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胡塞尔《第一哲学沉思》现象学哲学开端与基础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重要著作。按照胡塞尔自己的评论,这是他的现象学哲学的具有“第一哲学沉思”形式的哲学体系构想,由此为开端,将从根本上开启真正的哲学。胡塞尔在书中将他的超越论现象学的哲学称作“第一哲学”,强调它是一种由最终根源奠立的普遍科学的开端和基础,它研究的对象正是那些最初、自身包含着一切存在与真理之起源的东西。

目录

  • 版权信息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 编者导言
  • 第一哲学(1923/24)上卷 批判的理念史——〈第一篇 从柏拉图的哲学理念到它近代在笛卡儿那里的初步实现〉
  • 第一章 哲学理念及其历史起源
  • 第一讲:〈关于赋予现象学以第一哲学发展形态的历史任务。〉
  • 第二讲:〈柏拉图的辩证法和哲学的科学之理念。〉
  • 第二章 逻辑学的奠立和形式的——直谓的分析学之限度
  • 第三讲:〈作为推理逻辑或一致性逻辑的亚里士多德—斯多噶学派的传统逻辑。〉
  • 第四讲:〈补论:作为分析数学的有关一致性的普遍逻辑,形式存在论的相关探讨方法,以及有关真理逻辑的问题。〉
  • 第三章 由诡辩论的怀疑所引起的对于进行认识的主观性之最初思考
  • 第五讲:〈理念认识的发现以及诸哲学的科学、合理的科学之希腊起源。〉
  • 第六讲:〈在柏拉图的辩证法理念中所包含的对有关认识之理论的要求。〉
  • 第七讲:〈有关作为关于进行认识的和一般而言有所成就的主观性的科学的逻辑学——真理的逻辑学——的完整理念之系统构想。〉
  • 第四章 历史上有关主观性的科学的初步尝试
  • 第八讲:〈亚里士多德对心理学的创立以及一般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 第九讲:〈怀疑论——它在哲学史中“永存”的根本意义。笛卡儿的决定性步骤。〉
  • 第十讲:〈笛卡儿的沉思。〉
  • 第十一讲:〈对于超越论科学之第一次真正的展望。从笛卡儿的沉思过渡到洛克。〉
  • 第一哲学(1923/24)上卷——〈第二篇 洛克自我学尝试的基础和自我学的永久性难题〉
  • 第一章 洛克的视界之根本性限制及其原因
  • 第十二讲:〈客观主义的朴素的独断论。〉
  • 第十三讲:〈经验主义的先入之见——认识论中的心理学主义。〉
  • 第十四讲:〈近代自然科学的典范作用乃是阻碍形成真正直观主义意识科学的原因。〉
  • 第二章 批判地阐明洛克研究中隐藏的真正的和持久的疑难问题
  • 第十五讲:〈内在性问题和意识中的综合统一问题。〉
  • 第十六讲:〈意识综合在其自我—对象—两极化中内在内容的非实在性和关于共主观性问题。评贝克莱对于洛克的批评。〉
  • 第十七讲:〈关于“外在性”的构成问题:关于事物在知觉中自身给予性之笛卡儿式的自明性。〉
  • 第三章 经验主义有关抽象的理论,作为其未达到有关纯粹意识的本质科学之理念的标志
  • 第十八讲:〈对于普遍本质在直观上的自身给予性之错误认识。〉
  • 第十九讲:〈直观理念扩展的必然性。〉
  • 第一哲学(1923/24)上卷——〈第三篇 通过贝克莱和休谟以及独断论的合理主义,现象学之怀疑论的预备形式的形成〉
  • 第一章 从洛克到贝克莱的纯粹内在哲学之彻底结论
  • 第二十讲:〈洛克及其后继者所进行的对怀疑论的革新之积极的历史意义。〉
  • 第二十一讲:〈贝克莱对实在世界构成问题的发现及其自然主义的误解。〉
  • 第二十二讲:〈贝克莱单子论的萌芽;与莱布尼茨比较。向休谟过渡。〉
  • 第二章 休谟的实证主义——怀疑论的完成,同时又是迈向超越论的基础科学之决定性准备步骤
  • 第二十三讲:〈休谟以唯名论方式将一切观念还原为印象,以及这一原则中包含的荒谬之处。〉
