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50千字
字数
2015-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葛剑雄跨越三十余思想随笔精粹,纵论历史,激评现实,“我们还没有值得陶醉的胜利,毫无盲目乐观的理由,只有深刻反思的责任!”
内容简介
《我们应有的反思》为著名学者葛剑雄先生迄今最为精彩的思想随笔集。作者年近七十,直面问题,以省思和追问警醒国人;全书以编年的形式,精选三十余年间的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或学术前沿,或畅谈文化,或分析历史迷局,或探讨社会热点,无论何种文字,都带着强烈的思辨精神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从酣畅犀利中显出精神风范和学者情怀。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七十而思
-
1978
-
我的1978年
-
1979—1980
-
清朝全国地图的测绘
-
1981
-
西汉人口考
-
1982
-
略论我国封建社会各阶级 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
-
1983
-
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 ——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
-
1984
-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
-
1985
-
我国部分省界形成的历史 ——政治因素举例
-
1986
-
最忆康桥风雪时
-
1987
-
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 ——读谭其骧《长水集》
-
1988
-
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
-
1989
-
论新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政治机制
-
“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 中国人民的同义词
-
1990
-
《中国移民史》发凡
-
1991
-
《中国人口发展史》余论
-
1992
-
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
1993
-
宋代人口新证
-
1994
-
中国人口:21世纪的忧思和希望
-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
-
1995
-
我们应有的反思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
-
1996
-
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 社会公正的基础
-
开放的观念与世界新文明 ——在华中理工大学的讲演
-
1997
-
永恒的追求:真实的历史 ——我的史学观
-
1998
-
邂逅霍金
-
寻访李约瑟
-
1999
-
在历史和社会中认识家谱
-
2000
-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
2001
-
我到过的南极
-
2002
-
天可汗的心病 ——玄武门之变真相
-
2003
-
有财未必富,开源胜节流
-
为什么“太空能见到长城”的谬说会长期重复
-
2004
-
人与自然:不仅是敬畏
-
从历史地理看西北城市化之路
-
2005
-
河流孕育了人类文明, 人类应该延续河流的生命
-
得天下与治天下
-
2006
-
中国历史地图:从传统到数字化
-
唯有人文足千秋
-
2007
-
利用、改造、普及代替不了保护
-
从历史地理看长时段环境变迁
-
2008
-
中国古代为什么有重视历史的传统
-
建议以5月19日为全国哀悼日
-
2009
-
改革开放与中国人观念的现代化
-
礼失求诸野 ——为什么说韩国对保存中国传统文化有贡献
-
2010
-
移民与都市文化
-
文明从厕所开始
-
2011
-
从中国历史地理认识郑和航海的意义
-
还是应该理性评价三峡工程
-
2012
-
地图上的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 ——读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和 《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域》
-
方言的“传”和“承”
-
2013
-
中国传统智慧与生态观
-
马孟龙《西汉侯国地理》序
-
2014
-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
怀念侯仁之先生
展开全部
一直清醒,着实不易
书摘:先生说:一个清醒地认识了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清醒地展望未来;一个民族,只有清醒地认识了自己,才能清醒地面向世界。可现实生活中,有几人可曾一直清醒,有几人可真正清醒?还是多走出去看看,与别人的差距到底还有多大;多沉下去看看,与老百姓的要求到底还有多远;唯有如此,才能看清过去,看清现在,看清未来……
个人小史
