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质量提升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针对目前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语言质量下滑,文化品位降低,人文精神缺失,缺乏生命活力等现象,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广播电视语言传播进行引导和提升。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第一章 舆论导向与文化身份
  • 第一节 传媒语言引领价值的本土意义
  • 一、“喉舌”的当代价值
  • 二、重点在“怎样传播”
  • 三、有声语言的生命活力
  • 第二节 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当下识别
  • 一、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常规形态
  • 二、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弱化
  • 三、当下的文化处境与精神寄托
  • 四、传媒语言文化身份的维护与识别
  • 第三节 传媒语言与儒释道文化精神的追求
  • 一、语言传播的文化追求
  • 二、语言传播的文化底蕴
  • 三、语言传播的文化责任
  • 第二章 广播语言传播的媒介文化形象
  • 第一节 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创造媒介文化形象
  • 第二节 先声夺人与“声入人心”
  • 一、“醒耳”的声音印象:有声语言审美感知的主要内容
  • 二、“听即说”:有声语言审美思维的特殊互动
  • 三、想象是体验创造有声语言声音意象的手段
  • 四、流动性声音意象是广播有声语言的永恒艺术内核
  • 五、音声记忆是广播有声语言传播的审美沉淀
  • 第三节 个性表达与天人和合
  • 一、有声语言表达个性的内涵阐释
  • 二、语感通悟是个性表达走向天人和合的审美观照
  • 三、整体和谐是实现天人和合理想的鲜明表征
  • 第三章 新时期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文化影响力
  • 第一节 电视文化影响力与主持人文化影响力
  • 一、电视文化与电视文化影响力
  •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文化影响力的界定
  • 第二节 先导与提升
  • 一、语言方面标准的建立
  • 二、形象方面品位的提升
  • 第三节 继承与求索
  • 一、“推进式思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二、“创新性思维”对情感的疏通与印证的满足
  • 第四节 引导与建立
  • 一、社会道德的聚合与唤起
  • 二、民族文化的坚守与输出
  • 第四章 语言传播中人文精神的传承
  • 第一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
  • 一、对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缺失现象进行论述的语境
  • 二、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缺失
  • 第二节 语言传播人文精神的主体性建构
  • 一、有声语言创作实践——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性生成的现实基础
  • 二、由自发受动到自觉能动——语言传播主体性在矛盾中觉醒
  • 三、由占有重复到生产创造——语言传播主体性在对象化过程中提升
  • 四、由感受主体到感悟主体——人文精神“音声化”的核心
  • 五、由责任主体到关怀主体——人文关怀在由己达人中完成
  • 第三节 “进入澄明之境”
  • 一、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创作主体与文本主体间共建
  • 二、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间共建
  • 三、天人相分与主客浑一——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及主体间生成的哲学基础与深层动力
  • 四、精妙的有声语言创作——语言传播人文精神主体间生成的唯一途径
  • 五、机制与制度保障——语言传播人文精神在群体主体与创作主体间建构
  • 第五章 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
  • 第一节 生命活力的由来及界定
  • 一、主体及主体性
  • 二、传播主体及其主体性
  • 三、生命活力
  • 四、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生命活力
  • 第二节 主体意识的自觉
  • 一、传播身份的自觉
  • 二、承担话语责任
  • 第三节 “生气远出”的有声语言创作
  • 一、积极的创作状态
  • 二、高超的语言功力
  • 三、富于意趣的语言
  • 四、传播个性及其辨析
  • 五、创造性地传播
  • 第四节 实现传受主体间的交流与共建
  • 一、以“生存交往”的理念来要求有声语言大众传播
  • 二、以诚感人,心灵对话
  • 第五节 整体和谐
  • 一、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整体性
  • 二、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的多重性
  • 三、有声语言大众传播生命活力的生长性内涵
  • 四、把握实现整体和谐的关键——“度”
  • 结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