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作品,回归质朴,重新思考人与建筑的未来。

内容简介

· 日本建筑大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伊东丰雄作品
一次摇撼日本东部的大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令伊东丰雄四十余年的建筑师生涯迎来了某种“轮回”。在各个巨型都市中,建筑已然沦为巨大资本流动的可视化装置,与人脱离,不过是无形资本的具象体现。而相比之下,地方建筑项目的落实,却令人感到建筑与人之间依存关系的重生。让自己“艺术性”的建筑就此完结,以地方为立足点找寻建筑的意义,拓展未来的可能性,成为伊东丰雄今后的建筑转向。

· 反思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过,用微小的建筑活动,重归人与建筑、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不远的将来,东京会是什么样的面貌?伊东丰雄对此描述:“城市是被无休止重复着的均质格子所吞没的网格世界。身处无限均质的世界之中,无论选择在哪里工作,决定居住在某栋建筑的北侧还是南侧,或是弄清到了二层还是五十层,都改变不了同一的人工环境这一事实。”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放任均质化的推进,世界将陷入一片死寂,人们在平静、安全、无欲、无求的苟活中走完一生。作者有感于此,在“歧阜媒体中心”、“信每新松本总部”等最新地方项目中,寻求自然与建筑在当下的协调,具体到一座图书馆的光线分区,一间办公室对季节温度的顺应,于实实在在的建筑活动中,重系人与自然的温暖纽带。

现代主义的全速推进,令日本都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玻璃覆盖下的高楼大厦,看似透明而轻盈,于其中生活的人们,却在这同质化的建筑风貌下,感受着日渐厚重的区隔,仿佛无生气的中性存在。这样的浪潮亦为建筑师们提供了展现个性的舞台,一件件“艺术品”造型精致,不断走向形式与技术的极限,却远离了体恤人情的本质。

人们对建筑彼岸幸福生活的寄盼,不断催发着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反思。一间图书馆如何关顾人对光线的不同需求?一栋新的办公楼如何尊重人对季节温度的感受?一座岛屿如何重新焕发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光辉?

作者有感于自己近十年来的思想变化,通过对“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爱媛县“大三岛计划”等最新建筑项目的梳理与沉思,指出现代主义建筑的极限,并展现出在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建筑可能性。

人们塑造建筑,建筑亦塑造人们的生活。回归质朴,重新思考人与建筑的未来。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都市型建筑时代的终结
  • 对都市东京的思考
  • 与自然相协调的庭园都市江户
  • 从奥运会到泡沫经济时期的东京
  • 都市游牧民的居所
  • 当时的思考
  • 世界上最为安全、安心的都市
  • 均质的网格世界
  • 可延续的都市,可存活的建筑
  • 第二章 超越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可能
  • 现代主义创造的现代都市
  • 如工业制品般被制造的都市
  • 都市持续繁荣的可能
  • 资本主义的本质
  • 都市型建筑的极限
  • 从增长的束缚中解放
  • 第三章 由地方发祥的去现代建筑——岐阜“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
  • 从仙台媒体中心到岐阜媒体中心
  • 从空间的流动性到空气的流动性
  • 去空间至上主义的建筑
  • 街区般的建筑
  • 大宅与小屋
  • 象征小屋的灯罩
  • 能源消耗减半的挑战
  • 用当地材料建造木质屋顶
  • 协作中诞生的建筑
  • 市民参与的项目
  • 为建筑注入生命的运营体制
  • 第四章 回归本源的建筑——爱媛“将大三岛打造为日本第一宜居岛屿”计划
  • 与小岛的相逢
  • 回归建筑的本源
  • 关注地方的潜在能力
  • 大三岛的魅力
  • 成为日本首选宜居岛屿
  • 作为活动据点的伊东美术馆
  • 大三岛版“大家的家”
  • 保存大三岛的建筑与风景
  • 濑户内首家“大家的酿酒厂”
  • 岛民开创的饮食文化
  • 向自然敞开的居住样板
  • 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项目
  • 思考岛内的交通方式
  • 两地居住的生活方式
  • 从“都市或地方”到“都市和地方”
  • 第五章 由市民决策的市民建筑——长野“信浓每日新闻松本总部”
  • 令地域再生的新总部大楼
  • 市民参与的建筑方案
  • 信每新松本总部街头计划
  • “非公共的公共”的可能性
  • 媒体·庭园
  • 建筑师的赠礼
  • 可感受风与光的空间
  • 活用自然能源
  • 市民建造的市民住所
  • 第六章 根植于历史文化的建筑——茨城“水户市新市民会馆(暂定名)”设计竞赛
  • 与水户艺术馆相望
  • 水户的骄傲:拥有“橹广场”的建筑
  • 巨柱构成的仪式空间
  • 第七章 大家的建筑
  • 现代主义建筑的前行方向
  • 构筑全新的建筑语言
  • 建筑师的作用
  • 将目光投向地方
  • 建筑赋予共同体具体形态
  • 从“大家的家”到“大家的建筑”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建筑的反思和创新

    作者反思 “到处是同样的建筑,到处是与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毫无关联的店面。人们只是在重复着用金钱购买商品与娱乐的行为。在这里人们无法产生相互的联系,不过是被动地卷入到消费的循环中。” 也许人们创造了环境,却又被人工环境所囚禁。作者关于构建共同体的理念 —— 大家的家。尤其是第四章 “回归本源的建筑”—— 爱媛 “将大三岛打造为日本第一宜居岛屿” 计划,对当下全国农家乐的建设很有借鉴意义。为了安全,为了统一整齐的外观,必然丧失了独特性。世界因变化万千,因为差异性的不同而存在,因为每一个体的独自存在而美,长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曾获得建筑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2013 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亲近自然” 是其建筑理念不变的内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建筑改变社会

        伊东丰雄认为城市建设早已高度过度同质化,但是争相表现自我个性的都市型建筑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他不赞成盖里和扎哈等人的” 表皮主义”,强调建筑应恢复与自然的关系,注重本土性,当地历史与文化,还有最重要的,人与人的联结。日本都市中的经济至上的社会体制,和管理至上的生活环境,使得大都市的吸引力减低,在地方上会有机会探索更丰富的建筑语言。核心就是思考如何通过建筑设计解决社会矛盾,用建筑改变社会。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理想国

        “理想国”一直致力于人文、思想、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并从事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以及文创产品的开发,是活跃而富影响力的文化机构。 “理想国”每年出品图书超过一百种。代表作品包括:陈丹青《退步集》、梁文道《常识》、柴静《看见》、龙应台《目送》、木心《文学回忆录》,温故系列,电影馆系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理想国译丛,以及白先勇、许倬云、林青霞、杨奎松、张大春、唐诺、蒋方舟等逾百位作者的作品。 “理想国”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百余场,两届“理想国年度文化沙龙”,结合展览、演出等形式,面向青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