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10天改变你的思考方式,一本备受美国大学生欢迎的思维训练读本,教你如何正确思考与决策。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最为畅销的大学教材之一,本次为第十二次再版,语言通俗、生动,直观地阐述了批判性思维、正确推理和合理论证的基本问题、观点、方法和技巧。

本书从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起,就如何进行正确地思维和清晰地写作,到有效论证的规则、合理的演绎和归纳推理,再到道德、法律和美学的论证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还指出了各种以修辞手法来掩盖虚假论证的例子,对批判性思维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合理而正确的思维基本原则、规则、要求、技巧和训练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别轻易置信
  • 1.1 信念和断言
  • 1.1.1 客观断言和主观断言
  • 1.1.2 事实与观点
  • 1.1.3 相对主义
  • 1.1.4 道德主观主义
  • 1.2 论题
  • 1.3 论证
  • 1.4 认知偏差
  • 1.5 “真”和“知识”
  • 1.6 批判性思维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
  • 第2章 两类推理
  • 2.1 论证:基本特征
  • 2.1.1 “结论”作为“前提”
  • 2.1.2 未表达的前提和结论
  • 2.2 两种论证
  • 2.2.1 演绎论证
  • 2.2.2 非演绎论证
  • 2.3 排除合理怀疑
  • 2.4 演绎论证与非演绎论证的区分
  • 2.5 演绎、非演绎和未表达前提
  • 2.6 衡平推理
  • 2.7 最佳解释推理
  • 2.8 哪些表达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
  • 2.8.1 图像
  • 2.8.2 “如果……那么……”所连接的句子
  • 2.8.3 对事实的罗列
  • 2.8.4 “A因为B”
  • 2.9 道德、情感和逻辑
  • 2.10 理解论证的技术
  • 2.10.1 刻画论证的结构
  • 2.10.2 透过各种装饰性的表达来识别论证
  • 2.11 评估论证
  • 第3章 清晰的思维、批判性思维与清晰的写作
  • 3.1 模糊
  • 3.2 歧义
  • 3.2.1 语义歧义
  • 3.2.2 组合歧义
  • 3.2.3 语形歧义
  • 3.3 抽象
  • 3.4 定义术语
  • 3.4.1 定义的目的
  • 3.4.2 定义的种类
  • 3.4.3 定义的注意事项
  • 3.5 论文写作
  • 3.5.1 练习写作
  • 3.5.2 论文写作的误区
  • 3.5.3 有说服力的写作
  • 3.5.4 多元化社会中的写作
  • 第4章 可信性
  • 4.1 断言及其来源
  • 4.2 评估断言的内容
  • 4.2.1 断言与我们的个人观察相冲突吗
  • 4.2.2 断言和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吗
  • 4.3 评估信息来源的可信性
  • 4.3.1 利益相关方
  • 4.3.2 体貌及其他特征
  • 4.3.3 专业性
  • 4.4 可信性与新闻媒体
  • 4.4.1 媒体所有权的合并
  • 4.4.2 政府对信息的操纵
  • 4.4.3 媒体的偏见
  • 4.4.4 电台访谈节目
  • 4.4.5 电视辩论节目
  • 4.4.6 互联网
  • 4.4.7 维基百科
  • 4.4.8 来自社交媒体的新闻
  • 4.4.9 博客
  • 4.5 广告
  • 三种广告
  • 第5章 修辞:说服的艺术
  • 5.1 修辞力
  • 5.2 修辞技巧Ⅰ
  • 5.2.1 委婉语和粗直语
  • 5.2.2 闪烁其词
  • 5.2.3 贬抑
  • 5.3 修辞技巧Ⅱ
  • 5.3.1 刻板印象
  • 5.3.2 暗示
  • 5.3.3 加载问题
  • 5.4 修辞技巧Ⅲ
  • 5.4.1 嘲弄/讽刺
  • 5.4.2 夸张
  • 5.5 修辞技巧Ⅳ
  • 5.5.1 修辞性定义和修辞性解释
  • 5.5.2 修辞类比和令人误解的比较
  • 5.6 替代证明和重复
  • 5.6.1 替代证明
  • 5.6.2 重复
  • 5.7 通过视觉形象进行说服
  • 5.8 极端的修辞:煽动
  • 第6章 相关性(熏鲱)谬误
  • 6.1 诉诸人身的谬误
  • 6.1.1 毒化井水
  • 6.1.2 因关联而担责
  • 6.1.3 生成谬误
  • 6.2 稻草人谬误
  • 6.3 虚假的两难境地
  • 6.3.1 完美主义谬误
  • 6.3.2 划界谬误
  • 6.4 错置举证责任
  • 6.5 乞题
  • 6.6 诉诸情感
  • 6.6.1 源自愤怒的论证
  • 6.6.2 恐吓手段
  • 6.6.3 诉诸同情
  • 6.6.4 诉诸其他情感的谬误
  • 6.7 无关结论
  • 第7章 非演绎谬误
  • 7.1 概括
