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学家王笛老师新作,从微观视角讲述有血有肉的中国社会与历史。

内容简介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卷 人、日常和文化
  • 自序 观察中国社会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 引言 发现中国社会
  • 第一章 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
  •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我们的祖宗从哪里来?
  • 人口背后的大道理
  • 第二章 最根本的需求:衣食住行
  • 衣:以貌取人?
  • 食:人之大欲
  • 住:建筑的美学想象
  • 行:人们不再隔绝
  • 第三章 社会的根基:农业
  • 农国的生活
  • 与天斗,与地斗
  • 水:文明和生命之源
  • 第四章 从集市到城市
  • 集市与交易
  • 手艺人、小贩和商人
  • 经济与娱乐
  • 市民的城市
  • 第五章 文化的隐藏密码
  • 老黄历:神秘的权威
  • 娱乐与礼仪:融进文化血液
  • 一个礼治的社会:无礼寸步难行
  • 第六章 民众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 “十里不同俗”
  • 人际关系:见证生活的每个维度
  • 日常生活空间:不可思议的茶馆
  • 物质文化的传承
  • 第七章 信仰的无穷力量
  • 佛在山中还是佛在心中?
  • 神秘的道山
  • 芸芸众生的信仰
  • 宗教的冲突与融合
  • 下卷 家、群体和法律
  • 第八章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
  • 不容小觑的宗族力量
  • 宗族的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 家庭关系:映射出社会形态
  • 文学中的宗族角色
  • 第九章 “法制”国家,但不是“法治”国家
  • 法律从何而起?
  • 体罚和酷刑
  • 文学中的法律
  • 经典中的三个“大案”
  • 第十章 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
  • 在社会上混,还是要靠实力
  • 挣扎在社会底层
  • 诱惑:金钱、鸦片和人口买卖
  • 第十一章 江湖和庙堂的对立
  • “叛乱”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
  • 秘密会党的起源和发展
  • 黑帮与民国政治
  • 第十二章 道不尽、说不清的文人社会
  • 现实当中的文人世界
  • 闲情雅致:诗、园林和琴棋书画
  • 经典文学中的文人社会
  • 第十三章 艰难的上升之路
  • 唯有读书高
  • 印刷文化的流行
  • 有教无类是优良传统
  • 教育必须脱胎换骨
  • 第十四章 远离国家的社会自治
  • 跨越地域,连接银钱
  • 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石
  • 组成团体,保护自己的利益
  • 进入政治舞台
  • 结论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国农耕社会的细节

    我很喜欢微观历史这种写法,传统历史因为纸张和出版的限制,只能略写,而且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入史,《资治通鉴》写的是权谋,读者以为依靠个人的聪明才智能决定历史走向,但如果把时间拉长,用微观历史的视角,考察地理人文环境的细节,就能看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英雄只是顺应了历史潮流。比如书中讲述清初四川人口锐减,经过休养生息和移民政策,很快四川这个天府之国成为全国的粮仓,粮食外运大省,可到了嘉庆以后,本省人口膨胀,粮食外运基本断绝。看国家,比如说美利坚,物产丰富,地又平,自由主义当然盛行,它给了自由主义的空间。哪怕是大表哥 2 去抢火车也能活的挺好。这就不像俄罗斯,零下三四十度你抢火车,除了冻成冰棍没什么好选择。“那中国呢”?有本事黄河你一个人修,本书记载山西农民为水争斗,官府调节的办法是支口滚烫的油锅,里面放铜钱,双方根据空手取出的铜钱数比例分配水源,拼命油锅捞钱的村民往往事后烫伤致死,但被全村永世祭奠。中国很早形成的集体主义精神是环境所迫,本书专用一章讲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这和西方国家不一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想死。美利坚那不一样,有充足的空间让各位去浪。周边没什么强国,当地土著还弱,浪也不怕,要是真的那边有个什么类似于蒙古,女真之类的,怕是白人刚上岸就被突突了。我小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进入工业社会,书中描写的很多风俗礼仪和生活习惯还存在,而现在随著城市化,费孝通所观察的以 “父子关系为主轴,夫妻关系为配轴” 的传统中国家庭形态的式微,夫妻关系逐渐取代了父子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本书方方面面都有描述,可惜不够深入,材料重点是清末民初的,也可以理解,报刊的出现,让这些微观细节得以记录,但知识分子如果重点看这一段积贫积弱时期,难免不自信,被西方列强欺凌,不是他们制度先进,只是清朝帝国处于暮年遇到盛年的西方列强(成吉思汗不是胜在文明进步),中华民族在蜕变重生。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民众与社会

      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普及很多知识。有一些是之前读到过的,也有第一次在本书看到的。这本来是一个音频课程的整理稿,但内容却很连贯紧凑。要不是我现在发烧了,整个人都是懵的,我有好多话要说呢。算了,就先这样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曾国藩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弟。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从徐大椿对八股文和士子的讥诮嘲讽可看出,到了清代,即使是高中的士子也未必有真才实学,更遑论治国的才能。从清代的数据分析来看,1745 年,44.6% 的县官来源于进士,22.3% 来源于举人。由此可见,科举考试制度与中国官员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根据 “皇权不下县” 的不成文规定,县官是传统中国与百姓阶层距离最近的官僚,而且也是数量最多的基层官员。 政府官员所需的才能与科举考试内容之间有多大的差异呢?我们以清代的县官为例来对比一下二者之间的差异。县官需要负责一个县的所有事务,既是法官、税官也是行政长官,此外还要维持辖区内的安全和秩序。根据《清史稿》的概括,一个县官负责的事务包括:邮驿、盐政、保甲、警察、公共工程、仓储、社会福利、教育、宗教和其他礼仪事务。其中最重要的职责是税收和司法。上述各项与学子所学的儒学经典和八股取士的方式没有任何相关之处。可以这样说,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几乎不会增加士子成为官员之后的理政能力。为了完成一个县的行政事务,勤勉的县官每天要亲理所有公务,阅读所有官犊、诉讼案卷。例如曾经在晚清做过知县的王凤生,每天早晨要阅读公文,下午要检阅案卷,退庭之后还要阅读当天的全部卷宗,为了完成 “任务”,即使外出办公,也要利用舟车上的旅途时间阅读。显然,一个县官是无法完成这些繁重公务的,于是其所雇的幕、吏、役、仆便成为关键 “助手”,协助他收税、抓人、押运、出谋划策等等。《红楼梦》中,贾雨村刚刚补上应天府的缺,便碰上了薛蟠的官司,一介书生要按律法秉公办理,还是一个小门役告诉他官场的门道,一张 “护官符” 成为解决诉讼的依据,这更是与儒家经典所倡导的道德伦理大相径庭了。 科举也是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私塾教育是从认字开始的,之后是读书教育,四书五经这样的儒家经典,是启蒙时期学生的必读内容。俞平伯先生曾经叙述,他从三周岁开始读《大学》,那时候并不懂,到了八十几岁再翻看《大学》,还是不大懂。可见,这些熟读背诵的名篇都是为了在八股文中熟练引用的,“不求甚解” 的教育如何能真正地启蒙学生呢?“脱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4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