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以问题意识为核心,弘扬人文精神和探究意识,展现学问的时代性、思想性和思辨色彩。
内容简介
《“大学问”经典人文社科书系(共九册)》包括:《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哥白尼问题:占星预言、怀疑主义与天体秩序(上下册)》《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意欲何为:清代以来刑事法律中的意图谱系》《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古代天文历法讲座》《城市的兴衰: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文心雕龙讲记》。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书吏和差役,帝国之“爪牙”,基层社会运行和帝国统治不可或缺之人。本书利用清代巴县档案中的丰富素材,向我们刻画了清代巴县衙门的差役和书吏们生动形象。通过辨析史料提供的丰富信息,作者挑战了人们对衙门吏役的刻板印象,探讨吏役在维系帝国统治与基层社会运行中的“合理性”(不可或缺性),从而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人物在清代县衙当中所实际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其活动是如何可能影响到清代的国家与地方社会之关系。在构建以“爪牙”为中心的清代基层社会运行的大叙事中,作者表现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将地方史、社会史、政治史,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展现了更为丰富的学术样貌,对我们深入理解官僚制、国家与社会之关系、话语分析等社会科学所关心的重要问题皆富有学术启发性。
《哥白尼问题:占星预言、怀疑主义与天体秩序(上下册)》:《哥白尼问题》一书为当今历史学界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作者深入发掘史料,详尽阐述了15—17世纪,以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为代表的近代天文学家如何从旧式的古希腊天文学、占星学转向“日心说”为代表的近代天文学,如何在“文艺复兴”这一变革时期的复杂背景下,发动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科学革命,催生了近代物理学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进程。本书也被认为是对托马斯·库恩《哥白尼革命》的一种回应,相比库恩宏大的历史哲学研究方法,韦斯特曼的研究则精微地向读者展示这一颠覆性学说在具体历史实践发展中的漫长与曲折。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本书是一部古代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态史,堪称古代官场现形记;也是一本史实和评论俱佳的历史小品。书中以中国古代君臣关系、臣民心理为切口,剖析专制主义的内涵,以批评的笔触,呈现出专制主义的产生过程、权力结构的确定,以及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臣民心态的种种表现。作者着眼对历史人物和历史活动的心理刻画,以读史札记的形式,分析从先秦至清代君臣间的心机和智术,以及忠臣义土的应对苦心,别善恶,寓褒贬,辛辣精准地揭示了制度之弊如何激发人性之恶。史论结合,展示了古代朝堂上的生存法则,以及集权政治下的君臣博弈。
《意欲何为:清代以来刑事法律中的意图谱系》:中国传统律典对于刑事重罪类别的界定和划分有着精密的层级结构。本书以犯罪意图为核心,由低到高探讨了中国帝制时期杀人罪的谱系:位于这一谱系最底层的是意外致人死亡、低级别的疏忽大意致人死亡和鲁莽冲动致人死亡;斗殴杀及其他有伤害意图的杀人犯罪则位于过失与故意之间的灰色地带;位于谱系最高层的是有杀人意图的故杀与谋杀。通过大量的判例和律注,本书解析了各个杀人类别之间的层级区分以及中国传统法律中概念连接情境的基本特征。民国刑法效仿现代欧洲和日本,在杀人犯罪方面建立起故意与过失的二元划分,并试图剔除法律中的情境因素,建立起韦伯式的形式理性法。这使得传统法律中的诸多范畴无所归依,新法律的概念界定含糊不清,也给司法实践带来诸多困扰。但民国法律与传统法的关系并非完全断裂,法官们的判决不时会映射出清律当中的内容,使民国时期的司法与帝制晚期的社会规则更加接近。
此外,本书还对中国法制史上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如韦伯的法律理想类型、法律的形式理性及概念抽象性、现代性与前现代性予以回应。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本书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为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进行阐述。主要围绕的话题有:灾害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神州大地、山水之间的生态环境变迁;历代王朝的救灾制度与慈善事业;作为历史借鉴的灾害史与生态史;等等。作者从事件及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1976年唐山大地震、1931年和1998年武汉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年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以新的视野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以此透视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冠疫情之下,对文明的“双相”,以及后新冠时代的人类发展提出历史学者的思考。