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内容简介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的代表作,被誉为“密码型推理小说”的始祖,在推理文学大国日本甚至被选为“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大奖创设20年以来总评榜第一名。

在出版三十年后,作者针对读者关于拉丁语引文、知识背景过于广博等反馈意见,做了些许修订和删改。为了丰富阅读体验,全新修订版亦将收入《玫瑰的名字注》一文。

《玫瑰的名字》发生在中世纪的一座修道院,修士威廉与弟子阿德索来到修道院,为皇帝与教皇的调解做准备。二人刚一到达,修道院就发生了命案。精于推理的威廉受院长委托着手调查,但命案并没有停止,每天都有一个人死于非命。修道院里那座迷宫一样的藏书馆蕴含着诸多秘密。当秘密被揭穿之际,命案也真相大白。最后,修道院在大火中付之一炬。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版说明
  • 自然,这是一部手稿
  • 按语
  • 第一天
  • 第一天 晨祷
  • 第一天 辰时经
  • 第一天 午时经
  • 第一天 午后经之前
  • 第一天 午后经之后
  • 第一天 夕祷
  • 第一天 晚祷
  • 第二天
  • 第二天 申正经
  • 第二天 晨祷
  • 第二天 辰时经
  • 第二天 午时经
  • 第二天 午后经
  • 第二天 夕祷之后
  • 第二天 晚祷
  • 第二天 夜晚
  • 第三天
  • 第三天 从赞美经到晨祷
  • 第三天 辰时经
  • 第三天 午时经
  • 第三天 午后经
  • 第三天 夕祷
  • 第三天 晚祷之后
  • 第三天 夜晚
  • 第四天
  • 第四天 赞美经
  • 第四天 晨祷
  • 第四天 辰时经
  • 第四天 午时经
  • 第四天 午后经
  • 第四天 夕祷
  • 第四天 晚祷
  • 第四天 晚祷之后
  • 第四天 夜晚
  • 第五天
  • 第五天 晨祷
  • 第五天 辰时经
  • 第五天 午时经
  • 第五天 午后经
  • 第五天 夕祷
  • 第五天 晚祷
  • 第六天
  • 第六天 申正经
  • 第六天 赞美经
  • 第六天 晨祷
  • 第六天 辰时经
  • 第六天 辰时经后
  • 第六天 午时经
  • 第六天 午后经
  • 第六天 夕祷与晚祷之间
  • 第六天 晚祷之后
  • 第七天
  • 第七天 夜晚
  • 第七天 夜晚
  • 尾声
  • 玫瑰的名字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能用符号抵达真相吗?

    N 年前读过一遍《玫瑰的名字》,当时就觉得,啥?!这也是推理小说吗?懵懵懂懂的读完了,读不懂啊!但是不明觉厉啊!在学完《中世纪史纲 30 讲》后,我决定要再读一遍这本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我" 叫阿德索,是一名年轻本笃会见习修士,跟随他的导师威廉修士来到故事的发生地,意大利一家古老的修道院。🕛故事发生在七天中,一个严格按照教规时间起居作息的修道院之内。因此小说的结构就是把七天时间,用修士做祈祷功课的时辰来划分。🕑从第一天开始,每一天都有一个修士死去。诡异的是,他们的死去的方式是按照《启示录》中七声号角的顺序发生。每一次天使之号吹响,天庭震怒带来的灾难,暴风雪、血流成河、洪水、蝗虫之灾、蝎子之毒…… 不过到最后,却发现这种主宰着所有命案的模式,好像仅仅是偶然的巧合。🕒修道院长把找出 "谁是凶手" 的任务委托给威廉修士,要他在教皇使团到来之前,尽快找到凶手。院长给了威廉修士很大的调查权力,除了一个禁地不可去 —— 修道院最富盛名的藏书馆。🕓威廉修士带领着 "我"、暂时担当侦探助手的阿德索,在古老而神秘的、如阴森堡垒般的修道院中反复搜索。在夜色掩映下,他们潜入厨房和膳厅、缮写室、教堂、楼堡、墓地、收藏圣物和珍宝的地下室、埋葬圣骨的洞窟以及院长划出的禁地、迷宫般的藏书馆……🕔在一团迷雾中,秘密、暧昧、财富与权力的争夺、对知识、金钱、爱情…… 的一切欲望,都纷纷浮现。最终威廉发现,造成这些罪行的缘由,并不仅仅是僧侣之间的争斗或者某种报复,一切都是围绕着一本禁书,牵涉到一段修道院久远而隐秘的历史。🕧通过与修士们交谈,他们得知了一个关于 "非洲之终端" 的谜语,然后又找到一份羊皮纸手稿上的只言片语,最后威廉运用渊博的符号学知识破解了密码(当然也如所有推理小说的套路,是助手无意识的提示启发了侦探)。最终指向藏书馆中一间有镜子的房间、镜框上的一段铭文,指向谜底、指向凶手。🕖到底谁是凶手呢?装疯卖傻、来历不明的修士?食品总管?图书馆长?图书馆助理?药剂师?玻璃匠?翻译员?又老又瞎的修士?院长?🕗到最后一天,可疑的人好像全都死了。两个谈判使团也都走了,修道院成为一座孤岛,好像 "无人生还" 的模式开启。🕘在小说中,威廉肩负着两个使命,一个是调解教皇和皇帝之间的冲突,一个是破解凶杀案。阿德索对威廉说,觉得他的导师对解开凶案谜团更感兴趣。