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黑洞、活动星系核、类星体……一本书带你追寻宇宙边缘的风景。

内容简介

宇宙中最遥远的天体,以黑洞为核心,拥有超光速喷流,直径只有银河系的万分之一,光芒却相当于一千亿个太阳……类星体种种不可思议的特征让天文学家们无比着迷。什么是类星体?类星体是怎样被发现的?天文学家们如何对它进行观测?什么是黑洞?现代天文学有哪些研究领域?天文学家的工作和生活是怎样的?北京师范大学天文学系教授,2014年中国天文学领域最高奖项“张钰哲奖”得主何香涛先生在本书中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前言
  • Chapter 1 寻找远方的神奇
  • 类星体的发现
  • 战争驱动力
  • 幸运之神
  • 迟迟不给的诺贝尔奖
  • 寻找类星体
  • 发现类星体靠射电,寻找类星体靠光学
  • 无缝光谱方法
  • 共发现了多少类星体
  • 类星体的光谱
  • 天文学家的“法宝”
  • 类星体的光谱
  • 连续谱总也符合不好
  • 类星体标准光谱
  • 谱线成林——Lyα线丛和多重红移
  • 五花八门的吸收线
  • 超宽的吸收线
  • 多重红移
  • 由“森林”变成“线丛”
  • 这样测量类星体的距离对吗?
  • 最最基本的天文常数——距离
  • 不停地“三级跳”
  • 哈勃的另一大功劳——再一次跳出井底
  • 类星体的距离
  • 寻找最遥远的类星体
  • 宇宙有多大
  • 从哈勃常数到类星体
  • 如何寻找高红移
  • 美国人的追赶
  • 中国学者暂时领跑
  • 再创新高
  • 画鬼并不容易——类星体的观测特征
  • 画鬼并不容易
  • 究竟有多亮
  • 究竟有多大
  • 强大的喷流
  • 一张并不确切的“画像”
  • X射线的重要性
  • 伦琴射线
  • V-2火箭启动了X射线天文学
  • 从火箭上天到卫星遨游
  • 类星体的X射线辐射
  • 巧夺天工——用天体做一个透镜
  • 又是爱因斯坦
  • 如何做成透镜
  • 第一对真正的引力透镜像——双类星体
  • 形形色色的引力透镜
  • 提高你的想象力
  • 打开另一扇窗口——红外
  • 红外天文第一人
  • 红外成为天文的重要分支
  • 从IRAS到Spitzer
  • 红外类星体
  • 射电观测依然威风八面
  • 射电窗口开辟了近代天文学
  • 从赖尔到北京密云天文台
  • 射电望远镜能造多大
  • 能否超越光速?
  • 光的速度
  • 相对论和光速
  • 石破天惊——超光速喷流
  • 是真超,还是假超?
  • 活动星系核大家族
  • 为什么叫作活动星系核
  • 如此庞大的家族
  • 主要成员ABC
  • Chapter 2 黑洞——类星体的发电机
  • 星空中的“妖怪”
  • 驱车寻找妖怪
  • 为什么非黑洞不成
  • 黑洞的由来
  • 黑洞的前世与今生
  • 恒星的演化
  • 黑洞是怎样形成的?
  • 危险的幽灵
  • 黑洞不黑
  • 石头黑洞
  • 石头黑洞
  • 形形色色的黑洞
  • 如何寻找黑洞?
  • “三毛”定理
  • 黑洞的物理本质
  • 天理不许违背——极端黑洞
  • “三毛”定理
  • 类星体的发电机
  • 黑洞也可以蒸发
  • 黑洞的逆过程——白洞
  • 虫洞和时空隧道
  • 黑洞发电机
  • Chapter 3 我的天文之路
  • 我的早年生活
  • 动荡的少年
  • 大学生活也不平静
  • 步入大学讲堂
  • 走进爱丁堡皇家天文台
  • 艰难地迈出第一步
  • 古老而又新生的英国天文
  • 第一个发现类星体的中国人
  • 帕洛马5米望远镜观测记
  • “不到美国不算出国”
  • 去帕洛马
  • 海耳天文台
  • 等待观测
  • 可喜的结果
  • 帕洛马,我会再来
  • “中国-日本”类星体
  • “中国-日本”类星体
  • 访问日本
  • 从“自力更生”到世界领先
  • 跨国天文台冒纳凯阿
  • 令人向往的夏威夷
  • 上山观测
  • 类星体的副产品——矮星系
  • 今日冒纳凯阿
  • 美国的天文城图森
  • 使用MMT
  • 走进基特峰
  • 基特峰和印第安人
  • 名副其实的天文城
  • 2.16米的OMR摄谱仪
  • 你好,南十字座
  • 走进澳大利亚
  • 南半球最大的天文台——AAO
  • 追赶和创新
  • 访问麦克瑞大学
  • 优美的生态环境
  • 闲话君山兄
  • 初次相识半遮面
  • 入会会谈
  • 名门之后
  • 一盘棋的威力
  • “名人教授杯”屈居第二
  • “戒急用忍”源自皇帝
  • “尧舜杯”与世界冠军
  • “炎黄杯”开张
  • 步入老年
  • 祝福康健
  • 造访台湾,期盼大同
  • 最难办的手续
  • 台湾的天文
  • 两岸的天文交流
  • 期盼大同
  • 围棋与天文
  • 从弈之道
  • 不解之惑
  • 吴清源大师
  • 从围棋到外星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追逐类星体》