  • 第二十四讲:〈意识科学之不可缺少的本质学以及在休谟那里的归纳的—经验的客观主义。〉
  • 第二十五讲:〈休谟的构成问题——及其以彻底的怀疑论告终。〉
  • 第三章 近代合理主义和形而上学
  • 第二十六讲:〈近代合理主义进行肯定建设的路线之基本特征及其独断论。〉
  • 第二十七讲:〈关于形而上学与认识论。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和康德的理性批判之意义。〉
  • 第一哲学(1923/24)上卷——增补——A. 文章
  • 哲学文化之理念——它最初在希腊哲学中的萌芽
  • 康德的哥白尼式反转以及这种哥白尼式转向的意义
  • 康德和超越论哲学的理念
  • 序言
  • 康德和超越论哲学的理念
  • 关于严格科学的理念之不是历史的生成,而是理想的生成的问题(1925)
  • 第一哲学(1923/24)上卷——B. 附录
  • 附录Ⅰ(附于第一讲至第二十五讲):由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编制的内容目录。
  • 附录Ⅱ(附于第一讲):关于哲学理念的设置。
  • 附录Ⅲ(附于第一讲):关于哲学的诸种定义。
  • 附录Ⅳ(附于第一讲):理论兴趣之普遍主义趋向和哲学的开端。
  • 附录Ⅴ(附于第二讲):对于从巴门尼德到柏拉图之发展的说明。
  • 附录Ⅵ(附于第二讲):由哲学在希腊时代的原初构想为哲学提出的诸问题。
  • 附录Ⅶ(附于第五讲):柏拉图和理念数学的奠立。
  • 附录Ⅷ(附于第八讲):有关柏罗丁学说的笔记。
  • 附录Ⅸ(附于第九讲):库萨论本质直观。
  • 附录Ⅹ(附于第九讲):笛卡儿与怀疑论。
  • 附录Ⅺ(附于第十讲):对笛卡儿的批判之难点。
  • 附录Ⅻ(附于第二和第三章):从笛卡儿到休谟的近代自我学之道路和歧途。
  • 附录ⅩⅢ(附于第二和第三章):论笛卡儿、洛克、莱布尼茨和布伦塔诺对现象学发展的意义。
  • 附录ⅩⅣ(附于第二十三讲):休谟的原理。
  • 附录ⅩⅤ(附于第二十五讲):〈休谟和康德。〉对康德的先验综合判断问题及其解决模式的反对意见。
  • 附录ⅩⅥ(附于第二十六讲,a):反对康德的人类学理论。
  • 附录ⅩⅦ(附于第二十六讲,a):康德的事实(真实事态)概念。
  • 附录ⅩⅧ(附于第二十六讲,b):对康德与莱布尼茨的批判。
  • 附录ⅩⅨ(附于第二十六讲,b):康德真的说中了认识批判的基本问题吗?
  • 附录ⅩⅩ(附于第二十七讲):我的超越论的现象学与康德的超越论哲学之争论。
  • 附录ⅩⅪ(附于第二十七讲):康德与德国唯心论哲学。
  • 附录ⅩⅫ(附于第二十七讲):有关康德以后的哲学的摘录和笔记。
  • 译名索引
  • 编者导言
  • 第一哲学(1923/24)下卷 现象学还原的理论——〈第一篇 对哲学确真的开端之预备性沉思〉
  • 第一章 导论:对在绝对状况中开始的哲学家之动机的说明
  • 第二十八讲:〈历史中的哲学之理念和对开始哲学探讨的主观之动机进行说明的状况。〉
  • 第二十九讲:〈正在生成的哲学家之习惯生活形式的建立。〉
  • 第三十讲:〈纯粹的一般文化信念,以及哲学彻底精神的最初形成。〉
  • 第二章 确真的自明性之理念和开端的难题
  • 第三十一讲:〈自然的自明性和超越论的自明性,确真的自明性和切合的自明性。〉
  • 第三十二讲:〈诸可能的出发点:“我在”——和“我作为开始的哲学家”;“我在”——“这个世界存在”。〉
  • 第一哲学(1923/24)下卷——〈第二篇 对世间经验的批判。——通向超越论还原的第一条道路〉
  • 第一章 对世界的知觉和对世界的相信
  • 第三十三讲:〈“世界存在”:这个命题之不可消除的偶然性。〉
  • 第三十四讲:〈超越论的假象和经验的假象。关于“反对疯癫”。〉
  • 第二章 关于“反对疯癫”的补充和澄清
  • 第三十五讲:〈关于“移情作用”的学说。〉