  • 7.1.1 仓促概括
  • 7.1.2 从例外中概括
  • 7.1.3 错误适用
  • 7.2 弱类比
  • 7.3 错误地诉诸权威
  • 7.4 错误地诉诸公众
  • 7.4.1 错误地诉诸惯例
  • 7.4.2 诉诸流行
  • 7.5 求因果关系的谬误
  • 7.5.1 在此之后,因是之故
  • 7.5.2 与此同时,因是之故
  • 7.6 滑坡
  • 7.7 无法检验的解释
  • 7.8 再论划界
  • 第8章 形式谬误及语言谬误
  • 8.1 三种形式谬误
  • 8.1.1 肯定后件
  • 8.1.2 否定前件
  • 8.1.3 中项不周延
  • 8.2 模棱两可与歧义谬误
  • 8.3 合成与分解谬误
  • 8.4 混淆解释与理由
  • 8.5 混淆反对关系与矛盾关系
  • 8.6 一致和不一致
  • 8.7 误算概率
  • 8.7.1 错误组合独立事件的概率
  • 8.7.2 赌徒谬误
  • 8.7.3 忽视先验概率
  • 8.7.4 错误地归纳换位
  • 第9章 演绎论证Ⅰ:范畴逻辑
  • 9.1 直言命题
  • 维恩图
  • 9.2 转换成标准形式
  • 9.2.1 转换含有“只有”“唯一”的命题
  • 9.2.2 转换含有时间地点的命题
  • 9.2.3 转换个体词
  • 9.2.4 转换不可数名词
  • 9.3 对当关系
  • 9.3.1 存在假设与对当关系
  • 9.3.2 对当关系推理
  • 9.4 三种直言命题关系
  • 9.4.1 换位
  • 9.4.2 换质
  • 9.4.3 换质位
  • 9.5 直言三段论
  • 9.5.1 用维恩图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9.5.2 存在假设和直言三段论
  • 9.5.3 含有未表达前提的直言三段论
  • 9.5.4 实际生活中的三段论
  • 9.5.5 用规则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
  • 第10章 演绎论证Ⅱ:真值函数逻辑
  • 10.1 真值表和逻辑符号
  • 10.1.1 命题变元
  • 10.1.2 真值表
  • 10.2 用符号表达复合命题
  • 10.2.1 “如果”与“仅当”
  • 10.2.2 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 10.2.3 “除非”
  • 10.2.4 “或者……或者”
  • 10.3 真值函数论证模式(简版)
  • 10.3.1 三种常见的有效论证模式
  • 10.3.2 三种谬误:无效的论证形式
  • 10.4 真值函数论证(详版)
  • 10.4.1 真值表法
  • 10.4.2 简化真值表法
  • 10.5 演绎
  • 10.5.1 第一组规则:有效论证的基本模式
  • 10.5.2 第二组规则:真值函数的等值式
  • 10.5.3 条件证明
  • 第11章 非演绎推理
  • 11.1 基于类比的论证
  • 11.1.1 评价类比论证
  • 11.1.2 三个类比论证
  • 11.1.3 类比的其他用途
  • 11.2 从样本进行概括
  • 11.2.1 评估从样本进行概括的论证
  • 11.2.2 三个从样本概括的论证
  • 11.3 从样本进行科学概括
  • 11.4 统计三段论
  • 11.5 因果命题及其依据
  • 11.5.1 形成因果假说
  • 11.5.2 权衡证据
  • 11.5.3 验证因果假说
  • 11.6 计算统计概率
  • 11.6.1 相互独立的交事件
  • 11.6.2 并事件
  • 11.6.3 期望值
  • 11.6.4 计算条件概率
  • 11.7 法律上的因果关系
  • 第12章 道德、法律与美学推理
  • 12.1 价值判断
  • 12.1.1 道德与非道德
  • 12.1.2 道德推理的两个原则
  • 12.1.3 道德原则
  • 12.1.4 形成特定的道德价值判断
  • 12.2 道德推理的主要视角
  • 12.2.1 后果论
  • 12.2.2 义务论/道义论
  • 12.2.3 道德相对主义
  • 12.2.4 宗教相对主义
  • 12.2.5 宗教绝对主义
  • 12.2.6 德行伦理
  • 12.3 道德慎思
  • 12.4 法律推理
  • 法律的证成:四个视角
  • 12.5 美学推理
  • 12.5.1 八个美学原则
  • 12.5.2 用美学原则来判断美学价值
  • 12.5.3 评价美学评论:相关性与真实性
  • 12.5.4 为何进行美学推理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8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批判性思维》:和世界相处的脚手架

