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5千字
字数
2021-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记如同一面镜子,照出晚清官场的百态,为州县衙署的具体运作、州县如何借助士绅的基层权力机构管治乡村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很多细节。
内容简介
晚清州县官杜凤治宦粤十几年,留下一部数百万字的日记,主要内容是杜凤治眼里和心中的官场。
南海知县任上的日记反映了晚清官府对大城市的管治。有关听讼的记载透露了州县官在审案时的种种考量,使今人得以了解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有关州县催征的记述,有不少清代赋税研究者尚未充分注意的事实。对官员交往、馈送、收支的记述,构成了一个个关于晚清官场“无官不贪”的生动而可信的故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言
-
第一章 杜凤治和他的日记
-
一 杜凤治其人
-
二 日记介绍
-
第二章 杜凤治宦粤时的广东社会
-
一 同光之际广东的治乱
-
二 日记反映的中外关系
-
三 日记中的广东民生礼俗
-
第三章 官场众生相
-
一 官场的生态
-
二 杜凤治的上司同僚
-
三 官场的底层
-
四 州县衙门的附属群体
-
第四章 州县衙门的公务
-
一 州县官与科举考试
-
二 州县官的审判权力
-
三 杜凤治审案案例
-
四 州县官的缉捕权责
-
五 南海知县的特殊公务
-
第五章 赋税征收与州县官的收支
-
一 钱粮的征收
-
二 征收群体与利益分配
-
三 州县官的银两
-
第六章 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与冲突
-
一 日记中的广东士绅
-
二 州县官与士绅的合作
-
三 州县官与士绅的矛盾冲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晚清社会梗概
听书有详细解读,中山大学收藏的一部晚清朝州县官日记,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老先生批阅 20 载,将这部百万字笔记整理出梗概,日记距离现在 150 前,1860-1880 年中国官场详录,想当时欧洲正值双元革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而此时的中国依然处于农业社会,从这部书里,可以读出农业社会强烈内卷的无奈,归根结底是农业社会的生产力低下,政府财政只能土里刨食,各级官员的俸禄已经压低到必须腐败的地步,官员主要任务是征收地税钱粮,还是处处捉襟见肘,武装力量装备落后,财政入不敷出。另外为官之道主要是搞关系,官位僧多粥少,天下读书人就进入残酷的内卷。本书不是日记原件译注,只是梗概,现在读起来,感觉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惯性,1. 官场内卷(各种关系)。2. 科举烙印(包括高考的各种官考),3. 土地房产为主要财富(吃瓦片)还是积重难返,有识之士还是尽量跳出泥潭,广阔商业世界才是星辰大海。(向外发展才是出路)
《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
本书中,邱捷教授不仅盘点了日记主人杜凤治的早年生平,和他在广东长达十几年的宦海沉浮,也见微知著,对于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尤其是中国古代地方基层组织的职能与弊端进行了精要总结。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典型的晚清近代中国下层官僚,虽然杜凤治已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一个好人,已经接近传统中国官僚社会所能允许的上限。但他的努力,并没有能为百姓谋取更多的福祉,也不能让官场整体作风有所改变。相隔 150 年后,我们从杜凤治日记的字里行间,依旧还能感到他那种深深的困惑和无奈,同时也可以深切地感到,当时的中国,对于一场翻天覆地的现代化革命的需求,是多么的迫切。本书核心内容:一、杜凤治在上任前的人生经历,看晚清科举与官僚选拔的残酷内卷,滋生的种种弊端;二、从日常职能、人际关系网,以及寻租敛财,杜凤治在晚清时代广东官场上的经历与奇遇,看晚清时代广东官场上的人生百态。杜凤治在广东为官十几年的种种故事,简直是一部真实版的《官场现形记》:生旦净末丑,各种角色是样样兼备,那些披着冠冕堂皇外衣的勾当和各种丑态,虽然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旧事,在今天的读者眼里,依旧是一出活灵活现的讽刺喜剧。然而,在嬉笑怒骂之余,这本日记却折射出一个沉重的事实,那就是到了 19 世纪下半叶,维系了两千年的中国传统政治官僚体制,已经无法继续维持有效性,也不能肩负起这个古老的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任。作者邱捷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清朝官僚体制的内核,依旧立足于传统农业社会,既抽象粗率,又死板僵化,已经跟不上晚清政治社会经济巨变的现实,所以已经患上了几种致命的疾病,积重难返。首先,是因为尚未建立现代国家体制,晚清政府收入依旧以土地和人头税为主干,十分有限,支撑不了一个能够提供合格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政府,所以官员们只能一面敷衍塞责,一面把大量基层行政实工作,托付给不领薪水的体制边缘或编外人员完成。这些人同时为了生存和满足私欲,上下其手从中渔利,压迫百姓,而对这种行为,官员们只能睁一眼闭一眼,甚至沆瀣一气。其次,由于缺乏近代化的法律制度与资源,千千万万像杜凤治这样的基层官员,无力解决民间层出不穷的诉讼与纠纷,所以只能根据抽象的儒家道德原则,和诉讼双方的社会地位进行审理和调解,力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司法正义无从谈起。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点,就是由于以上种种问题,让晚清官场实际上的运作规则,和明面上的制度,与道德规范大相径庭。说白了,官员们所谓的核心利益,就是利用权力寻租满足私利,贿赂蒙蔽上级,来保住自己的官位。真正决定整个晚清官僚机构运作的,就是这一套官员全体都心照不宣的 “潜规则”。
略有点缺憾
如果对清中后期的流通货币做个介绍就好了。看到「两」和「元」交替出现的时候有点懵。读者咋可能有这种背景知识啊?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