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张世英文集第十卷,这些创作大都与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理论有关,回忆了生平所经历的丰富人事以及哲学思想之形成,从中可见哲学家的经验和情怀。

内容简介

本书为张世英教授的随笔性文字,收录了《北窗呓语--张世英随笔》《张世英回忆录》两本书的文字,及散见于各报纸期刊的几十篇散文、访谈及诗歌等。张世英教授多年来力主诗与思、哲学与文学的结合,本书即是张教授这一努力的结晶,是张教授深厚的哲学素养在谈及社会话题、人生感悟时的普及性展开,作者举重若轻,论事说理时循循善诱,追忆往事时娓娓道来,读来让人领略到何为长者风范,获益良多。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0卷说明
  • 北窗呓语
  • (一) 北窗呓语
  • “为己”与“为人”
  • 寂寞与孤独
  • “不识危微”
  • 无家可归与有家归未得
  • “这一个”和“都一样”
  • 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
  • 为何有新时代的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嗅觉灵敏的王国——读赫拉克利特残篇札记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时间与人生
  • 揭开抽象的帷幕
  • 灵与肉的较量
  • 师心与师古
  • “嗟来食”
  • 重游三峡随想
  • 香港: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 人乎物乎
  • 寓所与深渊
  • 顽石点头
  • “天下乌鸦一般黑”与“白发三千丈”
  • 知趣不知趣
  • (二) 悲亡父,悼亡妻
  • 一个幽灵的叹息
  • “欲话苦难言”——《若兰诗集》序
  • (三) 学术与思想漫谈
  • 郢书燕说——评外国哲学研究中的一种现象
  • 名人权威也要同读者对话
  • 两个时代两代人——回忆“文化大革命”前的《哲学》专刊
  • 市场经济与终极关怀
  • 关于提高道德意识的一点思考
  • 传统与现在
  • 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
  • 西方的孔子——康德在中国
  • 万物如一——黑格尔的诗篇《埃琉西斯(Eleusis)——致荷尔德林》
  • (四) 书评与序
  • 重读冯友兰解放前的《中国哲学史》——在冯友兰诞辰101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 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评梁志学《费希特青年时期的哲学创作》
  •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前瞻——为李超杰主编的《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所写的序言
  • 哲学走进画廊
  • “道德秩序是我们的上帝”——读《费希特耶拿时期的思想体系》
  • “把哲学从孤寂境地中拯救出来”——评张慎的《黑格尔传》
  • “为了寻找家园”——为严平《高达美》一书所作的序
  • 中国与德国哲学的对话——《德国哲学丛刊》发刊辞
  • (五) 学术生涯
  • 书斋的历程
  • 谈谈哲学史的研究和论文写作
  • 漫谈学习与研究
  • 一本延误了二十年的写作——《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自序
  • 关于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张世英先生访谈录
  • 哲学的最高任务——访张世英
  • 近十多年来的思路——《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自序
  • 无言之师——我与商务印书馆
  • 人生哲理两茫茫,探索追寻兴味长
  • 我与北大
  • (六) 诗十一首
  • 张世英回忆录
  • (一) 成长历程
  • 我的故乡柏泉
  • 我的家庭教育
  • 夜梦中成功证明了“九点圆”
  • 人生的“借贷簿”上,何处有平衡
  • 怀念我的中学国文老师詹学时先生
  • 从学理科转变到学文科
  • 初进西南联大,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 数学第一 化学零分
  • 文学家李广田先生要我用白话文写作
  • 听刘文典讲《红楼梦》
  • 陈岱孙先生的严谨
  • 吴宓先生的启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 在西南联大,旁听蔚然成风
  • 西南联大的图书馆——茶馆
  • 我有幸熟读了《哈姆雷特》的英文原本
  • 引领我走上哲学之路的贺麟先生
  • 养育我哲学生命的恩师冯文潜先生
  •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课程把我引向了西方哲学
  • 汤用彤先生的玄远之境和趣闻
  • 金岳霖先生的大度
  • 闻一多先生和我的人生转折
  • 我是怎样走出象牙之塔的
  • 走出象牙之塔以后 误入歧途三十年
  • 我也当过政治课教员
  • 我第一次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课程的窘态
  • 1956年知识分子的春天
  • 我们是怎样参加“大跃进”运动的
  • 在政治运动的夹缝中做了一点“学问”
  • 在回归自我思想家园的途中
  • 一本拖延了二十年的小书
  • 一本让我下了一番死功夫的书
  • 我无意中参与了一场学术争论
  • 我讲授“哲学导论”课程时的喜悦
  • 孙月才和陈泽环激发了我撰写《境界与文化》一书
  • 心理学家朱滢促进了我的哲学反思
  • 实话不能实说?