    我做了一个线上写作营。每次在线上写作营的开营分享的时候,我都会提到,写作究竟是写的什么。很多人觉得写作写得好的人离不开大量的知识储备,优美的文字素养,所以一提到写作就会有恐惧的心理。而我在持续输出以及分享写作方法的过程中越来越深的意识到,真正决定一篇文章质量的是我们的思维过程。而这其中,我们是否能够在任何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是否能写出经得起读者推敲的文章,而不是仅仅搬运其他文章或者网络上的言论而已,是文章价值的判断标准。而这恰恰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所以我个人很看重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也看了很多的书籍。但是这本《批判性思维》,自己觉得配合得到上的课程《批判性思维 15 讲》来看的话,已经足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完整的批判性思维体系。蔡钰的这门课程帮助我们打造了批判性思维的整体框架,《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对此框架的每一部分进行细化和展开。我通过看这本书后,把批判性思维体系分为四部分:辨别,抽离,算法,兼容 ## 辨别要提高自己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分辨。分辨事实和观点,我很糟糕是观点,我今天犯了一个错误是事实。分辨主观断言和客观断言,我很糟糕是主观断言,我今天情绪低落是客观断言。分辨第一性原理和主观假设,生命最底层的需求是渴望被看见是第一性原理,我不管做什么事都做不好是主观假设而已。有了觉察和分辨,我们才能审视自己思考的每一个想法和观点,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抽离很多讲批判性思维的书籍都会有一个章节介绍和批判性思维相冲突的认知谬误。而这本书里同样介绍了这些认知谬误,同时也介绍了一些能严重影响到我们判断能力的表达手法。比如「委婉」,「闪烁其词」,「类比」等手段,都会让同一个观点对人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谬误或者表达手法能对我们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呢?因为「自我」的存在。比如「确认偏误」就是指的我们看到的世界的真相仅仅是证实我们本身「自我」的固有的信念和观点;又比如人们常用类比手法,把我们不熟悉的事物类比成很熟悉的甚至喜欢的事物,我们还没分析出逻辑上的合理性,就在情感上有了偏向。所以要想真正达到批判性思维的境界,我们一定要做到「自我」和「自我的想法」之间的抽离。## 算法批判性思维体系必然也包括了一些必要的算法。最重要的算法就是「逻辑推理」。比如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算法包括演绎,归纳,类比,溯源分析等等。虽然我们都很熟悉了,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这些算法还是会因为个人的情绪或者固有的心智模式而出现偏差。这本书就带看我们静下心来,放下固有的偏见,去探究每一个算法的底层逻辑,真正用理性来掌控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有一个想法,并根据这个想法做出一些推断的时候,就需要有意识问自己,我是通过怎样的算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兼容任何已给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场景和适用边界。当我们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后,应该用在什么地方呢?我经常在一些论坛上,微博下看到网友互相争吵的时候发生这样的对话:“你在偷换概念。。。”“你的论据不足以说明问题。。。” 太多的人把「批判性思维」作为说服他人,证明自己比他人强的工具。而真正的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自己和他人对立,征服他人的工具,而是让自己在当今社会庞大的信息环境中始终有清醒的判断,能够让自己真正自洽,并和这个本不够自洽的世界兼容。这个世界本是多元化的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和观点,我们能做的仅仅是面对这多样化的世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自我,而「批判性思维」就是我们用此种方式和世界相处的脚手架。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本书了解了批判性思维,为我解了很多疑惑,当然我在本书还是有一部分难懂的地方,有些我也没弄明白,但是我还是逐字阅读。我想后面再多看几遍或者去找一些资料看,可以就会慢慢理解里面的意思。总之写的特好让你搞逻辑思维,从不同视角思考。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此书。自从当年读过之后,在评论区怼网友就没输过,而且怼的有理有据有节。键盘侠的常见招数翻来覆去无非就是单一归因、稻草人、诉诸人身、滑坡、转移举证责任那几种,毫无新意,分分钟就被破功撂倒按在地上摩擦,简直降维打击。中学阶段真应该教教这本书里的内容,个人感觉比政史地生化英有用多了,重要性和物理不相上下,仅次于语文数学。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8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