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7.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5千字
字数
2021-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刘守英致力于土地问题研究,通过基层的一手调查向读者呈现真实的土地问题与变革困境。这本凝结了作者调研、思考、阅读的作品,是对经济发展模式和大规模城市化的理性反思。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在原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间,参与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设计和试验的过程中,基于一手调查形成的阶段性研究。
全书以土地制度变迁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基于对湄潭、成都、重庆、南海、义乌、北京郊区等地农村和城市土地改革的试验与长期跟踪,反映了中国土地制度变革面临的困境,以及底层突围面临的困境。在一手调查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些反映中国土地制度特征的概念,如“成员权集体所有制”“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二元土地制度与双轨城市化”“以地谋发展模式”,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和政策分析。该书是一个研究者对30余年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长期观察与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部分 总 论
-
第一章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上半程及下一程
-
一、土地制度变革进程:一个回顾性评论
-
二、土地制度的绩效与困境
-
三、下一程经济的趋势性特征与土地制度改革
-
第二章 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土地制度改革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三、影响乡村振兴的制度安排与体制机制
-
四、乡村振兴的路径与制度供给
-
第二部分 产权与土地制度的研究方法
-
第三章 产权、行为与经济绩效
-
一、产权的功能
-
二、产权的界定与实施
-
三、存在不同产权安排的原因
-
四、产权安排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
五、简单的结论
-
第四章 认识土地产权的角度
-
一、土地产权是一个社会最基础的制度安排
-
二、土地产权是附着在土地上的权利与利益关系,而非土地作为“物”本身
-
三、土地所有权是所有者对土地的所有可能权利,但在不同权利体制下必须分别处理
-
四、控制权及权利束的合约安排是评判土地产权有效性的核心
-
五、土地产权的强度以对责任和义务的履行为前提
-
第五章 农地制度的合约结构与产权残缺
-
一、对制度的经济分析方法
-
二、中国现行农地制度的合约结构与产权残缺
-
三、简短的结论
-
第六章 中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基本逻辑
-
一、选择与变迁的两大约束
-
二、土地制度的选择与变迁
-
三、宅基地制度选择与变迁
-
四、农村土地转用制度的选择与变迁
-
五、土地制度改革需要动根子
-
第三部分 农村土地制度经验研究
-
第七章 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结构与变迁
-
一、所研究区域的基本特征
-
二、土地集体所有包产到户制度的性质
-
三、后包产到户阶段农地产权的演进
-
四、结论和政策意义
-
第八章 中国农地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
一、农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
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
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
第九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市场发展
-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演进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以来的土地流转状况
-
三、当前土地流转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四、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几个政策问题
-
第十章 中国农村土地权属及其经营方式的变化
-
一、农村土地权属状况与变化
-
二、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进展
-
第四部分 农村土地转用的制度分析
-
第十一章 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演进
-
一、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
-
二、中国现代土地管理制度的主要特点
-
三、历史的重要启示
-
第十二章 中国的二元土地权利制度与土地市场残缺
-
一、土地制度变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
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土地制度的形成与强化
-
三、简短的评论与结论
-
第十三章 中国征地制度的历史演变、特征与问题
-
一、中国征地制度的形成与主要特征
-
二、征地制度与经济发展
-
三、征地的经济及社会后果
-
四、征地制度改革的探索与进展
-
五、改革征地制度的基本思路
-
六、征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
-
第五部分 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
-
第十四章 土地制度改革与经济结构转型
-
一、土地制度及其变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二、土地制度变迁与结构转变的阶段
-
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需求
-
第十五章 土地制度改革与国民经济成长
-
一、土地在当前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二、现行土地制度面临严峻挑战
-
三、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
-
第十六章 土地资本化与土地财政
-
一、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的特点与原因
-
二、土地出让的成本、收益与支出
-
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政策
-
四、土地出让制度及其收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五、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制度的政策建议
-
第十七章 告别以地谋发展
-
一、卖地模式:东部受挫,中西部蔓延
-
二、卖地模式为何不可持续
-
三、改革之策
-
第十八章 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与推进路径
-
一、中国土地制度的特征与问题
-
二、中国现行土地制度与发展方式转变
-
三、改革的总体思路与主要内容
