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学家王笛老师新作,从微观视角讲述有血有肉的中国社会与历史。

内容简介

了解过去的中国社会,对我们今天的普通人来说,重要吗?当然重要。

我们今天的文化、传统、习俗、审美等诸多方面,仍然深受过去长期形成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影响。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自在地活好当下。

而通常,我们了解的历史,多是王侯将相、知识精英、英雄豪杰,少了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则聚焦微历史,以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方法,从一个个普通人和家庭的故事,逐步延伸至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展现人口的变迁、衣食住行、农村和城市的形成、秘密社会、风俗习惯、文人与教育、宗教信仰、法律与社会、宗族与家庭等等,让大家看到更细节的中国。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

上卷聚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与文化。人们为什么会“以貌取人”?服饰是如何反映阶层和社会变迁的?厨房里的必需品与人们的环境和生活习惯有什么样的关系?古代的轿子、车、船有什么独特发展历程?从集市到城镇,这种流通与集散的网络是如何形成的?真实的“勾栏”“瓦舍”是我们以为的勾栏、瓦舍吗?古人为什么喜欢翻老黄历?“十里不同俗”,传统社区的人们是靠什么凝聚起来的?古代真的无“礼”寸步难行吗?

下卷则讲述家族、群体和法律。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宗族力量不容小觑,那宗族是一个使钱生钱的公司吗?在传统的儒家社会,法律的制定是从哪里出发的?传统社会的那些酷刑与刑具,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中国传统社会有“小升初、中考和高考”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文人们真的都“书画琴棋诗酒花”,诗意地栖居?

看历史就像看电影,我们会看到全景、中景,但更真实的情景可能来自近景与细节。我们只有把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倾听普通人的声音,才能看到更鲜活、更有血有肉的历史,感受中国社会的烟火与温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上卷 人、日常和文化
  • 自序 观察中国社会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
  • 引言 发现中国社会
  • 第一章 人口,是资源还是负担?
  •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我们的祖宗从哪里来?
  • 人口背后的大道理
  • 第二章 最根本的需求:衣食住行
  • 衣:以貌取人?
  • 食:人之大欲
  • 住:建筑的美学想象
  • 行:人们不再隔绝
  • 第三章 社会的根基:农业
  • 农国的生活
  • 与天斗,与地斗
  • 水:文明和生命之源
  • 第四章 从集市到城市
  • 集市与交易
  • 手艺人、小贩和商人
  • 经济与娱乐
  • 市民的城市
  • 第五章 文化的隐藏密码
  • 老黄历:神秘的权威
  • 娱乐与礼仪:融进文化血液
  • 一个礼治的社会:无礼寸步难行
  • 第六章 民众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 “十里不同俗”
  • 人际关系:见证生活的每个维度
  • 日常生活空间:不可思议的茶馆
  • 物质文化的传承
  • 第七章 信仰的无穷力量
  • 佛在山中还是佛在心中?
  • 神秘的道山
  • 芸芸众生的信仰
  • 宗教的冲突与融合
  • 下卷 家、群体和法律
  • 第八章 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石
  • 不容小觑的宗族力量
  • 宗族的管理也是一门学问
  • 家庭关系:映射出社会形态
  • 文学中的宗族角色
  • 第九章 “法制”国家,但不是“法治”国家
  • 法律从何而起?
  • 体罚和酷刑
  • 文学中的法律
  • 经典中的三个“大案”
  • 第十章 游离在社会边缘的人群
  • 在社会上混,还是要靠实力
  • 挣扎在社会底层
  • 诱惑:金钱、鸦片和人口买卖
  • 第十一章 江湖和庙堂的对立
  • “叛乱”动摇了清王朝的根基
  • 秘密会党的起源和发展
  • 黑帮与民国政治
  • 第十二章 道不尽、说不清的文人社会
  • 现实当中的文人世界
  • 闲情雅致:诗、园林和琴棋书画
  • 经典文学中的文人社会
  • 第十三章 艰难的上升之路
  • 唯有读书高
  • 印刷文化的流行
  • 有教无类是优良传统
  • 教育必须脱胎换骨
  • 第十四章 远离国家的社会自治
  • 跨越地域,连接银钱
  • 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石
  • 组成团体,保护自己的利益
  • 进入政治舞台
  • 结论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