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工作创意,都可以应用的高维度思考训练指南,打破思维壁垒,让你的每一次努力更准确、更有效。

内容简介

《高维度思考法》:

一直在解决问题的人,永远不可能发现问题。理解“发现问题的思路”,意识到“无知、未知”,就能获得打破“常识之墙”的创意。现阶段,我们往往被“解决问题型”的价值观所支配,在已知的范围内努力解决已经存在的问题。然而,“靠知识量取胜”和“解决既有问题”已不再是我们该努力的课题,发现并定义存在于未知领域内的问题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书中以伊索寓言中的“蚂蚁和蝈蝈”来做比喻,分析“解决问题型”和“发现问题型”这两种思考方式的不同和特征。指出擅长解决既有问题的人并不擅长发现问题,反之亦然。但是这二者在企业中同时存在,掌握发现问题的思考方式,自觉认识到自己原本在哪些部分上占优势,思考如何活用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才是最关键的。

同时,为了更好地在未知领域中发现问题,书中还介绍了三种提升视角或思考“维度”的方法,让大家更好地发现问题,正确定义问题,从而做到真正的问题解决。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

为什么一直拼命努力却无法获得理想的业绩?为什么总有一些人能轻轻松松地实现目标?严格按照上司或客户的要求工作,就一定能让对方满意吗?如何才能读懂趋势,及时赶上下一个风口?

回答上面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从更高维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书通过大量职场问题的解决案例,详细解析了运用“元思维”实现高维度思考的两种方法:Why型思维和类推思维。Why型思维通过追问上层目的,帮助我们冲破思维定式和狭隘视野,洞察问题的本质;类推思维通过放眼大千世界,教我们如何从其他领域借鉴灵感,从而实现跳跃式创意。

如果你正被繁重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或者正因为创意陷入僵局而一筹莫展,那么不妨按着本书的提示,开启一段简单高效的职场问题解决训练吧。如果能像无人机一样,像谷歌地球一样,从杂务中抽离出来,拉长镜头看一看,你会发现崭新的世界、不同的视角,所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目录

