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使王琦瑶命丧黄泉。本书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第一部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二部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 第三部
  • 第一章
  • 第二章
  • 第三章
  • 第四章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上海的小资

    1981 年茅盾拿出 25 万人民币的稿费设立了茅盾文学奖每四年颁发,本书获得 2000 年茅盾文学奖,到 2011 年由于李嘉诚的资助,奖金由 5 万人民币提升到 50 万元。诺贝尔文学奖 2024 年是 1100 万瑞士克朗,相当于 742 万人民币(0.67),莫言是 2012 年获奖当时是 1000 万瑞士克朗,可当时汇率高(0.928),相当于 928 万人民币。 王安忆(54 年)因为被海外张迷捧为海派接班人而走火,虽然她本人不喜欢这个说法。海派和京派也是一直在争论不休的话题,海派代表了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的 “鸳鸯蝴蝶” 派和市井烟火气,其实是被鲁迅等左翼作家批判的,所以还是不要地域炮,上海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锋地,对传统封建主义有其先进性和突破性,也自然夹带资产阶级的投机性,中国现代化各种风气都发端于上海滩,也因各种异化走向没落,可以对比那一批 50 后的作品,陈忠实的《白鹿源》,莫言的《蛙》,余华的《兄弟》,王朔的《顽主》,阿来的《尘埃落定》,风格的差异也代表各自的生活烙印,更不要说同样用上海民国选美为题材的姜文的《一步之遥》。按照王安忆的看法,优秀的文艺作品肯定不是普罗大众的,需要有知识分子才明白的文学性,用许子东的话就是 “看第一章需要看不明白”,作者文字的打磨是有功力的,本书可以细读,细节写的非常 “上海 “,只是让人感叹的当年 50 后的作者凭童年的印象和朦胧想象写旧上海名媛和老克腊,30 年前因 97 双城记的怀旧,让上海成为热点,作者这个从小成长于上海的新上海人,更注意 “上海” 的细节,现在看有点忸怩作态的故意,尤其是旧上海部分,弱女子红颜薄命的故事,不如张爱玲,应该写自己更熟悉的红卫兵,书中一个旧上海的 “三小姐” 门槛不要太精,那能有后期新上海人的任性妄为,作者这批 50 后本质是叛逆的一代,作者父亲可是从海外投身革命的红色艺术家,母亲也是作家协会的体制人,这样 她 24 岁才能调回上海去《儿童时代》任编辑,本人是全国作协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主席,虽然她嘴上说自己是个不管事挂名的,让我想起冰心和林徽因的故事,上海的洋务派随着中西关系而起伏,有冒险和投机,蔽塞拥挤的环境让上海人精明但不大气,不断被外来人颠覆憋着怨气,作者坚持着沪语,忘记了自己其实也是外地人,小说并不写实,但确实准确的写出了沪上的无奈情绪。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古今同一曲