本书是葛剑雄老师(45 年生人)10 年前退休时(高校实职任职最高到 70 岁),以编年史记述自己从 1978 年重新回归学校到 2014 年个人的学术大事记和发表的一些文集。36 年个人史也是国家发展史,他因为年纪大虽然外语还不错,也错过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只能公派短期交流),可那时的忍耐反而成就了现在的地位,反之我的一位亲戚同届北大本科社科院公派哈佛交换生,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滞留北美,现在的境遇当然是天壤之别,因此平台,生活所在的大环境才是最重要的。36 年来北上广深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更不要说和作者同届国政系的王同学了。中国从秦汉到大清,无论在技术还是管理水平和组织形式上,都把在农业社会的顶峰,从人口规模和生产力水平中华帝国在农业社会都绝对领先。1799 年的乾隆离世,也标志世界进入工业帝国统领时代,幸运的是经过 200 年,世界从本世纪开启信息时代,工业化时的汽车,铁路和任何机械设备,通迅设备,从机械式模拟完全要用数字化重塑,就是生物领域和文史哲的信息处理,都将因 AI 的助力,整体重塑,葛剑雄老师当年皓首穷经的苦读和研究,都将因 AI 提高效率和改变模式,中国的 40-50-60 后,幸运的是亲身体验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可注定是被淘汰和过渡之人,比如作者主要研究的《中国人口发展史》如同大英帝国的马尔萨斯,对人口问题有错误的认识,当年 “砖家” 都是极力为马寅初翻案,视人口众多为灾难的。不可否认作者毕生对历史资料的考究还是有高水平,有关中国古代人口对很好的梳理,但如何解读就看立场了。35 年前很多知识精英还认为美国是灯塔,作者还为获得菲律宾学术界的认可为荣,1978 年到复旦大学时,操场上还种着庄稼,最近看网文《大国重器》一直不能入坑,因为如果穿越回 上世纪 80 年代,要说服当时的人最难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世界观。
葛剑雄收徒的故事
偶然的机会,翻起了书架上还未拆封的《我们应有的反思:葛剑雄编年自选集》。读过几篇之后,本想以 “为时代发声” 为题,谈谈葛教授。但其中文章多为学术性论文,特别是面对历史地理这一宏大的命题,谈起来总觉得是班门弄斧、贻笑大方。正当一筹莫展之际,看到了张宏杰写的《葛剑雄老师的为人与做事》。2009—2012 年,张宏杰跟着葛剑雄读了三年博士。师承葛剑雄一事,在前些年我读张宏杰作品时,是全然不知的。在这篇文章中,张宏杰讲了葛老师的三个突出特点,超乎常人的精力充沛和勤奋、“好说话”、“心直口快”,细数了在他身上发生的一些小事。最后讲到这样一件事:一个师兄,由于严重偏科,只上了一个普通的地方大学。但是对历史地理一直很感兴趣,想考葛老师的博士。葛老师在面试中和他短暂交谈了几分钟,断定他是一个史学人才。但是因为外语太差,他第一年没有被录取。这位师兄回去后,给葛老师写了封长信,述说自己的苦闷和窘迫,原是要发泄自己的心情,压根儿就没想到会怎么着。不久,葛老师回信了,说你到上海来,我出钱给你租房子,给你出生活费,你安心复习,明年再考,怎么样?后来他在葛老师的资助下复习了一年,葛老师又动用 “自主招生权”,终于让他如愿。入学之后,这位师兄特别努力,成绩很突出,博士论文在业内获得很高评价。张宏杰说的这个师兄叫马孟龙,1981 年生人,年龄不大,早他一年入学而已,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这位历史地理学界的后起之秀,将其博士论文以专著《西汉侯国地理》出版。葛剑雄作序,收录在《我们应有的反思:葛剑雄编年自选集》中。就收徒一事,且看葛老师怎么说:2007 年孟龙报考我的博士研究生,口试时我对他的印象很好,认定是可造之才。可是他笔试成绩很差,英语更差,离录取线甚远。找他了解得知,他虽然硕士阶段报的是历史地理专业,但入学后因没有找到合适的导师,改学其他专业,实际根本没有学过历史地理。深入交谈后,我觉得这样的人才放弃了实在可惜。正好我承担的《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有工作要做,就邀他来上海边作些辅助工作,边备考。但我知道,即便他能尽力学习,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常规录取的标准。在校研究生院的支持下,我为他单独命题,特招录取,在次年春季入学。孟龙此后的进步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料,特别是在博士生期间就能写出好几篇高质量的论文,能在权威刊物发表,又完成了《西汉侯国地理》这部专著,其水平远在一般博士论文之上。这部专著立论严谨、内容全面、新见迭出。季龙先师(谭其骧)一直激励我们:“在历史地理研究中,我应该超越钱大昕、王国维,你们应该超过我。” 孟龙的新著必能告慰于先师。《西汉侯国地理》得益于前贤的成果和新出土发现的史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却绝不是终结,因而迟早要被超越。如果是被孟龙自己,并且是在不久的将来,岂不更好! 收徒这件事,还得看当事人马孟龙怎么说。在《西汉侯国地理》后记中,他记述了和葛剑雄老师的交往过程。我在本科阶段意外邂逅《中国历史地图集》,了解了历史地理学。抱着求知的冲动,选择到有名、离家近的南开大学读硕深造。可现实残酷,学制缩短,学校没有专门从事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老师,面临知之甚少、基础不牢的窘境。