  • 第三十六讲:〈超越论的唯我论。对世间经验之批判的否定结果。〉
  • 第三章 开辟超越论的经验之领域。超越论的,现象学的和确真的还原
  • 第三十七讲:〈对世界可能非实存之确真的确信和对主观性之超越论的生活的揭示。〉
  • 第三十八讲:〈作为超越论批判之课题的超越论经验的领域。〉
  • 第一哲学(1923/24)下卷——〈第三篇 关于现象学还原的现象学。开辟通向超越论还原的第二条道路〉
  • 第一章 主观性的超越论生活流之超越论的时间形式
  • 第三十九讲:〈普遍的超越论的自身经验之全部内容:超越论的现在,过去和将来。〉
  • 第四十讲:〈作为自我分裂的反思以及自我在流动着的生动的现在中的同一性。〉
  • 第二章 关于现象学家的理论态度的理论:悬搁的意义与成就
  • 第四十一讲:〈反思与理论兴趣,采取态度行为的自我分裂。〉
  • 第四十二讲:〈兴趣,“态度”,“课题”这些最普遍的概念。〉
  • 第四十三讲:〈在现象学悬搁和反思中纯粹对主观存在感兴趣之可能性。〉
  • 第三章 自然的自我生活之意识的现实性以及向纯粹主观性的还原
  • 第四十四讲:〈断定的行为和准—断定的行为以及它们的还原:悬搁和准—悬搁。〉
  • 第四十五讲:〈作为行为主观的自我之自然的世界生活和现象学上纯粹的自身思考之非自然东西。关于思想进程。〉
  • 第四十六讲:〈对现象学方法的重新拟定和深入探讨:走向超越论还原的笛卡儿式的道路和心理学家的道路。〉
  • 第一哲学(1923/24)下卷——〈第四篇 现象学的心理学,超越论的现象学和现象学的哲学〉
  • 第一章 现象学—心理学的还原之成就和问题
  • 第四十七讲:〈意向的关联和意向的重迭。〉
  • 第四十八讲:〈关于从对当下行为实行心理学的还原向普遍的现象学的悬搁和还原过渡的问题。〉
  • 第二章 在第二条道路上开辟超越论经验的领域
  • 第四十九讲:〈生动地流动着的现在之地平线。〉
  • 第五十讲:〈生活之无限的时间流以及普遍的反思和悬搁之可能性。〉
  • 第五十一讲:〈向普遍的悬搁和普遍的还原过渡。纯粹普遍的生活及其体验世界。〉
  • 第三章 超越论的现象学的还原之哲学意义
  • 第五十二讲:〈哲学作为超越论的主观性根据超越论的自身经验以系统的超越论的自身理论研究之形式的系统的自身阐明。〉
  • 第五十三讲:〈共主观性的问题。〉
  • 第五十四讲:〈通向超越论唯心主义的现象学还原道路,以及作为超越论单子论的这种超越论唯心主义之现象学的意义。〉
  • 第一哲学(1923/24)下卷——增补——A. 文章
  • 关于处于绝对自身负责之中的个人的生活和共同体的生活之理念的沉思
  • 作为活动的沉思——关于对普遍科学之目的进行沉思的现象学
  • 〈Ⅰ〉
  • 〈Ⅱ〉
  • 完整的存在论之理念
  • 通过实证的存在论和实证的第一哲学进入作为绝对的和普遍的存在论的超越论现象学之道路[1]
  • 实证科学的不充分性和第一哲学[1]
  • 〈Ⅰ〉
  • 〈Ⅱ〉
  • 〈Ⅲ〉
  • 在走向有关超越论的主观性之科学的道路上划分阶段的尝试
  • 通过对实证科学的批判通向超越论现象学的道路,《理念》一书中笛卡儿式的道路和预先给予的生活世界的问题
  • 〈Ⅰ〉
  • 〈Ⅱ〉
  • 〈Ⅲ〉
  • 进入超越论现象学的两条道路:笛卡儿式的道路和普遍的现象学的心理学之道路[1]
  • 第一哲学(1923/24)下卷——B. 附录
  • 附录Ⅰ:(附于第二十八至第五十四讲):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编制的内容目录。[1]
  • 附录Ⅱ(附于第二十八至第五十四讲):胡塞尔对思想进程的批注(由本书编者编制)。[2]
  • 附录Ⅲ(附于第二十八讲):传统,与宣告一个“划时代”的开始。
  • 附录Ⅳ(附于第二十八讲):关于一切科学判断的充足理由原则。
  • 附录Ⅴ(附于第三十讲):普遍的认识这个目标不是根本无意义的吗?