威廉回答道:"此事件至关重要,它所包含的不同势力的较量,远在约翰与路德维希的争斗之上……"🕙那么谋杀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它至关重要呢?🕚小说的最后,阿德索独自一人再次故地重游。除了他自己,所有的人物均已谢幕。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当威廉修士和阿德索初到这座伟大的修道院时,何曾料想到它的余生仅仅只剩下七天。而全部的阴谋和诡计、杀戮、解谜、寻找,所有的千迴百折,似乎都是要凸显最后的、那个永恒的命题 —— 去岁之雪今何在。🔘历史背景为什么威廉师徒要来到这家修道院呢?故事发生的年代背景是十四世纪,此时的教皇是约翰二十二世,教皇并不驻锡罗马,反而在法国的阿维尼翁。此时正是中世纪教权之争、教权俗权相互争夺非常激烈和混乱的一个时期。大概梳理一下各方关系。️关于基督教是否应该坚持 "守贫",在教廷与方济各会之间纷争已久。当时关于基督守贫的论战已经愈演愈烈。️教廷为了进行统治,必须维持森严的等级和占有财富。总的来说,教廷并不喜欢 "守贫" 之说,但是又不得不依靠方济各会等各派修会,来维系与中下层教民的关系。️方济各会一直致力于教廷接受 "守贫" 的理念。同时,任何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有腐化堕落的趋势,方济各会也不能幸免。️于是,更多极端的、宣扬守贫的异教徒纷纷出现。️还有一方势力 —— 俗世的皇帝,小说中的皇帝是东罗马帝国的某一位路德维希。皇权一直和教权缠斗不休,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皇帝于是支持方济各会。️这样大的几对矛盾有:教皇与皇帝、教皇与方济各会、教廷与异教徒、法国与罗马,还有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矛盾。战争已经进行了许多次,很多人被审判和处决,可能下一次战争为时也不远……️谁也不能完全吃掉谁(这本小说恰好使我们了解到,中世纪教权独大的说法并不准确)。于是教皇与皇帝同意坐下来谈判,谈判的地点就是这座修道院。双方派出自己的使团,教皇那边是红衣主教和 "上帝之犬" 宗教裁判官,皇帝这边是圣方济各会的修士。️单看教皇使团,似乎是以保守派为主,谈判的形势很不乐观。这个关键时期就更不能出岔子了。总是天不遂人愿,在威廉师徒抵达的当晚,就有一名年轻的修士从修道院的高墙上摔死了。🔘侦探威廉修士巴斯克维尔的威廉修士这个人,也值得好好说说。🪶威廉修士是这本小说的侦探担当。他是一名英国人、圣方济各会修士。要注意的是,本笃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等,这些基督教不同的修会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承和区别。🪶他曾经是一名令人谈之色变的宗教裁判官(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辞职了),这是院长指定他为侦探的重要原因。他有裁判官的职业经验,使他对蛛丝马迹有很强的观察意识,关键是对人心的解读很敏感。🪶他还是此次重要谈判的成员,所以他带着助手阿德索在谈判之前来到修道院,类似于打前站。🪶他是皇帝的神学家,同时还是中世纪自然科学家罗杰・培根的忠实粉丝。(培根还是一名炼金术士)🪶威廉修士集多重身份于一身,他的性格也很有意思。他的学识渊博,冷静而睿智,但是对人性有着深刻的共情和包容,当然还有所有聪明绝顶的侦探都避免不了的,尖酸刻薄的 "毒舌"。🔘阅读的挑战阅读这本小说的挑战之处有两点:📎一是小说对当时的政治和神学事件,夹叙了大段的描写和论辩。作者在后记中说明,这是一种模仿中世纪风格的 "咏叹调"。我觉得,这些 "咏叹调" 增加了情境和氛围的厚度。在读到这些描写时,你会感觉真得像走在迷宫中,好像藏书馆的迷宫延伸到书页之上。(也许作者的用心就在于此)📎二是对这一历史时期大概的了解,非常有必要。作者在后记中写到:这本小说中人物的活动被用来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所发生的事情,尽管是杜撰的故事,却比专论的历史书籍更无比清晰地展现出那个时代真实的意大利。我觉得反之亦然。如果你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没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可能就会对书中许多纷争和冲突不能理解,或者被我们固有的、关于中世纪如何暗黑的印象所扰乱。所以作者也自比 "那个时代的修士",知道真理何在。🔘为什么是推理小说?或者说为什么要采用推理小说的形式?小说的结局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侦探也遭遇了失败,因为罪魁祸首并不是凶手,甚至有时侯并没有什么谋杀发生。🗝还是引用作者的话:【既然我想让唯一使我们战栗的东西即形而上被看作是令人愉悦的,我要做的便只是(在情节模式上)选择最形而上、最哲学的东西,即侦探小说。】🗝哲学是发现世界的某一种秩序的学科。从发现事物之间一系列关联的角度,形而上的探求也属于推理。