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本书是一本通俗生动的中国现代思想史。书中以故事为引,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的传奇故事作为基本叙事线,生动再现一批文化大师和一群热血青年的真实形象,勾勒出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又以时间为线索,贯穿1911年至1949年几乎所有的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将对思想学说的分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背景相结合,书写现代中国的危局与变局,呈现思想流变的继承与革新。书中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的现实关怀,对于我们冷静思考今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别有助益。本书讨论了晚清士人对世界形势的认知、从清末到民初各种关于中国政治与经济建设的设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那些影响深远的思想学说,以及儒学与学术中国化的问题等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也与今年热播剧《觉醒年代》中里提到的人和事相关,透过本书,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剧中所描述的那些历史片段。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非常发达,很多发明和创造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文化和观念里仍然渗透着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本书的作者是已故古代天文历法研究领域泰斗张汝舟先生的弟子,是目前国内本领域屈指可数的几位领军专家之一。本书是他给学生讲课的记录,详细解说古代天文历法的知识,语言通俗易懂;并附有许多有用的图表,便于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本书不但对正确理解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和纪时记载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还可作为了解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读物和范本。
《城市的兴衰: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本书围绕中国城市的兴衰展开,从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城市改造的价值融合与重构、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城市增长与谎言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的飞跃式发展对人民生活改善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也客观指出了由于过快推进城镇化所导致的城市治理与后城市化发展所产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对巩固过去城市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建立一套城市治理的机制,以及有效地纠正和弥补城市化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病”以及城市蔓延带来的农业危机有重要意义。
《文心雕龙讲记》:《文心雕龙》被推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圣典,其研究也被称之为“龙学”,但近世对其也存在较多误解。本书即是著名学者龚鹏程先生多年精研《文心雕龙》的会心之作,以“讲记”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语言,对刘勰的身世,《文心》宗旨,刘勰文学观、史学观、文体论、文势论等内容进行了精辟透彻的剖析梳理;辨析纠正了前人对《文心雕龙》的误读之处,厘清了《文心雕龙》及刘勰的历史真相。并将其与《文选》《诗品》进行比较,对当前文学理论研究进行深入反思。全书多具新见,如辨定刘勰身世为没落士族,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最重礼法的时代,等等;格局宏大、博通古今,关涉经史;重治学之法的传授,其充满思辨性和勇于质疑的治学之法,具有很强的意义。
目录
- 爪牙:清代县衙的书吏与差役
- 版权信息
-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总序
- 中文版序
- 英文版序
- 本书征引的巴县档案史料来源及其说明
- 第一章 非法的“官僚”们
- 第一节 学界以往的研究
- 第二节 19世纪的巴县
- 第二章 书吏
- 第一节 内部组织情况
- 第二节 人员类型
- 第三节 人数
- 第四节 出身背景与家庭经济状况
- 第五节 房规
- 第六节 非法行为的正当化
- 第三章 家人、朋党和派系
- 第一节 亲族关系
- 第二节 庇护人、派系与朋党
- 第三节 工房
- 第四节 结论
- 第四章 差役
- 第一节 内部组织与人员管理
- 第二节 服役期限、内部晋升与纠纷解决
- 第三节 “瞒上”
- 第四节 “岂尽无良?”
