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读第一代配音艺术家回首译制片黄金时代,聆听我们追随至今的银幕好声音。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电影译制厂元老级配音艺术家、译制片导演苏秀唯一的回忆录,完整生动地回顾了她在配音界六十年的艺术工作和生活,同时回忆与邱岳峰、尚华、毕克等老一辈配音大师以及童自荣、李梓、曹雷等年轻一辈的交往和合作,更有经典译制片译配工作的宝贵经验和心得,以及电影艺术的相关札记。

苏秀作为时代亲历者,其笔下展开的世界,远远超出了一己的经历,保存了有关配音事业的大量第一手材料,读者可从中了解译制配音工作的台前幕后故事,老一辈译制片艺术家的鲜活身影和动人事迹,更可一窥上世纪50-80年代复杂多变的文艺风向及历史洪流中真实的艺术家命运。

同时收录作者的生活、工作的珍贵留影,真实记录记忆中那些“好声音”诞生的当下,为读者展现译制片黄金岁月里,艺术与人生的打磨历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增订版序 有你们的存在,才有这一切
  • 初版序 你们的喜爱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 1 往事趣谈
  • 第一次领奖
  • 为‘四人帮’唱堂会
  • 内参片正式开工
  • 气死‘日活’
  • 别开生面的‘政治学习’
  • 演员组的体育比赛
  • 录音棚中的‘鬼打墙’
  • 恍恍惚惚的一群人
  • 第二次领奖
  • 电视译制片专业座谈会
  • 上视译制部创业伊始
  • 《血的锁链》与‘黄埔一期’
  • 2 我的前辈,我的伙伴
  • 陈叙一
  • 我的考官卫禹平
  • 故事片的前辈们
  • 邱岳峰
  • 姚念贻与张同凝
  • 毕克
  • 胡庆汉、杨文元和我
  • ‘知识分子’富润生
  • 戏说于鼎
  • 李梓
  • 尚华
  • 赵慎之
  • 传奇人物潘我源
  • 刘广宁
  • 六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
  • 配音王子童自荣
  • 我的忘年交施融
  • 曹雷
  • 七八十年代进厂的一班人
  • 注重学习的孙渝烽
  • 沈晓谦
  • 大器晚成的林栋甫和少年成名的金琳
  • 翻译和录音师,我的合作伙伴
  • 狄菲菲
  • 3 我的每一次“人生”
  • 塑造角色最多的演员
  • 我的每一次‘人生’
  • 我为褒曼配音
  • 从艾司黛拉到哈维夏姆小姐
  • 叛逆玛季德
  • 野心家高须相子
  • 约安娜,灵与肉的冲突
  • 苏联的新浪潮影片
  • 白云、苍狗,倏忽万变
  • 非同一般的人物关系
  • 《红莓》为囚犯立传
  • 台词,有千变万化的读法
  • 4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
  • 我的每一片新天地
  • 我对译制片的几点看法
  • 译制工作为什么那样使人着迷
  • 细节的真实
  • 话筒前的心理学
  • 酷暑、桃子、十七号片
  • 关于《雾之旗》的回忆
  • 李梓配男孩的风波
  • 为《少林寺》和《少林小子》配音
  • 两只可爱的小松鼠
  • 轰动一时的《姿三四郎》
  • 该怎样看待《砂器》的男主人公
  •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以及《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幕后戏
  • 全新样式的反法西斯影片
  • 看了译制片才全懂了
  • 人的高贵与尊严
  • 震撼心灵的《苦海余生》
  • ‘远山’在呼唤什么
  • 一个婴儿的独白
  • 令我倾心的《沙鸥》
  • 作家电影《广岛之恋》
  • 精致的《格洛丽亚》
  • 5 余音袅袅
  • 我们厂,我们的大学
  • 闲话台词
  • 译制片研讨会
  • 我的仲夏夜之梦
  • 重回话筒前
  • 刘广宁‘省亲’
  • 老尚,你安心地走吧
  • 邱岳峰落葬
  • 那些故事片演员
  • 孤雁失群
  • 洛阳城东桃李花
  • 她们都出身名门
  • 明朗的天
  • 命运掌握在谁手中
  • 我家的‘一片红’
  • 七十五岁学电脑
  • 馒头夹白糖
  • 在陌生人之间
  • 我奉献给你们的礼物
  • 总会遇到‘同志’
  • 烛光晚餐
  • 6 附录
  • 你好!苏秀老师
  • 初版后记
  • 苏秀作品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