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0千字
字数
2020-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有关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研究的论文集。
内容简介
颐和园前身乃始建于1750年的清漪园,它背倚峰峦叠嶂的西山山脉,面向平坦广阔的京西平原,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北京西北郊美丽的自然风光中。在颐和园建园270周年之际,为广大园林艺术研究者、工作者及爱好者献上这本多方面交流探讨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论文集,供广大园林艺术研究者、工作者及爱好者学习、交流、借鉴。
本书经过精心筛选,收录了37篇论文。论文的研究对象多以北京颐和园为主,苏州园林等其他地方的中国古典园林为辅。本书内容包括了园林历史、造园艺术、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园林文化五部分,是这些领域近年来研究成果的汇集,希望有助于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提要
-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研究 纪念颐和园建园270周年学术论文集》 编委会
- 前言
- 一、 园林历史
- 北京城市历史变迁与生态文化
- 一、北京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成就了其近千年的都城历史
- 二、持续营建的北京水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生态源泉
- 三、北京城市规划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 清漪园望蟾阁的兴衰变迁
- 一、补景之作 湖山核心
- 二、望蟾阁的形制
- 三、朝鲜使臣的记述与观感
- 四、祝寿献木阿里衮
- 五、望蟾阁遗址涵虚堂
- 六 结语
- 参考文献
- 画中游建筑群的营建研究
- 一、画中游组群概况
- 二、画中游组群营建过程
- 三、组群及单体复原研究
- 参考文献
- 措意精巧,妍美俊健:北朝皇家建筑、园林艺术的发展与品评的特点
- 一、措意精巧:晋唐正史“艺术传”中有关北朝皇家建筑、园林艺术的记载之考辨与分析
- 二、妍美俊健:晋唐正史“艺术传”中北朝建筑、园林艺术之品评的美学特点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颐和园西宫门历史格局初探
- 一、兴建年代
- 二、设计过程
- 三、建筑述略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抗战胜利后至新中国成立前颐和园园艺景观变迁
- 新形势下的园林保护新思考
- 二、 造园艺术
-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
- 绪言
- 一、形势说概论
- 二、颐和园与三山五园山水形势概览
- 三、“点、线、面”三个层级下的颐和园与三山五园造景关照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风月清华赢四季
- 一、历史时间轴——从清漪园到颐和园的历史变迁
- 二、现代时间轴——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
- 三、结语
- 颐和园山水造园艺术与植物造景浅析
- 一、建园背景
- 二、颐和园山水格局的变迁
- 三、颐和园植物种植考
- 四、颐和园植物造景设计创作意境考
- 五、颐和园植物景观特征
- 六、颐和园植物景观的保护和建议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颐和园古典园林景观的视觉尺度浅析
- 一、人的视觉机能
- 二、清代皇家园林总体视觉尺度特点
- 三、颐和园布局的视觉规划技巧
- 四、颐和园空间布局中的视角设计
- 五、颐和园设计运用的透视手法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清漪园界湖桥“桥景”分析
- 一、引言
- 二、界湖桥概况
- 三、观桥成景
- 四、立桥观景
- 五、过桥换景
- 六、因桥生境
- 七、结语
- 参考文献
- 上海五大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时代延续
- 一、引言
- 二、空间改建带来的造园艺术改变
- 三、空间扩建带来的造园艺术延续
- 四、空间再造带来的造园艺术再现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大观园水系溯源
- 一、对大观园水系质疑缘起
- 二、以水为主产生的分歧
- 三、各图纸的绘制过程和实体建筑的建造过程
- 四、结语
- 参考文献
- 古猗园理水浅析
- 一、古猗园理水脉络梳理
- 二、古猗园理水特点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的价值和对乾隆《宁寿宫铭》的深度理解
