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二战后缅甸独立:英国非殖民化缅甸模式分析

内容简介

缅甸在二战结束后迅速独立,并开启脱离英联邦之先河,被视作二战后英国非殖民化浪潮中的“缅甸模式”。本书以二战后英国对缅甸的非殖民化决策轨迹为主线,以缅甸形势和政坛斗争为辅线,系统考察英国政策从探索、徘徊、过渡、突破到成型的转变动因,借此分析促成英帝国崩溃和转型的内外因素,探讨“缅甸模式”的形成及其对英国非殖民化和英联邦体制的影响。通过剖析缅甸个案,本书亦揭示了二战后全球非殖民化和冷战语境下的亚太区域发展态势,有助于加深对现当代缅甸政治生态根源的认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源起
  • 第二节 前人研究
  • 一 关于英国非殖民化的宏观研究
  • 二 缅甸视角下的历史研究
  • 三 双边关系视角下的缅甸研究
  • 四 研究述评与拓展方向
  • 第三节 资料文献
  • 第四节 研究路径
  • 第一章 “二战”末期英国对缅政策的探索
  • 第一节 英缅关系背景
  • 一 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
  • 二 缅甸民族主义者的“联日反英”路线
  • 第二节 蒙巴顿的军管政策
  • 一 蒙巴顿的英缅合作政策
  • 二 蒙巴顿政策的实施阻力
  • 三 蒙巴顿政策的落实
  • 四 蒙巴顿政策的本质和意义
  • 第三节 战后英国对缅政策的环境
  • 一 英帝国面临的挑战
  • 二 保守党与1945年白皮书
  • 三 工党执政的愿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英国对缅政策的徘徊与缅甸局势危机
  • 第一节 多尔曼-史密斯与同盟的对立
  • 一 行政会和立法会人选之争
  • 二 双方对立局面的强化
  • 第二节 昂山谋杀指控问题
  • 一 逮捕昂山的第一次尝试
  • 二 逮捕昂山的第二次尝试
  • 第三节 缅甸局势危机与撤换缅甸总督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工党政府政策转变的过渡
  •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奈特总督
  • 一 禁止红旗共产党
  • 二 终结昂山谋杀指控
  • 第二节 颁布《缅甸立法机构法案》
  • 第三节 选任新总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党政府对白皮书的初步突破
  • 第一节 仰光大罢工与行政会重组
  • 一 罢工压力下的兰斯方案
  • 二 组建新行政会
  • 第二节 邀请缅甸代表团谈判
  • 一 同盟的最后通牒
  • 二 工党政府对白皮书的突破
  • 三 美国的关注和介入
  • 第三节 缅甸政坛的分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党政府对缅政策的成型与“缅甸模式”
  • 第一节 一月伦敦谈判
  • 一 英缅谈判进程
  • 二 《昂山—艾德礼协定》的曲折达成
  • 三 缅甸形势对谈判的影响
  • 四 美国与英缅双方的联络
  • 第二节 “缅甸模式”的发轫
  • 一 政党斗争中的制宪会议选举
  • 二 同意缅甸脱离英联邦
  • 三 英国的反响与政策反思
  • 第三节 缅甸族群与统一
  • 一 彬龙会议
  • 二 边境地区调查
  • 三 建邦问题:以克伦为例
  • 四 外侨问题:以华侨为例
  • 第四节 “七一九”事件
  • 一 “七一九”事件经过
  • 二 缅甸政坛的反响
  • 三 英国政界的反应
  • 四 事件的处理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英国对缅统治的终结
  • 第一节 “缅甸模式”的奠定
  • 一 《吴努—艾德礼条约》的签订
  • 二 《缅甸独立法案》辩论与保守党的分裂
  • 第二节 英美对缅甸的评估与决策
  • 一 英国战略和利益评估
  • 二 美国对缅甸的评估和外交
  • 第三节 英国对缅统治的终结
  • 本章小结
  • 余论 英帝国的崩溃与“缅甸模式”
  • 一 多方合力下的务实抉择:英国对缅决策的影响因素
  • 二 偶然还是必然:英国“双线性”政策摇摆与“缅甸模式”
  • 三 缅甸:英帝国崩溃的盲点
  • 四 殖民者的遗产还是探索的代价:缅甸独立后的发展道路
  • 附录
  • 附录一 英缅关系大事年表
  • 附录二 1945年英国对缅政策白皮书
  • 附录三 1947年昂山—艾德礼协定
  • 附录四 1947年吴努—艾德礼条约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