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学者李庆多年明代政治史、思想文化史和王阳明研究的成果。

内容简介

王阳明是怎样一个人?他生活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如何?

他怎样一步步走上了明代的政治舞台?广为人知的“投江渡海”的传说,是否真有其事?

他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和各种政治势力有怎样的联系?一生几经波折,原因何在?

他以“致良知”为中心的心学体系究竟是如何建立、如何发展而成的?

“良知”说,究竟有怎样的含义?他所说的“心”“良知”,和传统儒家所说的“性”“理”等概念,是怎样的关系?当如何评价?

他本人的思想和作为,对我国历史和文化有怎样的影响?有没有可供我们今天参考的因素和值得吸取的教训?

本书建立在对国内外所见王阳明生平资料的网罗和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上述问题,做了认真的考证,从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勾画出比较真实的王阳明的生平脉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莽苍中原行 (弘治十二年)
  • 一、科举风波
  • 二、科场弊案
  • 三、中原造墓
  • 附录 明代科举制度简述
  • 第二章 会稽山麓的瑞云 (成化八年九月—成化二十三年)
  • 一、迟到的婴儿
  • 二、家世传承
  • 三、沉默的孩子
  • 四、家庭关系
  • 五、少年的经历
  • 六、北京生活和母亲去世
  • 七、居庸关之行
  • 附录 王华婚姻状况考
  • 第三章 奔波的青年时代:余姚、北京、南昌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弘治五年秋)
  • 一、朝代的更替
  • 二、早来的婚姻
  • 三、书法和学问
  • 四、父亲的教诲
  • 五、踏上科举路
  • 第四章 科举的洗练:北京、济南、余姚 (弘治五年秋—弘治十一年)
  • 一、弘治初期的社会
  • 二、北京考场碰壁
  • 三、国子监生活
  • 四、再次名落孙山
  • 五、山水、佛道间的徘徊
  • 六、重赴京城考场
  • 附录 关于王守仁“格竹”
  • 第五章 官场与文坛 (弘治十二年十月—弘治十四年七月)
  • 一、济世的热诚
  • 二、官场的奔波和交往
  • 三、官场的交往与应酬
  • 四、文坛唱和与《坠马行》
  • 五、垣南草堂的文人们
  • 附录一 弘治年间王守仁京师交游考
  • 附录二 《坠马行》考释
  • 第六章 周游和探索 (弘治十四年八月—弘治十八年五月)
  • 一、“审录”江北
  • 二、巡行与访友
  • 三、故乡养病
  • 四、重返京师官场
  • 五、徐州的夜涛
  • 六、山东乡试
  • 附录 关于“绍兴阳明洞”
  • 第七章 仗义进谏:锦衣卫监狱的日子 (弘治十八年—正德二年二月)
  • 一、弘治、正德之际的社会状况和政坛
  • 二、正德元年十月的“丁巳之变”
  • 三、仗义上疏
  • 四、狱中日夜
  • 附录 王守仁正德元年入狱时间考
  • 第八章 漫长的南行之路:从北京到贵州 (正德二年二月—正德二年五月前后)
  • 一、都门悲歌
  • 二、流传的故事
  • 三、跋涉浙湘路
  • 四、逗留长沙
  • 五、从洞庭湖入沅江
  • 六、经沅水入贵州
  • 七、列入朋党
  • 附录 王守仁贬谪贵州时间考——兼论《泛海》诗
  • 第九章 贵州生涯 (正德二年五月—正德四年十二月)
  • 一、初到龙场
  • 二、友朋交往
  • 三、拒辱抗争
  • 四、思乡之情
  • 五、参与地方政教活动
  • 六、告别贵州
  • 第十章 从贵州到庐陵 (正德五年一月—正德五年十月)
  • 一、刘瑾擅权和王守仁升迁
  • 二、“安化之乱”和刘瑾的覆灭
  • 三、前往庐陵途中
  • 四、庐陵县令
  • 第十一章 北京风尘 (正德五年十月—正德八年九月)
  • 一、刘瑾覆灭与升迁京城
  • 二、吏部的公干
  • 三、圣道的探究
  • 四、京城时局与友朋聚散
  • 五、告别京师——故乡山水行