  • 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
  • 版权信息
  • 前言
  • PART Ⅰ “知”与“无知、未知” 阐明其结构
  • 1.1 “未知的未知”这一死角
  • 你能列举出几个“便利店里不出售的东西”?
  • 拉姆斯菲尔德所说的“未知的未知”
  • “常识”是位于“已知的未知”外侧的墙
  • 1.2 “知”是“事实和解释的组合”
  • 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解释”
  • 事实是零维,解释是N维
  • 解释就是“分”和“连”
  • “画线”须明确“方向”和“长度”
  • 知识是“可重现”的快照
  • 想象和创造是指“知识的重构”
  • 1.3 “无知、未知”的思考框架
  • “无知、未知”和“三个领域”
  • 通过“维度”所见的三种无知
  • 关于无知的对立轴
  • 1.4 已知和未知的不可逆循环
  • “知”和“未知”扩张的边界
  • “无知、未知”和“知”的循环
  • “无知管理”的思维方式
  • 1.5 苏格拉底和德鲁克所提倡的“无知”的两种视角
  • “元认知”是基于“无知之知”的意识的原点
  • 用无知重置既有知识
  • 你能做到unlearning(舍却所学)吗?
  • 德鲁克所说的“无知”的活用法
  • PART Ⅱ “解决问题”的困境 能“解决问题”的人不能“发现问题”
  • 2.1 “知(识)的困境”
  • “问题”源自事实和解释的乖离
  • 创新者是指“重新画线”的人
  • 模式识别有助于理解,模式化导致死脑筋
  • “画线”导致“出乎预料”
  • 定义问题造成“封闭体系”
  • 2.2 “封闭体系”的困境
  • “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的循环
  • “公司”这一“封闭体系”也会成长、退化
  • 同样适用于人类的“封闭体系”的困境
  • 2.3 “解决问题”的困境
  • 从下游的解决问题到上游的发现问题
  • 上游和下游是不连续的
  • 社会、企业、学校被“下游”最优化的原因
  • PART Ⅲ “蚂蚁的思维”vs.“蝈蝈的思维” 从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
  • 3.1 “蚂蚁思维”与“蝈蝈思维”的差异
  • 蚂蚁与蝈蝈的思维的三个差异
  • 判断是蚂蚁还是蝈蝈的检查表
  • 3.2 从“存量”到“流量”
  • 当蚂蚁的美德瓦解时
  • “有产者”与“无产者”的区别
  • 从“未知”=“不知道的事”开始思考的蝈蝈
  • 积蓄“已知”=“知(识)”的蚂蚁
  • 3.3 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
  • “画线”的蚂蚁与“不画线”的蝈蝈
  • 重视“中心和序列”的“封闭体系”
  • “二选一”的蚂蚁与“二分法”的蝈蝈
  • “封闭体系”思路的优势和弱点
  • 3.4 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
  • 为了“升维”,要以“上位概念”思考
  • 是使固定变量达成最优化,还是创造新的变量
  • 各单位所体现的经营管理的维度的不同
  • 低维比高维容易理解
  • “固定的蚂蚁”与“可变的蝈蝈”的对立结构
  • 3.5 从“奇点”出发的问题发现法
  • “奇点”是如何产生、进化的
  • 蚂蚁和蝈蝈对待奇点的不同反应
  • 权力阶层vs.革新者
  • 画线?不画线?
  • 奇点进化例——智能手机时代的信息安全
  • 用来思考“奇点”的框架和练习题
  • 奇点发现法——着眼于“禁止”“其他”
  • 3.6 蚂蚁和蝈蝈能否共存共荣?
  • 各领域的蚂蚁和蝈蝈
  • 在“二维”中,蚂蚁常占据压倒性的优势
  • 蝈蝈在蚂蚁窝里跳不起来
  • 互相怎么看
  • 通过“元级”克服对立结构
  • 决定是蚂蚁还是蝈蝈的性格和环境
  • PART Ⅳ 发现问题所需的“元思考法” 升维发现问题
  • 4.1 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
  • 上位概念是指用以思考的解释层
  • 上位概念是指用“元”思考
  • 脱离“现在、这里、这个”
  • “无知之知”是“元认知”的产物
  • 4.2 通过“抽象化、类推”升维
  • “分类”是源自抽象化的上位概念
  • “关系与结构”的抽象化
  • 不用方程式难以教算术的理由
  • 抽象化没有“公民权”的理由
  • 作为抽象化应用的“类推”
  • 4.3 通过思考的“轴”升维
  • 思考的“轴”是指解释的方向性
  • 思考的“轴”的三个种类
  • “多样性”之所以重要的理由
  • 4.4 通过“Why(上位目的)”升维
  • 目的与手段、原因与结果是“一个道理”
  • “为什么?”是向上位概念回溯的唯一口令
  • “How型疑问词”的“维度”
  • 只有“为什么?”能“重复5遍”
  • 以上位目的思考的Why型思维
  • 通过Why型思维“改变赛台”
  • 4.5 为了活用“元思考法”
  • 与上游工作契合的元思考法
  • 上位概念的工作不可能“分担”
  • 后记
  • 高维度思考法.职场问题解决篇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1章 热身篇
  • 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吗
  • 寻找身边的“自相矛盾”
  • “元视点”的应用训练
  • 如何做到“自知无知”
  • 用元视点思考
  • 元思维的两个方法
  • 第2章 Why型思维训练
  • “为什么”的独到之处
  • 基础篇
  • 寻找“上层目的”
  • 思考上层目的的两个意义
  • 如何“改变战场”
  • Why从两个角度 “超越时间”
  • 只有Why可以表示“关系”
  • 只有Why可以反复使用
  • Why型思维与What型思维
  • 实践篇 照单全收之前先“推敲”
  • 别把方法当作目的
  • 练习“改变战场”
  • 真正的竞争对手在哪里
  • 第3章 类推思维训练
  • 什么是类推
  • 类推是“抽象化”+“具体化”
  • 类推的重要性
  • 类推的“缺点”
  • 类推思维需要“意译”
  • 类推和猜谜
  • 类推思维的两种模式
  • 根据“回转寿司”进行类推
  • 寻找“关系的类似”
  • 寻找“结构的类似”
  • 抽象化训练1
  • 抽象化训练2
  • 向“自助餐”借鉴
  • 进一步借鉴“自助餐”
  • 对折法则
  • 跟团旅行与自由行的差别
  • 向生物借鉴
  • 借鉴“顺序”或“流程”
  • “以人为镜”进行类推
  • “职业谜语”与类推思维
  • 第4章 工作中的类推思维
  • 报纸和百科全书的共同点是什么
  • 复印机和电梯的共同点是什么
  • 出租车和土特产商店的共同点是什么
  • 遥控器和数码相机的共同点是什么
  • “打破常识”的类推思维
  • 连接不同行业的类推思维
  • “按需匹配”之后
  • “个性化预约”之后
  • “细分化”之后
  • 根据“实时价格”进行类推
  • 根据“跳跃式发展”进行类推
  • 根据“实时运转率”进行类推
  • 根据“评分和推荐”进行类推
  • 如何培养元思维
  • 后记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