-
四、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与优先顺序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 谢
展开全部
每日一书:《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以地谋发展” 模式的核心是政府利用独特的土地制度谋发展,土地不仅成为拉动增长的发动机,而且成为促进结构变革的助推器,以低价土地招商引资快速推进工业化,以土地资本化加速城市化。一、为了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必须进行主动有为的土地制度改革:一是对土地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痛下决心控制土地的发动机功能,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是以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推动国民经济结构改革;三是进行国有土地资产改革,促进地方政府从卖地向经营国有土地转变,引导城市政府从土地和规划外延扩张向城市更新和内涵发展转型;四是推进以都市圈为尺度的土地配置和规划体制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土地权利和统一的土地市场;五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建议:1. 打破土地一级市场的政府垄断,在源头上阻断地方政府卖地机制。贯彻宪法规定,坚持两种土地所有制长期并存的基本精神,实行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 “同地、同权、同价”。在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有土地所有权制度是平等的制度,应赋予两种所有制的土地参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平等权利,改变农村土地只要变为建设用地,其所有制就由集体所有变为国有的格局。遏止地方政府通过规划控制冻结农民对土地的使用、行政区划调整、村民改居民、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等行政手段,推行土地国有化,强行将农民集体土地转制,导致农民失地、失业、失权。一是着手制定 “公共利益征地否定式目录”,明确规定以营利为目的的用地不得征用。二是严格限定行政划拨用地的用途和比重。三是限定政府储备土地为存量土地,严禁征用农民集体土地纳入土地储备范围。2. 尊重农民土地财产权利,让农民以地权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果。一是谨慎对待 “以社保换土地” 的做法。二是积极推广地方创新性做法。3. 完善土地出让收入的预算管理,积极推进土地财产税改革。一是尽快出台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地方预算管理实施办法,并明确土地出让收入由地方使用,中央不参与其利益分配。二是启动土地财产税改革,让城市政府有永续的收入来源。4. 尝试工业用地直接进入市场,维持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一是审慎评估政府垄断工业用地招拍挂对我国工业化的影响,让农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市场。二是尽快制定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法律,结束集体建设用地大量非法流转的局面。5. 客观审视指标管理的效力,探索更有效保护耕地的制度安排。一是进行一次全国基本农田实际存量的普查。二是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地区补偿机制。三是科学研究区域产业布局,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机制。三、下一程的土地制度改革 1. 改变土地作为增长发动机的功能,告别 “以地谋发展” 模式。一是从中央层面明确不再以土地保发展,利用经济下行期土地需求下降的机遇取消土地指标年度管制,转向建设用地总规模管制和严格规划管制。二是改变将土地作为发动机,避免以此人为拉高经济增长速度;阻止地方政府以土地低价招商引资,减少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改变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的制度安排和利益激励,控制城市边界无节制外扩和土地城市化。三是改革地方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的格局,允许土地所有者在规划和用途管制下进入土地市场。四是改革地方政府以地融资机制,取消一些单纯以地融资、没有任何现金流的土地融资,切断地方政府以地融资的机制。五是对已经形成的土地债务进行彻底清理,一次性处理。六是组建国有土地经营公司,保证政府通过经营获得一定量的政府收入。七是对不同功能的土地、不同面积和套数的住房征收差别性不动产税。2. 以用地结构优化促进结构改革。一是减少基础设施和公共用地供地,缓冲依赖投资拉增长的惯性。二是继续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改变地方政府土地园区工业化招商引资的发展方式。三是改变以园区低价供地招商引资的方式,促进园区转型升级。四是增加房地产用地比例,改变住宅用地供地方式,抑制房地产市场泡沫化。五是建立建设用地结构优化的利益分享机制。3. 推进适应城乡互动的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改革征地制度,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中对公共利益征收目录的列举,改变仍然采取被征收土地原用途的原则,逐步实行土地市场价补偿,对城乡房屋在被征收时实行同价同权补偿,将留用地征收制度化、法律化。二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开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允许集体土地所有权人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方式出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可以转让、出租或者抵押。在此基础上,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拓展到集体建设用地。4. 推进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土地制度改革。一是明确集体所有权是农民集体的所有权,坚持农民集体是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权利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只是代表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二是土地承包权是赋予集体成员的财产权,土地承包权人对承包土地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通过转让、互换、出租(转包)、入股或其他方式流转承包地并获得收益;就承包土地经营权设定抵押;自愿有偿退出承包地。三是土地经营权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享有的耕作权,土地经营权的宗旨是为耕作者提供稳定的土地使用和投资预期,在明确承包权和经营权关系的前提下,对经营权单独设权、赋权,并逐步增大和保障其权能。5. 宅基地改革适应乡村转型。一是明确宅基地用益物权,完善农村宅基地权利体系。赋予宅基地财产权,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保障农民的宅基地用益物权,就必须使农民对宅基地有更充分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和继承权,使其真正成为农民的财产。