  • 附录Ⅵ(附于第三十一讲):开始的诸问题。
  • 附录Ⅶ(附于第三十一讲):理则化和使人理解。
  • 附录Ⅷ(附于第三十一讲):作为一切认识追求之前提的确真的绝对的被给予之物。
  • 附录Ⅸ(附于第三十二讲):对于经验和经验科学之经验的批判和超越论的批判。
  • 附录Ⅹ(附于第三十三讲):世界的真实性之可能性问题。
  • 附录Ⅺ(附于第三十三讲):关于世界的非实存之可能性。
  • 附录Ⅻ(附于第三十四讲):客观的世界科学之问题和交往的共主观性之问题。
  • 附录ⅩⅢ(附于第三十六讲):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为有关存在者之认识提出确真性的要求
  • 附录ⅩⅣ(附于第三十七讲):自然和经验着自然的自我。
  • 附录ⅩⅤ(附于第三十八讲):一切存在都以主观性为前提。
  • 附录ⅩⅥ(附于第四十讲):自我之双重“隐匿”。
  • 附录ⅩⅦ(附于第四十讲):我不能消除的这个自我是一种什么样的自我?
  • 附录ⅩⅧ(附于第四十五讲):现象学还原的意义。
  • 附录ⅩⅨ(附于第四十六讲):现象学还原的第二种形态。
  • 附录ⅩⅩ(附于第四十六讲):对我于1907年和1910年在其中获得还原之理念的两个阶段的批判。
  • 附录ⅩⅪ(附于第四十七讲):关于对潜在东西之揭示的重复。
  • 附录ⅩⅫ(附于第四十八讲):在自然的(心理学的)态度之范围中向心理学的内在性还原。
  • 附录ⅩⅩⅢ(附于第四十八讲):批判1923/24年冬季讲课中关于心理学的还原与超越论的还原之区别的错误表述。
  • 附录ⅩⅩⅣ(附于第四十九讲):关于样式的自身给予。与期待相对的重新回忆——关于充实。
  • 附录ⅩⅩⅤ:现象学的心理学和超越论的现象学。
  • 附录ⅩⅩⅥ(附于第五十二讲):进入作为普遍的和绝对被证明为正当的科学的哲学之两条道路。
  • 附录ⅩⅩⅦ(附于第五十二讲):现象学还原和绝对的科学。
  • 附录ⅩⅩⅧ(附于第五十三讲,a):内在的切合性和确真性以及在流动着的—当前的我—在中构成的客观的主观性或该我—在本身的主观的(为这个生动的自我构成的)客观性之作为确真形式的内在时间。
  • 附录ⅩⅩⅨ(附于第五十三讲,a):在现象学还原的道路上最深刻地奠立作为普遍科学的哲学之诸种困难。
  • 附录ⅩⅩⅩ(附于第五十三讲,b):臆想的困难,即停留于悬搁之中的人“绝回不到世界之中”。
  • 附录ⅩⅩⅪ(附于第五十四讲):超越论唯心主义之奠立。彻底克服唯我论。
  • 附录ⅩⅩⅫ(附于第五十四讲):现象学的还原和绝对的正当性证明。
  • 在本书中提示参阅的胡塞尔的其他讲课和著作
  • 译名索引
  • 译后记
  • 一、普遍的科学哲学之理念,绝对正当性证明原则和确真自明性原则
  • 二、现象学还原的两条道路
  • 三、超越论的自我学和向共主观性还原
  • 四、现象学还原通向超越论的唯心主义
  • 五、超越论的现象学作为彻底的认识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