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7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05千字
字数
2018-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我国关于“志愿者文化”的头一套书,系统、深入、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针对性。
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钱理群长时间关注、参与志愿者活动,研究志愿者文化,本书是他多年研究和实践的成果。全书由“历史篇”“理论篇”和“实践篇”构成,系统地回顾了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代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改造和志愿者活动的历史过程,深度阐发了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对“志愿者运动”“乡村建设”“农村教育”“乡村文化重建”“打工子弟教育”“平民教育”等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展开了独到的分析和总结,是我国目前第一部系统阐述“志愿者文化”的著作。
志愿者组织近年来发展迅猛,遍布城乡,在众多的社会生活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当代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正面力量和潮流,预期还会有进一步的壮大和发展;但广义的志愿者运动本身,还存在广泛的理论和指导思想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作者依托深厚的鲁迅研究、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中国现当代社会思想和运动研究,以及长期关注和参与相关活动的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深入系统的思考,提出了非常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的对“志愿者文化”的阐述,令人有指点迷津、豁然开朗之感,是所有立志于中国当代志愿者活动的青年人应读的文字。
书中的文章主要由各种序言和多种志愿者活动中的讲演组成,包含大量事例,密切关联现实,语言浅显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辑一 历史篇
- 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历史回顾
- “五四”时期:李大钊的《青年与农村》和新村运动
- 三十年代:“分田分地真忙”和“乡村建设运动”
- 四十年代: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下乡运动”
- 五六十年代:“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 值得深思的两个“为什么”
- 谈“鲁迅论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改造”
- 一 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鲁迅的意义
- 二 现代化目标:“富国强兵”还是“立人”?
- 三 个人发展目标:“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四 “改革之路”与“开放之道”
- 五 鲁迅三大精神的启示
- 乡村建设运动先驱四读
- ◆读晏阳初
- ◆读梁漱溟
- ◆读陶行知
- ◆读卢作孚
- 辑二 理论篇
- “我们”是谁
- 我们是志愿者
- 我们是民间参与者
-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
- 我们的“先锋”和“桥梁”作用
- “公民社会”就创建在我们脚下
- 当今之中国青年和时代精神 ——汶川地震引发的思考
- 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
- 如何将灾难转化为育人、治国的精神资源?
- 当今中国问题,时代精神,青年使命
- 附:在随后的讨论中,一些年轻人(北京各高校的学生)发表的意见的部分记录
- 青年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
- 刘老石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 ——读《刘老石纪念文集》
- 一 关于中国改革的思考
- 二 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道路的思考
- 三 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青年成长道路的思考
- 志愿者运动的全球视野 ——奥运会后的思考
- 奥运会后所提出的问题
- 志愿者的地位、作用,我所理解的志愿者精神的核心问题
- 如何认识“世界”“中国与世界”以及“我们和世界”
- 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
- 你认识脚下的这块土地吗?
- 要以新的眼光来看贵州这块土地
- 贵州文化的包容性
- 神话传说背后:对人与宇宙生命的关系的感悟
- 歌谣里的生死观念与生命体验
- 自然崇拜下的生命敬畏
- 发展低水平上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平衡
- 贵州的人才
- 发现贵州的人
- 我们为什么“不识黔山真面目”?
- 我们能逃离这块土地吗?
- 失根的危险:漂泊者与守望者的生命存在危机
- 我们如何扎根在这块土地上?
- “我们”中的“我”,“我”中的“我们” ——论价值重建
- 和志愿者谈生活重建
- 对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质疑
- 我们理想的“新生活”
- 辑三 实践篇
- 志愿者运动
- 我们需要农村,农村需要我们 ——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运动的现实思考
- 我们需要农村
- 农村需要我们
- “青年志愿者”:世界范围的理想主义者的运动
- 乡村建设与改造: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运动
- 我们怎么做?