- 第五节 品行端正的公人与道德败坏的差役
- 第五章 不当的联盟与知县的手下
- 第一节 责任关系网
- 第二节 重思“爪牙”
- 第三节 社会基层的朋友们
- 第六章 司法的经济因素
- 第一节 案费与收入
- 第二节 焦点:围绕案件管辖分工与案费分配而发生的争执
- 第三节 控制与权威
- 第四节 余论
- 第七章 不可或缺之人的正当性
- 第一节 非正式的正当性
- 第二节 地方衙门吏役的“腐败”
- 第三节 权力网络
- 附录一 巴县衙门各房的差务分工
- 附录二 巴县衙门书吏当中的金氏族人
- 附录三 巴县衙门工房书吏们就互助及待承办案件分派所订立的合约(光绪二十年,1894)
- 附录四 案费章程与三费章程(光绪三十二年,1906)
- 附录五 巴县衙门各房的案件管辖分工(光绪三十一年,1905)
- 附录六 巴县衙门粮役们就案件管辖分工订立的合约(光绪二十八年,1902)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哥白尼问题: 占星预言、怀疑主义与天体秩序(上下册)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部分 哥白尼的可能空间
- 1 天学文献和星的科学
- 2 构建未来
- 3 哥白尼与博洛尼亚预言家危机,1496—1500
- 第二部分 末日预言和占星预言的信仰与跨信仰空间
- 4 维滕堡与罗马之间:新体系、占星学与世界末日
- 5 维滕堡对哥白尼理论的诠释
- 6 占星学可信度的多样性
- 7 罗马的预言,怀疑论与天体秩序
- 第三部分 接纳意料之外的、异常的新奇
- 8 行星秩序、天文学改革,以及非凡的自然规律
- 9 第二代哥白尼学说支持者:梅斯特林与迪格斯
- 10 读物的增长
- 第四部分 捍卫神圣计划
- 11 开普勒对哥白尼理论的展现
- 12 开普勒早期的读者,1596—1600年
- 第五部分 世纪之交莫衷一是各执一词的现代主义者们
- 13 第三代哥白尼主义者:伽利略与开普勒
- 14 自然主义者的转变与天体秩序:构造1604年的新星
- 15 开普勒的新星如何来到英格兰
- 第六部分 现代主义者、周期性的新现象,以及天体
- 16 为秩序而斗争
- 17 理论知识的现代化:庇护、声誉、学术社会性和上流人士的真实性
- 18 伽利略可再现的新发现是如何传播的
- 结语:大论战
- 译名总表
- BIBLIOGRAPHY
- Index
-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
- 版权信息
- 序言
- 一 无秩序中的秩序
- 二 主宰一切
- 三 喜怒无常
- 四 攀龙附凤
- 五 明争暗算
- 六 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 七 时时小心,处处提防
- 八 做“良臣”,不做“忠臣”
- 九 苦心支撑,力避嫌猜
- 十 失掉后台的改革者
- 附录
- 一 “君主制”与“君主专制”——答洪家义同志
- 二 封建政治制度的一个根本缺陷——读《说苑·君道》
- 三 专制主义统治与臣民的心理状态
- 四 陶渊明“猛志”的继承与变异
- 五 郑板桥的怪
- 后记
- 谢天佑先生著作集编纂后记
- “史笔千斤重”:谢天佑先生著作集总序
- 意欲何为: 清代以来刑事法律中的意图谱系
- 版权信息
- “实践社会科学系列”总序
- 致谢
- 绪论
- 第一章 犯罪意图谱系的底层:从过失杀到戏杀
- 第二章 概念与情境的结合:斗殴杀与故意伤害
- 第三章 谋杀、恩典与犯意:清代的故意杀人罪
- 第四章 有限的选择:民国的故意杀人罪
- 第五章 法庭审判的延续:民国法院对清代规则的再造
- 第六章 损害与赔偿:观念的变迁
- 结语
- 附录1 杀人罪的主要类型及其刑罚
- 附录2 清代的标准刑罚条款
- 索引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 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
- 版权信息
- 前言:文明的“双相”
- 专题一 把不确定性带入历史
- 自然灾害与近代中国
- 荆棘中的穿行:现代进程的生态视角
- “旱魃为虐”:中国历史上的旱灾及其成因
- “卖一口,救十口”:关于妇女买卖的比较研究
- “水旱蝗汤,河南四荒”:历史上农民反抗行为的饥荒动力学分析
- 家庭的解体与重生:历史视野下的唐山大地震
- 专题二 抹不掉的印记