  • (二) 生活情趣
  • “欲话苦难言”
  • 我爱打抱不平
  • 黄浦江岸落水被救 秦皇岛上同舟行窃
  • 瞒着父母带弟弟出走
  • 我的“喜欢”与“不喜欢”
  • 第一次去北戴河
  • 什么是我最高兴的时刻
  • 我爱旅游
  • 重游三峡随想
  • 白发归来思万千
  • 观土家族女孩抛绣球
  • 我学着用电脑
  • 九十习字
  • 中关园:人文荟萃的百花园
  • 我喜欢无标题音乐
  • 游溪口,见到“蒋介石”
  • 我的两只眼睛
  • 天池镜泊洗胸怀
  • 永不消逝的一件红毛衣
  • 壬辰岁末游三亚
  • (三) 社会交往
  • 终生为官 书生本色——忆加凡学兄
  • 忆中学同学仓孝和
  • 我所知道的熊十力
  • 我和陈序经先生曾经是邻居
  • 建国初期的一个老干部形象——潘梓年
  • 我的一位良师益友——石峻
  • 一位不能忘记的老朋友——吴江
  • 周扬说他重理论重学术
  • 一个让我“没有想到”的学者——龚育之
  • 林彪也懂点哲学
  • 和散文家张中行先生的一面之缘
  • 一句不小心的话,结识了梁从诫
  • 宗白华先生的“沉重”
  • 游武夷山,忆张岱年先生
  • 博学诚挚的任华教授
  • 忆王玖兴学长
  • 我和汪子嵩是好朋友
  • 一位“存真心”“做真人”的学者薛德震
  • 一位有真才实学的忘年交黄克剑
  • 与格洛伊教授的亲切交往
  • 从排队等候看到的一点中西差异
  • 在武汉举行的一次国际哲学讨论会
  • 与贾克·董特教授、高宣扬教授在巴黎的一次交谈
  • 我与商务印书馆
  • 两个时代两代人
  • 耕耘在《光明日报》的园内与园外
  • 我与北大
  • 我与《北京大学学报》
  • 我到中央党校讲过不少课
  • 北师大讲课的一点感受
  • 我与武汉大学
  • 北大哲学系的一百年
  • 和一位大本二年级生对话政治课
  • 佛门法师强调“不能脱离政治”
  • 从高考生文言写作想到的
  • 与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先生的一次交谈
  • 意外的“神交”
  • 其他散文随笔
  • (一) 杂文
  • 蜘蛛、蚂蚁和蜜蜂——既要反对脱离实践的唯心论,又要从实践总结出科学理论
  • 关于怀疑论者的一件轶事
  • 对神秘主义思潮要进行有分析的批判——《社会科学战线》创刊五周年笔谈
  • 德国哲学中人的问题——记武汉国际哲学讨论会
  • 哲学史上的主体性
  • 开幕词
  • 人类向往永久和平——记第八届国际康德哲学大会
  • 放眼全球,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 民主与科学与西方的人文主义
  • 漫谈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
  • 源头活水——《跨世纪学人文存》笔谈
  • 哲学的新方向与终极关怀新解——兼就拙著《进入澄明之境》答梁志学先生问
  • 长相思与老处女
  • 会通中西 不断创新
  • 我最喜爱的十本书
  • 顽石文化与钢筋文化
  • 求索于天地间
  • 博学慎思
  • 发掘老子哲学中的科学基因——关于《论语》与《老子》的一点比较
  • 北大人学术思想的一面镜子
  • 感受《学术月刊》的学术特色
  • 《江海学刊》——我学术生涯中难忘的一页
  • 世界是无限的,人是有限的
  • 世博与中西文化
  • 追求哲学之美
  • 浅谈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互补
  • 智慧与知识——从河南内乡衙内征联想到的
  • 客观性的两重含义——兼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异同
  • 最美青年的精神境界
  • 遥远的想象
  • (二) 书序、书评
  • 一本反对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好书
  • 为艾四林《哈贝马斯》一书所作的序
  • “追寻可能的世界”——语桥的《爱与思语》读后
  • 为毛萍《沉重的诱惑——技术时代的思考》一书所作的序
  • 黑格尔《小逻辑》(节选本)选编者前言
  • 刘永富《黑格尔哲学解读》序
  • 一套集学术研究与通俗化为一体的思想家丛书
  • 黑格尔《逻辑学:哲学全书·第一部分》中文版序
  • 为黄见德《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导论》一书所作的序
  • 为胡自信《黑格尔与海德格尔》一书所作的序
  • 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哲学何为——杨寿堪学术论丛》简评
  • 《美学中国》:一部独具特色的美学巨著
  • 站在哲学巨人的肩膀上远望——谈谈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意义
  • (三) 访谈
  • 面向世界的中国哲学——访北京大学外国哲学所张世英教授
  • 人生哲理两茫茫——张世英教授的哲学人生
  • 哲学的问题与方向探讨——访张世英教授
  •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访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
  • 张世英:散步时还想哲学问题
  • 张世英:那些美丽而空幻的理想
  • 张世英:三十年求进步,三十年寻归途
  • 哲学乃提高人生境界之学——张世英先生的境界之学
  • 中法哲学家眼中的“天人合一”
  • 我的西南联大——张世英的片断记忆
  • 中华精神现象学的自我维度——访著名哲学家张世英
  • 当代人文主义与中国古代哲学有诸多相通之处——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
  • 独立思考:学术进步的核心要义——关于消除中国传统文化弊端的对话
  • 张世英: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
  • 张世英:面对现实 超越现实
  • (四) 自述
  • “冯唐易老岁蹉跎”——学术生涯自述
  • 治学心得
  • 改革开放——我哲学生涯的分水岭
  • 我的哲学人生
  • “革命年代”的问学之路
  • 我的哲学追求
  • 诗十六首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