  • 第十二章 滁州和南京时期 (正德八年十月—正德十一年九月)
  • 一、烽烟遍地的正德王朝
  • 二、滁州六个月
  • 三、南京时期的生活与交游
  • 四、对儒学的探索
  • 五、佛道思想的清理
  • 附录 《书悟真篇答张太常二首》笺注
  • 第十三章 巡抚南赣(上) (正德十一年九月—正德十二年十一月)
  • 一、前往南赣
  • 二、出兵汀、漳,平定大帽山
  • 三、整顿和准备
  • 四、合剿左溪、横水,袭取桶冈大寨
  • 附录一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考
  • 附录二 大帽山考
  • 附录三 王守仁平詹师富(象湖山之战)考
  • 第十四章 巡抚南赣(下) (正德十二年十二月—正德十四年五月)
  • 一、剿灭三浰叛乱
  • 二、治理南赣
  • 三、赣州的生活和思想——刊布《传习录》
  • 第十五章 平定宸濠之乱(上) (正德十四年六月—正德十四年七月)
  • 一、宁王的野心
  • 二、矛盾的激化
  • 三、风云突变
  • 四、返回吉安
  • 第十六章 平定宸濠之乱(下) (正德十四年六月—正德十四年七月)
  • 一、起兵平叛
  • 二、直取南昌
  • 三、决战黄家渡
  • 四、擒获宸濠
  • 第十七章 献俘杭州 (正德十四年八月—正德十四年十二月)
  • 一、棘手的问题
  • 二、正德亲征的背后
  • 三、杭州献俘
  • 四、南京请教行藏计
  • 第十八章 风波江上行 (正德十四年十二月—正德十五年二月)
  • 一、漂泊的回程
  • 二、反复风波江上行
  • 第十九章 经营江西(上):从九江到赣州 (正德十五年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
  • 一、会见“北军”
  • 二、返回赣州
  • 三、经营江西
  • 四、“致知”说的提出
  • 五、放情山水间
  • 第二十章 经营江西(下):白鹿洞讲学前后 (正德十五年三月—正德十六年六月)
  • 一、正德之死与朝中波澜
  • 二、白鹿洞讲学:“致良知”说的展开
  • 三、遥望故乡的云天
  • 附录 杨廷和除去江彬考
  • 第二十一章 百战归来白发新:从江西到浙东 (正德十六年七月—嘉靖二年十月)
  • 一、“大礼”风波中的回程
  • 二、百战归来白发新
  • 三、冷对“大礼议”漩涡
  • 第二十二章 在大礼议风波中:“良知”说的成熟 (嘉靖二年十一月—嘉靖六年四月)
  • 一、左顺门事件前后
  • 二、新学的洗练——“良知”说的成熟
  • 三、碧霞池之宴:阐述“致良知”的真髓
  • 四、家乡的生活与交游
  • 附录 “大礼议”非朱子学与阳明学之争
  • 第二十三章 踏上最后的征程 (嘉靖六年五月—嘉靖六年十一月)
  • 一、“大礼议”的余波
  • 二、提督两广军政
  • 三、天泉桥答问:“良知”说的未解之谜
  • 四、前往两广途中
  • 附录一 关于“杨一清阻止王守仁入阁”说
  • 附录二 关于“四句教”的不同记载
  • 第二十四章 平定两广献躯南疆 (嘉靖六年十一月—嘉靖七年十一月)
  • 一、平定思、田之乱
  • 二、王守仁的治理方略
  • 三、生命最后的火花
  • 附录一 关于王守仁剿平断藤峡斩杀人数
  • 附录二 关于平“八寨”及追杀人数
  • 附录三 追杀民众数
  • 尾声——在历史的长河中 (嘉靖七年十一月以降)
  • 一、死后家中的变化
  • 二、治理社会的影响
  • 三、思想、学说的流布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其前身为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6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78年1月改名为上海古籍出版社。设有七个编辑室、编审室、美编室、出版科、校对科、发行一、二科、宣传信息科及办公室、人事科、行政科、储运部等部门。该社以出版古典文学、历史、哲学、语言、科学技术、医学、军事、工具书、画册、大专教材等古籍的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主,兼及普及传统文化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