- “在目前的近代史教科书中,对于灾难的记忆被遗忘了”
- 从《一九四二》说起:文史资料与中国灾荒史研究
- 文史资料:一扇透视灾害历史的记忆之窗
- 灾难记忆与政治话语的变迁:以文史资料中的灾害记述为中心
- 专题三 山水之间
- 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个历史和比较的视野
- 环境史视野下的近代华北农村市场
- 自然与文化的双重变奏——杨学新、郑清坡主编《海河流域灾害、环境与社会变迁》序言
- 江淮之间:区域灾害史研究的新征程——张崇旺、朱浒主编《江淮流域的灾害与民生》代序
- 从“自然之河”走向“政治之河”——被误解的“魏特夫模式”与贾国静的清代黄河史研究
- 新时代的“山海经”——2018年5月24日中山大学“太平洋的环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发言
- 专题四 救荒活民
- 古今救灾制度的差距与变迁——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夏明方教授
- 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慈善——李喜霞著《中国近代慈善思想》代序
- 大荒政:中国救荒史的新篇章——《民国赈灾史料三编》序言
- 专题五 现实的历史之境
-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从灾荒史研究得来的启示
- 祸福相倚:浅谈灾害后果的利害双重性
- 一个篱笆三根桩:从北京电网到“阳光经济”
- 生态学视野下的“非典”问题
- 和而不同:多元比较中的中国灾害话语及其变迁
- 专题六 与灾害同行
- 李文海:为哀鸿立命
- 有效地耕耘这一片园地——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 时代呼唤更成熟的中国灾荒史学——夏明方教授访谈录
- 尘暴与环境史
- 生态史:历史的生态学畅想
- 中国现代思想史十讲
- 版权信息
- 附录:中国现代学术史大事记(1911—1949)
- 1911年
- 1912年
- 1913年
- 1914年
- 1915年
- 1916年
- 1917年
- 1918年
- 1919年
- 1920年
- 1921年
- 1922年
- 1923年
- 1924年
- 1925年
- 1926年
- 1927年
- 1928年
- 1929年
- 1930年
- 1931年
- 1932年
- 1933年
- 1934年
- 1935年
- 1936年
- 1937年
- 1938年
- 1939年
- 1940年
- 1941年
- 1942年
- 1943年
- 1944年
- 1945年
- 1946年
- 1947年
- 1948年
- 1949年
- 后记
- 第一讲 为什么要了解中国现代思想史
- 一 历史的重要性
- 二 思想史的意义
- 三 近代中国的变局与危局
- 四 中国传统的“能动性”
- 五 “西方”的复杂性
- 第二讲 重新审视晚清士人的“开眼看世界”
- 一 王韬对西方列强的观察
- 二 反思郭嵩焘式的外交
- 三 郑观应与薛福成对国际法的态度
- 四 高度扭曲的世界想象
- 第三讲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革命论述
- 一 孙中山的“政治策略”
- 二 反思清末革命党的宣传手段
- 三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 四 清末革命党的制度论述:刘师培
- 五 清末革命党的制度论述:章太炎
- 第四讲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康有为与梁启超的中外形势论
- 一 康有为眼里的现实政治
- 二 康有为的“物质救国”方案
- 三 梁启超眼里的“灭国之新法”
- 四 梁启超的“新史学”
- 第五讲 对民初政局的思考与检讨
- 一 民初政局鸟瞰
- 二 《阿Q正传》中的辛亥革命
- 三 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国权”论
- 四 对民初政局的反思——以章太炎为例
- 五 “政治幻灭感”辨析
- 第六讲 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议题
