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一本真菌病学高级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反映当代水平、图文并茂的真菌病学高级参考书,全书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内外真菌病学研究的现状、新进展及主要成果。除大量的临床诊断、治疗、预防的经验外,还介绍了真菌的生物学、超微结构,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病原真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新技术、新方法。特别是载入了我国创新的防治真菌病的独特内容,图片精致,涉及真菌病学的各个方面。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篇 概论
  • 1 我国病原真菌学研究的历史及重要进展
  • 1.1 真菌病学研究
  • 1.2 基础理论
  • 1.3 药物研究
  • 1.4 我国医学真菌学研究成果与展望
  • 2 真菌的生物学
  • 2.1 真菌的概念、命名与分类
  • 2.2 与人类相关的真菌种类
  • 2.3 真菌的形态
  • 2.4 真菌的生活史
  • 3 真菌超微结构
  • 3.1 真菌的电子显微镜检查技术
  • 3.2 真菌的超微结构
  • 4 真菌感染的宿主免疫
  • 4.1 抗真菌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
  • 4.2 抗真菌感染的特异性免疫
  • 4.3 真菌感染的免疫学诊断
  • 5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学
  • 5.1 采取活组织标本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 5.2 采取活组织标本的技术
  • 5.3 标本的切片制作
  • 5.4 真菌病理组织标本的染色法
  • 5.5 真菌病的组织病理变化
  • 6 真菌学实验室检测方法
  • 6.1 病原真菌的鉴定方法
  • 6.2 病原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6.3 结语
  • 7 病原真菌感染的动物模型
  • 7.1 动物模型的概要及意义
  • 7.2 传统动物模型与真菌病的研究
  • 7.3 蜡蛾、线虫等非脊椎动物模型在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8 抗真菌药物
  • 8.1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 8.2 外用抗真菌药物
  • 8.3 系统抗真菌药物
  • 第二篇 浅部真菌病
  • 9 浅部病原菌分类
  • 9.1 概述
  • 9.2 毛癣菌属
  • 9.3 小孢子菌属
  • 9.4 表皮癣菌属
  • 9.5 角层真菌及其他
  • 10 头癣
  • 10.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0.2 流行病学
  • 10.3 临床表现
  • 10.4 实验室检查
  • 10.5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0.6 预防与治疗
  • 11 体癣和股癣
  • 11.1 体癣
  • 11.2 股癣
  • 12 手癣和足癣
  • 12.1 手癣
  • 12.2 足癣
  • 13 甲真菌病
  • 13.1 病因和流行病学
  • 13.2 临床表现
  • 13.3 临床类型
  • 13.4 实验室检查
  • 13.5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3.6 治疗
  • 14 叠瓦癣
  • 14.1 病因和流行病学
  • 14.2 临床表现
  • 14.3 实验室检查
  • 14.4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4.5 治疗和预防
  • 15 马拉色菌感染及马拉色菌病
  • 15.1 花斑癣(花斑糠疹)
  • 15.2 马拉色菌毛囊炎
  • 15.3 甲马拉色菌病
  • 16 癣菌疹
  • 16.1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6.2 临床表现
  • 16.3 实验室检查
  • 16.4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6.5 治疗和预防
  • 17 掌黑癣
  • 17.1 病因和流行病学
  • 17.2 临床表现
  • 17.3 实验室检查
  • 17.4 诊断和鉴别诊断
  • 17.5 治疗和预防
  • 18 毛结节病及其他
  • 18.1 毛结节病
  • 18.2 红癣
  • 18.3 腋毛菌病
  • 第三篇 深部真菌病
  • 19 念珠菌病
  • 19.1 真菌学
  • 19.2 念珠菌病
  • 20 隐球菌病
  • 20.1 真菌学
  • 20.2 隐球菌病
  • 21 曲霉病
  • 21.1 真菌学
  • 21.2 疾病特点
  • 22 孢子丝菌病
  • 22.1 真菌学
  • 22.2 孢子丝菌病
  • 23 着色芽生菌病
  • 23.1 真菌学
  • 23.2 流行病学
  • 23.3 临床表现及诊治
  • 24 接合菌病
  • 24.1 真菌学
  • 24.2 毛霉病
  • 24.3 虫霉病
  • 25 毛孢子菌病
  • 25.1 真菌学
  • 25.2 毛孢子菌病
  • 26 青霉病
  • 26.1 真菌学
  • 26.2 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 27 地霉病
  • 27.1 真菌学
  • 27.2 地霉病
  • 28 组织胞浆菌病
  • 28.1 真菌学
  • 28.2 组织胞浆菌病
  • 附: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