🗝哲学的基础问题和推理小说都是同一个 —— 谁之错?🗝要想知道这一点,应该假设所有的事实都有一个逻辑,在推理小说中,就是罪犯赋予的逻辑。(在城邦同学 @向思娴 的笔记中也看到关于 "推理小说的使命" 这个内容。)🔘最后抛出两个问题 1. 这本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小说?2. 小说为什么叫《玫瑰的名字》?作者翁贝托・埃科是著名的中世纪学者、哲学家和符号专家。比较丹・布朗的 "兰登教授系列",这本小说关于炫技符号学非常非常的克制。埃科是想通过这本小说,讲述他对 "符号" 这种工具的认识。🥀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告诉我们:【不知道我所写的是否有某种含义,或者含义不止一种,而是很多,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含义。】【我留下这份手稿,不知道为谁而写,也不知主题是什么: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作者用 "唯名论" 来解读最后一句诗:玫瑰的名字是对玫瑰的形状、颜色和香气的抽象与概括,而人们渐渐把 "玫瑰的名字",这样一个虚幻的符号当作现实中的玫瑰。🥀作者在后记中讲到:【因为玫瑰是一个意义如此丰富的象征形象,以致落到毫无意义或几乎毫无意义的地步。】🥀这本小说虽然是以符号学而闻名,但其实是用一个关于命案与推理的故事,否定了人们借助符号工具,能够完全抵达真相。🥀回到小说原文,我觉得小说中有两段话,特别表达了这个主题:【也许深爱人类之人的使命就是让人笑对真理,"使真理变得可笑",因为唯一的真理就是学会摆脱对真理不理智的狂热。】【"在纯洁之中,最令您害怕的是什么?" 阿德索问。"是匆忙," 威廉回答。】️后记 —— 登上这座山小说中的修道院,修建在一座高山之上。那么要知道这本小说到底表达了什么,还是需要亲自登上这座山。引用作者在后记中很 "毒舌" 的一段话:(不愧是威廉修士的创造者啊!😂)【如果某个人要进修道院并且要在里面生活七天,他就应该接受它的节奏。如果他做不到,那他永远也不会读完整本书。因而,这开篇一百页有补赎和入门仪式的效果。活该那些不喜欢的人:让他们停在山坡上吧。】顾衡老师说他把这本小说 "视为一个读书人的成年礼"。我有幸两次登上这座山,第一次完全不得其要领,这一次略微有点体会😅📶推荐延伸阅读:《中世纪史纲 30 讲》《顾衡好书榜》关于这本小说的 3 讲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或许读了个寂寞(《玫瑰的名字》读书笔记)

      这本书对我来说,确实读得有些辛苦,一是对中世纪的基督教确实不怎么了解,二是人名也记不太住,三是这部小说确实迂回曲折,不太好读。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说实话不太敢说自己读懂了。不过书这个东西嘛,我总以为读得应该是自己,所以挑自己喜欢的地方说说。第一个是到底符号是什么?上帝给了人类命名的权力,然后万物就有了名字,再然后名字就成为了每一个物体的特性。只是人类的语言,无论是哪种语言,都是自带模糊属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名字能够完全描述这个物体的所有特点。然后我们就在费力地寻找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定义、解释、描述我们所接触的世界、生活的环境以及所学到的知识。我们总会发现语言的浅薄和无力,所以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代表一些事情,就像书里描写了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尤其是阿德索那个离奇的梦,每一个能够描写出来的意向,背后好像都代表着一层有一层的意义。还记得之前读过一个奇幻小说《黄金罗盘》, 就是在用一个个符号的不同层次的意思,来预测和解释各种各样的未来。然而,当我们把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一层又一层叠加的时候,就慢慢发现对于普通人来说,符号或许就只是一个符号了,对于它背后的意义,已经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了,这个世界仿佛就被封印了起来,等待着另外一些精通 “知识” 的来解释和解读,然而或许当能够解读的时候,世界早已经不是原来那个世界了。就像作者在最后说的:“玫瑰的名字》的想法差不多是偶然来到的,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玫瑰是一个意义如此丰富的象征形象,以致落到毫无意义或几乎毫无意义的地步。” 第二个是感性和理性到底应该听哪个?好吧,我承认这个问题有迷惑性,所有把一个整体简单的二分化的提问方法都是耍流氓。人是一个整体,没办法分清楚精神和肉体,也没办法分清楚理性和感性。