”
- 四、我穿工作服我自豪
- 郝迎春 朱世兰 郝杰 拖厂就是我家的全世界
- 一、三代人的艰辛与坚守
- 二、从“压不垮”到“冲出去”
- 三、与一拖同呼吸共命运
- 四、婚姻观的代际嬗变
- 孙竹花 奋进一生的“铁杆儿”姑娘
- 一、农村姑娘进大厂,结识贵婿
- 二、初入工作评先进,家庭幸福
- 三、“文革”中的有名“铁杆儿”
- 四、退休后的精干老太
- 李学义 拖厂是承载我一生的“二亩地”
- 一、离开农村
- 二、干部—工人—干部:我的履历
- 三、摸着石头过河
- 四、我对未来的思考
- 梁铁峰 追忆过往情深切,回首低吟数今夕
- 一、大厂中的青少年时光
- 二、“搞运动、搞工作都有一个大趋势”
- 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 四、回顾中的反思
- 潘继华 一位拖厂“官二代”的劳动生涯
- 一、一场误会让我步入了婚姻
- 二、全心投入,工作不分高低贵贱
- 三、五次申请,退休后我加入了共产党
- 杨光荣 转业军人在拖厂
- 一、进厂前我是一个兵
- 二、我的政工生涯
- 三、问心无愧和牵肠挂肚
- 李宏臣 我为拖厂做保障
- 一、“企业效益这么好,你还是回拖厂吧”
- 二、人才保障:挑选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
- 三、生产保障:“创先争优”鼓足干劲
- 四、后勤保障:让职工满意,我们不是包袱
- 王爱英 “一手托三家”,为工人说话
- 一、伴随着一拖成长
- 二、厂区里养育幼儿
- 三、工会工作与住房体制改革
- 四、对工人的“大维护”
- 刘炳昭 雨疏风骤半生拖厂路,矢志不渝情系东方红
- 一、亦工亦农
- 二、以工代干
- 三、情系东方红
- 四、改制与变迁
- 刘福生 一位内退干部的五味人生
- 一、举家搬迁,定居洛阳
- 二、从部队通讯兵到分厂宣传科长
- 三、我们是最“倒霉”的一代人
- 刘永乐 一生只为两件事,招工裁员尽奔忙
- 一、“和尚运动”和“废止事件”
- 二、思路一变天地宽
- 三、刻骨铭心的艰难时期
- 四、微笑面对时代洗礼
- 王振红 我就这样成了劳模
- 一、我爹背着被子来了拖厂
- 二、从好徒弟到好师傅
- 三、4125被割成了废铁
- 四、300台中功率柴油机全是人力抬上去的
- 李宏谋 拖厂是我们可以依靠的山
- 一、我喜欢“火热的工作”
- 二、我最珍视的两个荣誉
- 三、我最佩服的人们
- 四、拖厂就是我们的靠山
- 蔡剑川 红拖城里的工人话剧“演员”
- 一、厂矿子弟的少年时光
- 二、辍学进厂,初登话剧舞台
- 三、半生文艺,既是工人又是演员
- 李芸霞 我曾是拖厂的“文艺女青年”
- 一、要和工人阶级打成一片
- 二、初入工厂,我就想脱离这个环境
- 三、报社实习:延续文学梦
- 四、计划生育科:实现人生价值
- 五、内退一刀切:我的人生低谷
- 六、退休生活:重拾文学梦
- 王富强 从刨床工人到首席记者
- 一、放下枪杆,拿起瓦刀搞建设
- 二、扎根农村干革命
- 三、我经历过大干苦干的那个年代
- 四、我还是喜欢写作
- 五、《拖拉机报》是洛阳的第一份报纸
- 田鹏 在大时代里如何安置自己的灵魂
- 一、不产业化,文化没有尊严
- 二、要给职工提供幸福感,但又不是50年代的福利
- 三、花八个月做了农耕博物馆
- 四、工会主席是我人生中最好的职业
- 五、职业化就是少一点主人翁意识
- 六、刘寿荫老人的故事
- 赵剡水 爬坡过坎农机路,奋进致远一拖人
- 一、感谢伟大的时代没让我耽误一天
- 二、在改革开放中爬坡过坎
- 三、机械化时代的农耕畅想
- 其他参访亲历者简介(以姓氏拼音为序)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