      01 王琦瑶的出场   《长恨歌》的开头其实颇有些冒险,整整第一章节只写了四个词 “弄堂”“流言”“闺阁” 和 “白鸽”,如果不是王安忆超凡的想象力和文字功底,不仅从一个词延展出上千字困难重重,读者在这个章节弃书的可能性也很大。待看到第二章,便明了作者花费如此精力,目的就是要给这个故事涂抹上尽可能丰富的底色,四个词、几千字都是为了烘托主角王琦瑶的出场 —— 一个从弄堂中走出来的美丽的闺阁女子,心中的那点梦想像偶尔飞起的白鸽,却注定飞不了多远,而她的故事将在狭小的天地里以流言的形式传播开去。  当王琦瑶从这铺垫好的背景中走出来时,人物已经丰满到不需要任何语言的描述,她的样貌、气质、性格早已跃然纸上。02 走进王琦瑶生命中的男人  比较与王琦瑶有过交集的男人们,大多数人会觉得工作稳定相貌不错还深爱着王琦瑶的程先生才是良配。但王琦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李主任,去过那种充满等待也见不得光的华丽生活。王琦瑶和李主任之间算不得有爱情,不过是各取所需,最多有一些一见钟情的迷恋。有着 “上海小姐” 光环的女子大约不会舍得浪费上天给的稀缺资源早早去过一种平淡幸福的生活,她会有一些野心有一些妄想会为自己的命运放手一搏。  王琦瑶等来的是李主任的死讯,从此,她成了一个生活在过去的人,一个没有未来的人,样貌虽然年轻,内心却已暮气。但她隐隐的还是有所期待,在各种各样的男人走近她时,即使知道与他们没有任何未来,她还是忍不住把身心投入。所以明知道与康明逊不可能有任何结果,她依然选择抓住眼前的温暖,她的孤寂需要些许慰藉,她漫长的人生需要有所依赖。  沙莎算是一个过渡也是她想要利用的工具,王琦瑶对沙莎更多的是母性之爱而非男女之情。  老克腊所迷恋的岁月,正是王琦瑶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虽然隔着年龄,但是他们似乎有着共同的记忆,这正是王琦瑶无法抗拒的,借着老克腊,王琦瑶才是那个旧上海的风光女子。  本书的书名让人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中的那个同样不幸的女子,隔着几百年的时光,都是作者对以色侍人的女子的怜悯和痛惜。03 王琦瑶的可能人生    阅读的时候,总是忍不住为王琦瑶设计另一种人生,在命运的分叉处给她另外的选择,也许潜意识里觉得这样美丽的女子不应该在青春正盛之时便以凋零。  如果当初选了程先生,王琦瑶大概率会过着轻松平淡的生活,但是午夜梦回之时也许会有诸多的意难平吧,年轻的王琦瑶可是想要过人上人的风光日子的,那么平淡的生活便会加倍的难捱。  如果就在邬桥这乡下过一辈子,找一个老实人嫁了,同样会岁月静好。但王琦瑶是属于大上海的,她驿动的心无法在遥远的乡村归于宁静。  如果王琦瑶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别的男人身上,而是选择立足自身,实现自己的价值,命运会不会有所不同?这种可能性是有的,王琦瑶有精巧的裁剪和缝纫的手艺,有制作精美食物的能力,还有给人打针做护士的经历,任何一样继续精进,多少可以充实孤单寂寞的生活。  所有的可能性大约都是一种臆想吧,生活不能重演,不过是落子无悔,冷暖自知。  一直有一个疑惑,小说虽然有时代背景的变迁,但王琦瑶的生活始终游离于时代之外。只能猜测是作者的仁慈,不忍给她增加来自那个特定时代的屈辱和不堪,让她能够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出一丝本色。   无数的热闹散去,最后总留下孑然一身的王琦瑶,但她从来不怨天尤人,她清楚自己要什么,清楚选择的后果,也坦然承担一切。没有把自己熬成一个怨妇,而是继续把日子过得尽可能精致,绝不敷衍、潦草,这是属于王琦瑶的骄傲。至死,她都是最优雅的那一个。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座城市隐藏的漆黑

        《长恨歌》讲的是上海弄堂长大的王琦瑶,通过努力成为 “上海小姐”,荣光无限却坎坷颠簸,落得红颜薄命的下场。让我耳目一新的,是前面几千字的,对上海的城市特色的刻画,对上海纸醉金迷而又暗流涌动的生活环境,有生动的比喻,也在暗示人物命运,擘画上海普通人的群像。这些背景描写,告诉读者,上海,对那些想找到一个 “座位” 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三十而已对这个时代沪漂族群像的描写,灯红酒绿下也藏着无数的黑洞。无论是初来乍到,还是摸爬滚打多少年,都容易踩坑,“交学费”。无论工作平凡还是伟大,都要面对情感的考验,稳定的工作和高收入,不意味着生活没有烦恼。从中我们思考人生奋斗的意义,奋斗的目标,思考工作与家庭,事业与情感之间的平衡,更是思考如何独立生活。刻画不同时代上海的地域特色,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生活的艰辛,这部剧会直接地给观众传递积极、正向的价值观,这个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外表的顽强和内心的脆弱。但旧时代的上海小姐,很难做到又出彩,又人格独立,《长恨歌》是另一种写法了。王安忆这部小说,切入点非常深,在细微处写上海肌理,写活了上海,更写活了挤破头皮参加选美的 “甄嬛们”,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有限的出路,展现出聚焦于个体命运的细腻感。《长恨歌》记录过去的 “上海小姐” 的命运。这份荣光的背后,有多少男人盯着。之所以失去对自己命运的掌控,是因为红颜总是由男性定义,所以王琦瑶才会陷入复杂的情感纠葛,造就了红颜悲剧。作者把人物的命运放到上海在二十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去,显得十分有分量。在两个大时代的交汇处,展现旧社会女性地位和命运,思考女性独立的意义,也可以类推到,年轻人们在多维度思考人生的意义,我们应该珍惜什么,舍弃什么,依靠什么去生存,追求理想生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3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