  • 29 球孢子菌病
  • 29.1 概述
  • 29.2 流行病学
  • 29.3 致病机制
  • 29.4 临床症状
  • 29.5 实验室检查
  • 29.6 治疗
  • 30 副球孢子菌病
  • 30.1 真菌学
  • 30.2 流行病学
  • 30.3 致病机制
  • 30.4 临床症状
  • 30.5 实验室检查
  • 30.6 治疗
  • 31 皮炎芽生菌病
  • 31.1 真菌学
  • 31.2 皮炎芽生菌病
  • 32 足菌肿
  • 32.1 真菌学
  • 32.2 足菌肿
  • 33 鼻孢子菌病
  • 33.1 真菌学
  • 33.2 鼻孢子菌病
  • 34 真菌败血症
  • 34.1 概述
  • 34.2 病原学
  • 34.3 流行病学
  • 34.4 发病机制与病理
  • 34.5 临床表现
  • 34.6 实验室检查
  • 34.7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4.8 预防与治疗
  • 34.9 预后
  • 35 真菌性关节炎
  • 35.1 病因
  • 35.2 临床表现
  • 35.3 实验室检查
  • 35.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5.5 治疗
  • 36 器官移植患者的真菌感染
  • 36.1 真菌学
  • 36.2 诊断与治疗
  • 3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真菌感染
  • 37.1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7.2 治疗
  • 38 烧伤患者的真菌感染
  • 38.1 病因与诱发因素
  • 38.2 流行病学
  • 38.3 临床表现
  • 38.4 实验室检查
  • 38.5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8.6 预防
  • 38.7 治疗
  • 39 吸入性过敏性霉尘病
  • 39.1 真菌相关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 39.2 其他真菌相关变态反应性疾病
  • 39.3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
  • 39.4 结语
  • 40 不育大孢子菌病
  • 40.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40.2 临床表现
  • 40.3 组织病理学检查
  • 40.4 诊断及鉴别诊断
  • 40.5 治疗
  • 41 暗色丝孢霉病
  • 41.1 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41.2 临床表现
  • 41.3 实验室检查
  • 41.4 诊断和鉴别诊断
  • 41.5 治疗
  • 42 耳真菌病
  • 42.1 概述
  • 42.2 病因
  • 42.3 临床表现
  • 42.4 实验室检查
  • 42.5 诊断与鉴别诊断
  • 42.6 治疗
  • 42.7 预防
  • 43 眼真菌病
  • 43.1 与眼科有关的主要真菌
  • 43.2 眼真菌病
  • 44 输液真菌感染
  • 44.1 概述
  • 44.2 病因
  • 44.3 临床表现
  • 44.4 诊断
  • 44.5 治疗
  • 45 其他少见真菌病
  • 45.1 镰孢菌引起的皮肤溃疡
  • 45.2 帚霉病
  • 45.3 链格孢病
  • 45.4 拟青霉病
  • 第四篇 真菌毒素中毒症
  • 46 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及种类
  • 46.1 真菌毒素的致病特点
  • 46.2 真菌毒素的毒害作用及分类
  • 47 真菌毒素中毒症及其防治
  • 47.1 真菌毒素中毒症
  • 47.2 真菌毒素中毒症的防治
  • 第五篇 放线菌病
  • 48 总论
  • 48.1 放线菌的特征和生活周期
  • 48.2 放线菌的分类
  • 49 放线菌病
  • 49.1 几种主要致病菌种的生物学特征
  • 49.2 放线菌病
  • 50 诺卡菌病
  • 50.1 生物学特征
  • 50.2 诺卡菌病
  • 51 链霉菌病
  • 51.1 生物学特征
  • 51.2 链霉菌病
  • 52 嗜皮菌病
  • 52.1 生物学
  • 52.2 嗜皮菌病
  • 第六篇 常见的“污染真菌”
  • 53 “污染真菌”在医学中的地位
  • 54 “污染真菌”
  • 54.1 概述
  • 54.2 毛霉属
  • 54.3 卷霉属
  • 54.4 根霉属
  • 54.5 共头霉属
  • 54.6 长喙壳属
  • 54.7 毛壳菌属
  • 54.8 顶孢霉属
  • 54.9 黏帚霉属
  • 54.10 黑孢霉属
  • 54.11 拟青霉属
  • 54.12 帚霉属
  • 54.13 木霉属
  • 54.14 单端孢霉属
  • 54.15 轮枝孢属
  • 54.16 短梗霉属
  • 54.17 葡萄孢霉属
  • 54.18 葡萄穗霉属
  • 54.19 枝孢霉属
  • 54.20 弯孢霉属
  • 54.21 长蠕孢霉属
  • 54.22 链格孢属
  • 54.23 匍柄霉属
  • 54.24 梗束霉属
  • 54.25 附球菌属
  • 54.26 茎点霉属
  • 54.27 红酵母属
  • 54.28 酵母属
  • 54.29 黑粉菌属
  • 第七篇 真菌的培养与保藏
  • 55 培养基及纯培养方法
  • 55.1 培养基的制备及用途
  • 55.2 真菌纯培养方法
  • 56 菌种保藏
  • 56.1 菌种保藏的背景及意义
  • 56.2 菌种保藏的原理及要求
  • 56.3 菌种保藏的方法
  • 56.4 方法的选择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6

    怎么连作者介绍也没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