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带给现代人类的共识,我们没办法判断这是好还是坏,至少我们要承认的是,当人类整体在努力利用理性的时候,人类文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所谓的现代化,或许还在进行当中,我们没办法说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个时代的跨越,所以到底是好还是坏或许还要留到后世的历史学家来评判。但是我们现在总要承认的是,在这个高度理性的时代,我们突然发现理性好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当我们解决能不能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理性是有效的,但是当要解决自己快乐还是不快乐的时候,理性好像真的帮不上什么忙。我一直倾向于每个人在作出决策的时候,其实是情绪在主导,理性不过是为了已经做出的决策来找理由。这个情绪既包括冲动、厌恶、喜欢,同时也包括安宁和平静,所以到底是理性让我们变成了什么样的人?还是我们本身处理情绪的能力,最终能决定我们变成什么样的人?我倾向于后者,就是我们大多是因为选择了什么样的情绪,然后用理性说服自己要按照这样的方向去走、去做。第三个是书本和知识对于我们到底是什么?书里说:“书本的益处就在于让人阅读。一本书是由论及其他符号的符号构成的,而这些符号又论及别的事物。如果书本不被人通过眼睛阅读,那书上面的符号就不能产生概念,书就成了哑谜。这座藏书馆的诞生也许是为了拯救这些书籍,而如今藏书馆却是为了埋葬这些书而存在,因此它成了叛逆的诱因。” 书里说:“一个梦就是一部著作,而许多著作只是梦。” 书里还说:“书本不是用来让人盲从的,而是用来引导人们去探索研究的。” 我自己以为,书其实是一个工具,是一个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然后经营好自己的世界的工具。其实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书里的知识是工具。所谓的书、知识,不过是把一些牛人对这个世界的判断和做法提炼出来,成为了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可以借鉴和使用的方法。而问题就在于,既然是工具,关键的就要看这个工具要怎么用,可不可手,还有就是面对我这样的一个特定的问题,这个工具到底适不适用,我本来是想钻个眼,结果来了个斧子直接给劈开了,这就致命了。所以在追求书本、追求知识的这个路上,我总以为重要的,一个是过程,就是享受学会新工具的愉悦,还有一个就是要适用于自己,要用起来,知道或者说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意味着强弱,而真正能过好这一生的,才是赢家。最后想聊的是,这本书对于所谓的 “知识” 和 “真理”,我以为是通透的。书里写 “为唯一的真理就是学会摆脱对真理不理智的狂热。”“正如通奸乃是对凡人的诱惑,财富乃是对贪婪的世俗教士的诱惑,知识则是对崇尚求知欲的僧侣的诱惑。” 嗯,通透的。最后,还是用书里的话收个尾巴:“在纯洁之中,最令您害怕的是什么?”“是匆忙。”

        4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与己有缘,但艰苦读完的信息量庞大之书

        该如何给他人的智慧结晶评分?不止一次问自己。说实话,至今仍无答案。但忍不住还要下评判,将自己对某本书的观点分享出去。怎么办?先找几件不可做的事,把活先干上,然后慢慢调整。1. 未读完之书不可评,评了就是欺诈;2. 懵懂之书不可评,全然不解,何以置喙?3. 不喜欢之书不可评,避免感情用事;4. 满分不可给,强烈推荐感情太盛,对自己像神谕的书,对他人未必有益,白白浪费他人大好时光,岂不造孽?5. 低分不可给,都是作者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岂能不值得读?6. 对作品的缺点不表达观点。一是自己不够格,二是自己帮人改也未必能改得更好。那 2-4 分怎么定分?按照传统习惯就取三条标准吧!1. 读着顺口,对作者文字表达能力的肯定;2. 信息量足,对作者学识阅历和智慧逻辑的肯定;3. 影响自己生活,对作者文本与自己缘分的呼应。这本《玫瑰之名》占了 2.3 两条。第二条:作者学识之渊博,让人钦佩!第三条:读书过程中,对很多之前不了解的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翻阅了很多书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基督教神学的知识等等,拓宽自己视野不说。对语言功能的进一步了解,用在自己的生活中。无论说话,写东西,都会刻意注意语言的影响。为下一步学习定了基调,定制了后续阅读的书单。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6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