- “用双脚去丈量现实”以后 ——青年志愿者日记《西部的家园》序
- 一百块钱,有多轻又有多重? ——雪灾救助活动的启示
- 一 帮助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 二 寻求心灵上相契相感
- 三 根本的意义在于传播爱心
- 四 新一代的理想主义者
- 我们需要这样的反思和试验 ——区纪复《愈少愈自由——盐寮乐修二十年》书序
- 寻找城市的根,重建城市与乡村、自然的联结 ——读“留城青年故事”的感想
- 和即将去农村的师范生谈心
- 志愿者的培育与社会工作者的教育问题 ——在“‘公益2007’:志愿者论坛”上的总结发言
- 志愿者的培育:精神、文化、素养、能力与习惯
- 社会工作者教育的本土化:本土资源与本土实践
- 和一位青年志愿者的通信
- (附录)关于草根公益组织志愿者管理的一些想法
- 我的两个提醒 ——和“‘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青年志愿者的谈话
- 乡村建设
- 寻求中国乡村建设与改造之路
- 一 危机在哪里?——我们越来越脱离脚下这块土地
- 二 为什么“雨过地皮湿”?——探索农村发展的内发资源
- 三 到哪里去寻找国家与农村社会对接的载体?——培育农村公共空间
- 四 怎样走出西部地区自己的发展之路?——从“认识脚下的土地”开始
- 五 书的背后站立着谁?——屯堡文化、屯堡乡民社会的真正创造者
- 新一代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问题 ——答《南方周末》记者问
- 一 一个历史新课题:培养乡村建设人才
- 二 马永红的问题:深度参与之后的困境
- 三 外在冲突引发的内在矛盾:对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质疑与坚守
- 四 在反思中重新认识乡村建设事业,以及我们应有怎样的精神、心态和选择
- 五 马永红们向我们的教育、知识分子和社会提出的挑战
- (附)一个支农学生的梦想与挫折[《南方周末》特别报道]
- 农村教育
- 我的农村教育理念和理想
- 一 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
- 二 诸位来到这里也不容易
- 三 重新确立农村教育的定位、价值与目标
- 四 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特点
- 五 重新认识农村教育在乡村建设和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
- 六 重新规划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 民族、地方性知识与乡土知识 ——关于乡土教材编写的断想
- 一 讨论背景:全球化视野下对中国发展道路和教育的反思
- 二 乡土知识、文化自觉、精神家园:乡土教材的三大基本理念
- 三 编写乡土教材的几个问题
- 四 余论:乡土教材编写与教学的辐射作用
- 把最好的精神食粮给农村的孩子 ——《新语文读本》中学卷(农村版)前言
- 请关注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 ——《“草房子”作文竞赛获奖作品选》序
- 附录:首届“草房子”杯全国初中生作文大赛评语
- 第二届“立人”乡村作文比赛评语
- 给农村教师“讲三句话”
- 日常教学的琐细中隐含着深长的教育意义 ——许丽芬(呱瓜)《像傻瓜一样冒险》序
- 乡村文化重建
- 乡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序
- 这块土地上的多数人是怎么“活着”的
- 乡村教育和文化的危机
- “底线”的突破,“活着的理由”又成了问题
- 如何看待“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及其相互关系
- 我们要创造怎样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
- 乡村文化和教育的重建
- 乡村文化、教育重建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 地方文化研究的意义
- 附:关于“构建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的讨论
- (一)自己来描写我们自己 ——读《二十世纪贵州文学史书系》(节选)
- (二)构建地方文化的知识谱系——以五本关于安顺的书为例
- (三)也说谱系之建构
- (四)“破题”与“接题”,任重而道远——关于地方文化知识谱系的构建
- 屯堡文化研究与乡村文化重建 ——《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序
- 屯堡文化研究的动力、方法、组织与困惑 ——《学术视野下的屯堡文化研究》序
- 一 动力:全球化视域下的屯堡文化研究
- 二 建立“屯堡学”:方法、组织、困惑
- 好人联合起来做一件好事
- 打工子弟教育
- 他们有权利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于打工子弟教育的两次演讲
- 在“首届北京市打工子弟学校作文竞赛”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 在颁奖会上的讲话
- 发出自己的真的声音
- 请关注打工子弟老师的权利和生命成长 ——我的“烛光心语”
- 重新认识打工子弟教育 ——震灾后的思考
- 打工子弟教育的意义和贡献
- 平民教育
- 《平民教育人文读本》总序
- 我的祝愿 ——为厦门国仁工友之家三周年而作
- 建立“文化身份自信” ——给“新农民工”的一封信
- 后记 也是沉潜十年
展开全部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