原本想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想法,可心有不甘,给葛剑雄先生发邮件,表达报考历史地理学博士的意愿。第二天便收到回复,葛先生热情鼓励,并推荐了一些专业书籍。2007 年 4 月,复旦大学博士面试,如愿一睹葛先生的尊容。几周后,并不意外的落考。然而几天后的晚上,却意外发现一封葛先生的来信。在邮件中,葛先生肯定我具有学术研究的潜质,希望我不要放弃。最后他竟提出,如果我愿意,欢迎我去上海,他可以为我提供生活费和住处,我可以一边帮助他做项目,一边准备来年的入学考试。直到今天,当我写下这段文字,内心仍然不能平复,仿佛又回到了 6 年前的那个夜晚。当我看到这封邮件时,简直不敢相信是真的。我把邮件反反复复地读了十几遍。我立刻接受葛先生的邀请。不过我的基础实在太差,葛先生知道我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博士生入学考核标准,最后他与学校协商,以破格特招的形式让我成为一名博士研究生。其后,葛剑雄老师耐心引导,平复我急躁的心情,鼓励做好基础工作,悉心帮助,得以按期完成博士论文答辩。面对只有一篇发表的论文,求职无门,学术研究可能中断的困境时,又是葛先生出手相助。得知复旦历史系有出资培养年轻学者作为师资贮备的计划,他把我推荐给历史系。这才有了我以历史系师资贮备人才的身份在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3 年 4 月,经过历史系全系教授投票决议,我得以留系任教,能够继续在探索学术的道路上前行。我的博士论文是我在复旦求学的收获,也是我在学术道路上成长的见证,将博士论文出版是我这个复旦学子向母校和葛先生致敬的一种方式。一个故事三个人讲。张宏杰评价葛老师,以实际行动传承着中国学术界的优良传统。葛老师不拘一格选材,在后辈稍有成就时,勉励更上一层楼。马孟龙求学路上多波折,好师傅领路,潜心修行,终于可以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我们应有的反思:葛剑雄编年自选集》第一篇文章为《我的 1978 年》,葛剑雄详细介绍了自己报考复旦大学研究生的经历。其中导师面试环节,因谭其骧教授住院接受治疗,是在病房进行的。10 月底入学时,第一堂课就是在医院的大厅中讲的。1980 年底,葛剑雄开始担任谭先生的助手,平时除了做研究以外,在谭先生外出时陪同,兼照顾生活。1982 年春,谭先生招收首届博士生,葛剑雄(另一人为同门周振鹤)被录取。1983 年 8 月,经教育部特批提前毕业,通过论文答辩。9 月,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为全国文科首批。时隔多年,葛剑雄撰文称,仍然时常怀念老师予我之恩情,这师恩不只是生活中、情感上的付出,更有着思想上、学识上的影响。每每回想起老师,我总是满怀激动与深情,他的学识、才华和人品,他给予我的指导和关心,这些重叠成师恩的具象,我感恩老师,也会把老师的学术风格与思想传承下去。葛剑雄曾为恩师亲情作传,详解其一生,取名《悠悠长水》。回忆描摹恩师的点点滴滴,其中思念、酸楚、隐隐的痛,也有葛剑雄对人生、对学术、对历史的思索。 复旦大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一本《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其中一篇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记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老师》。读书、行路一直是葛剑雄所推崇的,他确实也在实践着这句话,不仅阅读颇丰,而且游历广泛。在 “读书行路” 之际,内心一直有着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终极关怀。学生们这样评价他:著作等身,堪称史地巨擘;治学严谨,为学术道德的楷模;指导有方,是学生的慈父严师;兼济天下,是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葛老师作为一位富有人文情怀与人格魅力的导师,给每一位听过他讲座的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平实、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诠释历史地理学,使每位聆听他课程的学生都徜徉在求索时空的乐趣中,流连忘返。倡导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蔡元培曾坚信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他曾这样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葛剑雄正是这样做的,治学、教书、育人概是如此。他带的学生,都在老老实实做学问、做业务。九泉下的谭其骧教授应该可以欣慰,因为他的学生葛剑雄,因为其后那些在学术道路上孜孜追求的人们。后记:上学期间,导师曾有意让我徜徉于中西文化文字比较的世界,追随师兄的脚步,成一家之言。有过打算,终没坚持住,有负厚望。喜的是师弟一心向学,与师兄一道,均顺利取得博士学位,任教高校,继续研究。工作恰似读博,导师言传身教的,治学、做人,敬业精神、严谨态度、谦逊品格,一直都在鞭策我、影响我。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