- 一、宁寿宫花园的价值
- 二、乾隆《宁寿宫铭》
- 三、“宁咸万国,寿先五福”——“宁”“寿”之深解
- 颐和园造园艺术浅析
- 一、颐和园的总体布局
- 二、颐和园的园林要素
- 三、颐和园的设计手法
- 四、颐和园的造园思想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基于构成性特征的明清什刹海历史公共园林景观动态解析
- 一、明清什刹海的典型性意义分析
- 二、构成性视角解析
- 三、“一湖借四山”山水空间借景结构的确立
- 四、“田园”与“园林”主导下的公共游览区生成
- 五、“城中第一佳山水”与“西涯八景”的成熟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清西陵行宫格局浅析
- 一、营建背景
- 二、行宫建筑布局与“院中院”格局
- 三、建筑形制
- 四、部分建筑曾做的改建、添建
- 五、敞厅的加强基础做法
- 六、建筑功能从多性质使用转向以“保护”为主
- 徽州传统聚落景观艺术研究
- 一、研究背景
- 二、聚落规划研究
- 三、宏村街道景观研究
- 四、宏村园林景观研究
- 五、总结
- 参考文献
- 清代皇家园林营造艺术初探
- 一、历史背景
- 二、现状分析
- 三、营造特点
- 四、造园手法分析
- 五、造园艺术的研究意义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乾隆建造清漪园政治理念初探
- 一、孝道治天下的政治理念
- 二、勤政爱民的理念
-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融合的政治理念
- 四、结语
- 颐和园三孔天桥研究
- 一、绪论
- 二、概述
- 三、历史沿革
- 四、因地制宜,融入系统造园之中
- 五、结语
- 参考文献
- 三、 园林建筑
- 佛国宇宙、“世界”缩影及曼荼罗式宗教建筑布局
- 一、佛教宇宙模式
- 二、佛国宇宙一“世界”的图式化和模型化表现——曼荼罗
- 三、藏地第一个曼荼罗式佛寺——西藏扎囊的桑耶寺
- 四、承德普宁寺和北京清漪园须弥灵境
- 参考文献
- 匠心再复
- 一、修缮保护的背景
- 二、明瓦的原材料考证
- 三、思考
- 参考文献
- 颐和园贴落修复的方法及实践
- 一、准备工作
- 二、揭裱修补
- 三、修饰加固
- 四、建档保存
- 五、结语
- 浅论皇家园林中藏传佛教建筑的修复与保护
- 一、绪论
- 二、颐和园四大部洲历史沿革
- 三、对颐和园四大部洲建筑病害性进行彻底勘察
- 四、勘察中重点部位发现的疑难问题
- 五、运用传统材料及工艺做法制订保护修缮设计方案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四、 园林植物
- 清西陵古松的管理与保护
- 一、清西陵古松现状
- 二、清朝时期古松栽植与管理
- 三、古松现状保护
- 四、古松衰弱及死亡原因
- 五、采取保护措施
- 参考文献
- 颐和园绮望轩遗址植物景观分析与修复初步研究
- 一、研究背景与价值
- 二、乾隆时期绮望轩的植物景观
- 三、绮望轩遗址现状植物
- 四、绮望轩遗址景观修复与展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名园嘉木,宜水宜山
- 一、惠山寻诗,惊艳时光
- 二、谐趣园大果榆景观评价
- 三、颐和园大果榆的历史渊源和养护管理
- 四、大果榆野外生境调研
- 五、大果榆适应性和应用价值分析
- 六、大果榆繁殖和整形技术实验
- 七、结语和展望:名园嘉木,宜水宜山
- 参考文献
- 颐和园立体花坛造景施工及养护
- 一、立体花坛的定义
- 二、立体花坛国内外现状
- 三、颐和园花坛历史沿革
- 四、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立体花坛项目背景
- 五、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立体花坛施工及养护
- 六、取得的经验与今后应用思考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五、 园林文化
- 北海石文化
- 一、北海叠石是中国叠石高峰的集汇之处
- 二、北海叠石具有传承及延续性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总把江山入画图
- 一、建立一个概念:颐和园的拍摄概念
- 二、完成一个体系:颐和园的拍摄体系
- 三、寻找一种方法:颐和园的影像表达
- 四、总结
- 参考文献
- 传统园林中太湖石的人文精神解构
- 一、太湖石与传统文人精神的渊源
- 二、太湖石的人文精神解构
- 三、结论
- 参考文献
- 香山碧云寺园林文化价值的研究
- 一、概述
- 二、碧云寺园林文化价值
- 三、结语
- 参考文献
- 古典园林鱼文化的历史变迁
- 一、鱼文化的功能性承袭
- 二、仕人的审美塑造与园林变迁
- 三、总结
- 参考文献
- 颐和园造园艺术中藏玉特色初探
- 一、种类丰富且以清代玉器为主
- 二、显现传承有序的清宫收藏脉络
- 三、内附治世皇权象征意义
- 四、反映帝王散志澄怀的兴味雅趣
- 五、多为大型成套的庆寿玉器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