明确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宅基地使用权与农户房屋所有权的权利内容以及三者之间的权利关系。二是改革现行宅基地制度,实现宅基地的资本化。改革宅基地的成员分配制度和无偿取得制度,以一个时点为界,集体合法成员一次性获取均等的宅基地,新立户者以有偿方式取得宅基地。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区域宅基地的对外开放采取有差别的办法。三是改革村庄规划和用途管制,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以规划管制明确村庄和政府宅基地管理责任。明确宅基地的供应主要源于村庄存量用地。将存量管理权下放到村一级,在此基础上,政府从严实施用途管制。四、改革的主要内容。现行土地制度的主要弊端是权利二元化、市场进入不平等、价格扭曲和增值收益分配不公。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以权利平等、放开准入、公平分享为重点,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市场统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1.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落实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制度,明确集体土地承包时点,法律上明确农户长久承包土地制度。完善政策和相关法律,建立土地承包权与土地经营权可分离的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和办法,遵循自愿、依法、有偿原则,地租归原土地承包权农户,土地流转必须与原承包者签订合同。完善土地权能,设置土地承包权处置权和经营权可抵押权。2. 提供保障土地产权的制度基础设施。中国的土地产权基础保障存在重大缺陷,土地集体所有主体不明,权力界定不清,保障强度不够。土地、房屋及自然资源的登记和权属管理仍然按部门分置。登记机关不统一,权证不符,既不利于土地权利的保护,也不利于土地的管理。中央政府必须下决心完成对农村所有土地资源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将所有土地资源确权到每个农民手中,为下一阶段的农业转型和人口城市化提供基础制度服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要求,尽快出台不动产统一登记法律法规,推进实施以土地为基础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统一法律依据、登记机关和权属证书等。3. 构建平等进入、公平交易的土地市场。一是建立两种所有制土地权利平等的制度,改变同一块土地因所有制不同而权利设置不同的格局,赋予集体所有土地与国有土地同等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对两种所有制土地所享有的权利予以平等保护,实现宪法和相关法律保障下的同地、同权。二是明确限定城市土地国有为建成区存量土地属于国有,新增建设用地用于非农经济建设的,除为了公共利益目的征用外,可以保留集体所有。三是重构平等交易的土地市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统一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实现主体平等、市场交易决定供求和价格形成的土地市场。4. 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改正土地补偿由按原用途倍数补偿为公平补偿;完善征地安置制度,对城区内被征地农民房屋按市场价补偿,城区外农民房屋按本区段市场价格补偿;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社保体系;探索留地安置、土地入股等多种模式,确保农民长远生计;完善征地补偿争议协调裁决制度,畅通救济渠道,维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5. 建立公平共享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一是必须根据土地增值收益的产生原理,借鉴国际经验,制定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原则,根本改革土地增值收益归政府的状况,建立土地增值收益归社会的机制,保障原土地所有者获得公平补偿和土地级差地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土地和资金,保障土地增值收益回馈社会,让公民分享。二是区分 “涨价归公” 与 “涨价归政府”,防止 “归公” 的土地增值变成地方政府乃至部分地方政府官员的体制外收入,保证 “涨价归公” 的土地增值回馈社会。三是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实行 “区段征收”,以用地模式改革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合理分配。四是建立土地基金制度,将一定比例的土地收益归集起来,用于调剂丰歉余缺,平抑市场波动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实现土地收益的 “年际” 合理分配。6. 建立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土地财产税制度。一是在保有环节,将主要实行从量课征改为全部实施从价计征,提高课税弹性,发挥土地不动产税筹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能;二是在流转环节,调低整体税率,降低流转课税,发挥配置资源和提高效率的功能;三是对流转取得的收益加强税收征管,充分发挥促进社会财富分配公平的功能。7. 建立国有土地资产经营制度和土地融资制度。改政府卖地为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政府以国有土地所有者获得土地权益,成立国有土地资产公司从事国有土地经营。改造政府土地储备机构,建立国有土地资产交易市场。完善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收益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国有土地资产经营收益不得用于当期使用,其用途和绩效由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审议。完善国有土地融资制度,用于抵押融资土地必须权证和主体明确,有第三方资产评估,对违规行为严格依法追究。8. 建立以权属管理和用途管制为核心的现代土地管理体制。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刚性,依法落实用途管制。加强土地权属管理,建立统一地籍管理体系。逐步取消土地指标审批和年度计划管理,建立中央和地方权责对等的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五、改革的优先顺序。第一阶段,在总结现有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土地制度综合试点范围;完成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存量建设用地进入市场改革;实施以公平补偿为核心的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地方融资平台、扩大地方自主发债范围。第二阶段,重点形成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探索国有土地资本化经营模式;建立土地财产税制度;形成新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疑问😂
为什么跟微信读书的不一样呢?平板看微信,手机看得到的我想无缝连接看好难😂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