    《追逐类星体》是作者几十年天文研究工作的亲身经历的整理和总结,记述了作者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访问的天文学家,逐渐发现类星体,参与对新天体的探索工作和国际合作中,最后发展出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书中还包括作者个人对天文学和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是天文学家工作过程的第一手材料。本书核心内容:一、什么是类星体,以及天文学家是怎么发现类星体的?二、研究类星体有什么意义?类星体对天文学来说为什么那么重要?三、天文学家探索类星体的过程,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类星体是天文学四大发现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因为围绕着类星体还有特别多难以理解的难题。类星体的发现和研究,刷新了天文学的传统认知,对过去的天文学框架提出了挑战。同时类星体也对天文学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帮助。通过类星体的发现和研究,天文学再次为人类贡献了有价值的思维方式。第一,类星体的发现过程,类星体伴随着射电天文学的兴起,是在人类打开了可见光之外的新窗口的时候遇到的新现象。第二,类星体的本质可能是一个活跃的星系的核心,有着巨大的能量。研究类星体对天文学的意义很大,从远到近,可以解决宇宙起源的问题、星际空间的问题和位置坐标框架的问题。当然,这些只是类星体应用的一部分例子,类星体在天文学上的用处还有很多。第三,类星体探索的过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科学的发现,有时候非常依赖于技术的突破,还有很多,是其他领域技术的进步。而长时间错过理解类星体,归根结底,是因为过去的传统经验让天文学家畏首畏尾,不敢想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剑桥大学的 1C 目录,到施密特确定类星体是什么东西,中间经过了近 10 年时间。这个世界上一部分最聪明的头脑,利用最先进的观测设备,投入大量的资金做这些研究,但是迟迟没有办法理解那些无线电目录上的目标是什么东西。这里面的问题出在哪了呢?施密特灵机一动,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突破那种传统的观念,挑战天文学历史上,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从恒星到星系,之前观测过的所有的天体,都有可能往远处跑,但是跑的速度从来都没有超过每秒钟三万公里。所以,从来没有一位天文学家会想象,自己看到的目标在以接近 5 万公里每秒的速度飞奔,更不敢相信这么明亮的东西居然可以那么遥远。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从《天文爱好者》杂志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章介绍纯粹的类星体的知识,从找到他们的历史、找到的技术手段说起,专业性很强,看得有点枯燥哈哈哈。第二章讲驱动类星体诞生和变化的(也许是)黑洞,因为黑洞种类不多,这部分比较通俗易懂。第三章讲何老个人的经历,这部分当自传来看,其实是看得津津有味的,特别是与台湾的关系和经历。虽然和主题不太相关,但一方面类星体可说的内容就不太多,二来何老作为一个中国天文学届的前辈和泰斗,多多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对中国天文学发展的看法,也是挺好的。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简称“外研社”)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于1979年创办,是一家以外语出版为特色,涵盖全学科出版、汉语出版、科学出版、少儿出版等领域的综合性教育出版机构,是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