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对于人格和自我的讨论出发,就宗教神学、政治神学、费尔巴哈理论、马克思等学者及学派关于人和人格的论述进行讨论,分析其异同点,进而找出自我理论发展的线索及路程。

内容简介

马克思学是关于马克思生平事业、著作版本和思想理论的研究,其考据研究和文本解读研究以及取得的理论成果对当代马克思哲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丛书通过对国外马克思学研究的梳理和译介,试图从国外马克思学主要代表人物、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多个层面,揭示国外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新发展、新阶段和新特点,以期为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理论参照,为创建和发展中国马克思哲学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理论空间。

本书观点鲜明,线索清晰,理论跨度大,对于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以及国外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外马克思学译丛”编委会
  • 总序
  • 致谢
  • 导言
  • 一、政治和宗教中的自我
  • 二、关于人格的争论
  • 三、语境和意义
  • 第一章 唯心主义的终结:从虚无主义到实证哲学
  • 一、泛神论的争论
  • 二、唯心主义中的宗教和自我的知识
  • 三、黑格尔思辨神学的回归
  • 四、虔诚派与正统派对黑格尔的攻击
  • 五、思辨的有神论者
  • 六、谢林的实证哲学
  • 第二章 至上的君主与复辟的政治神学
  • 一、世俗化和政治话语
  • 二、个人主义和复辟政治学
  • 三、黑格尔基督教观念的世俗化
  • 四、19世纪30年代反黑格尔主义的政治学:弗里德里希·斯塔尔与实证的国家哲学
  • 第三章 费尔巴哈和基督教市民社会
  • 一、费尔巴哈早期的黑格尔主义
  • 二、不朽与个人上帝
  • 三、费尔巴哈对弗里德里希·斯塔尔的批判
  • 四、人格之宗教—哲学论辩的终结
  • 第四章 人格的社会和政治话语:1835~1840
  • 一、斯特劳斯争论与黑格尔右派的缺陷
  • 二、黑格尔左派的谴责与激进化
  • 三、19世纪30年代的德国人和社会问题
  • 四、空想社会主义的新基督教
  • 五、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 六、爱德华·甘斯与圣西门的黑格尔化
  • 第五章 泛神论、社会问题以及第三时代
  • 一、泛神论与社会预言
  • 二、契希考夫斯基:知觉论与唯心论
  • 三、海涅的世俗上帝的民主
  • 四、赫斯-斯宾诺莎式的共产主义
  • 五、费尔巴哈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吗
  • 六、新教及其病态的世俗化
  • 七、基督教市民社会的克服
  • 八、费尔巴哈的政治学
  • 第六章 卢格:激进的民主和人格的政治(1838~1843)
  • 一、美学与共和主义
  • 二、普鲁士的忠诚和批判精神
  • 三、卢格对人格主义的批判:从浪漫主义到黑格尔
  • 四、私有和公有、基督徒和人道主义者
  • 五、卢格的人文主义共和
  • 第七章 卡尔·马克思:从社会共和主义到共产主义
  • 一、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原子论和神学智慧
  • 二、从原子论到普鲁士的个人主义:马克思的哲学新闻事业
  • 三、走向费尔巴哈和社会主义
  • 四、马克思反对黑格尔
  • 五、从神学转向自由主义又回到神学
  • 结语
  • 索引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懂的哲学书,不如先了解思想的背景来源。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61 本《废黜自我》界定知识的主体条件以及个人自主的伦理条件时,康德也将人的概念系于 “人类” 这个更为一般的范畴。在康德严格的哲学用语中,“主体” 指的是感知意识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将自己确认为知识的有效代理。纵使康德自己认为主体就是指一个有意识的、自主的个人,但事实上主体概念并没有涉及作为主体的特定身份的内容,这一状况被指认出来之后,“主体” 和 “人” 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张力就开始彰显了。“人” 也就是一个意识、理性和意志的载体,这些都是不可以忽视的。正如艾米尔・图尔干所写:“成为一个人,就等于成为一个自主的行为的源体。对于一个作为类的人来说,只要他不仅仅是他的种族和集体的简单的类特性的体现,只要存在属于他自己并且让他成为他自己的东西,那么他就可以获得成为一个人的特质。” 自 18 世纪晚期泛神论锻造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智慧以来,有关于此的论题就已经内化到德国的思想生活当中。关于泛神论的争论之所以值得我们注意,不仅是因为它使后来被黑格尔所运用的语言得以形成,而且也是因为它使黑格尔以及其他后康德主义唯心主义哲学家纠正和超越康德成为可能。理性自身也要说:“如果上帝不是我的最高本质,那么,我也不是,而且我也不希望是。而实际上,我自身是不可能成为我的最高本质的。这样一来,我的理性就告诉我这样一种直觉:拥有最高点上的最高存在的不可抗拒力量的上帝,是悬放在我的上空并且外在于我的。” 直觉和情感使雅克比确信:这个上帝不仅仅是第一原因和无限的本质,而且也必须是一种超越性、不受客观世界条件约束的个人的智慧。如果理性不能接受它的局限性,哲学就会建立在必然和同质的基础之上,而这自然会否定个人上帝的观念,并形成对自由与人类生存和价值之自主现实的压制。这样一来,雅克比就为他的读者设置了一个没有余地的选择:要么是虚无主义,要么是现实主义。正如迪特・亨里奇所写的那样,“自我确证与无条件的确证之间的连接”,意味着 “如果自我确证能够在理论上被解释,那么,无条件的知识形式将不得不提供服务”。所以,在将康德哲学的疑虑系于无条件的问题即上帝的问题之上去消除这点上,雅克比提供了助力。黑格尔把他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康德先验判断之学说的完成。在第一批判中,康德强调经验依赖于知识的两种能力:一是主体对感性的多样事物的直觉;一是主体的自发活动。后者既包括知性范畴的运用,又包括我的内在的自我法则,也就是让主体将自己确认为经验主体的自我意识的知觉统一体。二元论的结构引出了怀疑论关于人类知识之范围的问题,因为它将我们的概念体系一分为二:我们据以认识事物的形式和物自体本身。然而,如果直觉和知性、内容和知识形式之间的区分不复存在,那么就有必要开出一条克服康德局限的路径。首先,主体的自由将由对决定知识的形式和内容的自我定位、自我反思、自我决断的主体之角色的完全承认来确保。在海涅、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的著述中,法国社会思想如何与德国形而上学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体论以及一种宗教和社会转换的千年预言。这一章的最后,将根据我称其为 “社会泛神论” 的东西,重新考察费尔巴哈对之后思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神学和唯心主义的批判。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