- 一 新文化运动鸟瞰
- 二 对待“新文明”的态度——以陈独秀为例
- 三 批判礼教的逻辑
- 四 地方上的新文化运动——以新民学会与《湘江评论》为例
- 第七讲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
- 一 “新中华民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 二 “新的政治”的历史意义
- 三 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问题分析——以帝国主义论为例
- 第八讲 南京国民政府的基本症结
- 一 从“改组派”的论说看南京国民政府的变质
- 二 国民党要员眼里的南京国民政府之危机
- 三 国民党统治后期的政治面貌
- 四 国共之间的本质区别
- 第九讲 “学术中国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 一 从新启蒙运动说起
- 二 “学术中国化运动”的展开
- 三 “学术中国化”的实践——以嵇文甫为例
- 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儒学传统新诠
- 一 西学东渐与古学复兴
- 二 有待整理的“国故”
- 三 晚清的程朱理学:以夏震武为例
- 四 现代儒者的经世理念:以蒙文通为例
- 五 现代儒者的制度论述:以钱穆为例
- 内容简介
-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 版权信息
- 新版序
- 序
- 前言
- 第一讲 为什么要了解古天文历法
- 一、时间与天文历法
- 二、天文与历法
- 三、天文常识
- 四、历的种类
- 五、古天文学与星占
- 六、古代天文学在阅读古籍中的作用
- 七、怎样学好古天文历法
- 第二讲 纪时系统
- 一、纪年法
- 二、纪月法
- 三、纪日法
- 四、纪时法
- 第三讲 观象授时
- 一、地平方位
- 二、三垣二十八宿
- 三、《尧典》及四仲中星
- 四、《礼记·月令》的昏旦中星
- 五、北极与北斗
- 六、分野
- 七、五星运行
- 八、《诗·七月》的用历
- 九、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
- 第四讲 二十四节气
- 一、先民定时令
- 二、土圭测影
- 三、冬至点的测定
- 四、岁差
- 五、节气的产生
- 六、二十四节气的意义
- 七、节气的分类
- 八、节气的应用
- 九、杂节气
- 十、七十二候
- 十一、四季的划分
- 十二、平气与定气
- 第五讲 四分历的编制
- 一、产生四分历的条件
- 二、《次度》及其意义
- 三、四分历产生的年代
- 四、四分历的数据
- 五、《历术甲子篇》的编制
- 六、入蔀年的推算
- 七、实际天象的推算
- 八、古代历法的置闰
- 九、殷历朔闰中气表
- 第六讲 四分历的应用
- 一、应用四分历的原则
- 二、失闰与失朔
- 三、甲寅元与乙卯元的关系
- 四、元光历谱之研究
- 五、疑年的答案及其他
- 第七讲 历法上的几个问题
- 一、太初改历
- 二、八十一分法
- 三、关于刘歆的三统历
- 四、后汉四分历
- 五、古历辨惑
- 六、岁星纪年
- 七、关于“月相四分”的讨论
- 附录
- 西周金文“初吉”之研究
- 再谈金文之“初吉”
- 再谈吴虎鼎
- 簋及穆王年代
- 伯吕父□的王年
- 关于成钟
- 关于士山盘
- 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证——周穆王西游三千年祭
- 从观象授时到四分历法——张汝舟与古代天文历法学说
- 附表一 观象授时要籍对照表
- 附表二 殷历朔闰中气表
- 附表三 术语表
- 主要征引书目
- 后记
- 文心雕龙讲记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讲】 《文心雕龙》导读
- 一、治学的态度、方法及进路
- 二、了解《文心雕龙》的原则
- 三、《文心雕龙》的流传及影响
- 【第二讲】 刘勰其人
- 一、刘勰身世之辨
- 二、刘勰与佛教的关系
- 三、《文心雕龙》与佛教关系之辨
- 【第三讲】 刘勰生存之时代
- 一、刘勰生存的时代
- 二、刘勰年表呈现的意义
- 三、刘勰所处的文学环境
- 【第四讲】 经学礼法社会中的文论
- 一、刘勰为何扬名于后来?
- 二、刘勰文论在当时是主流
- 三、经学礼法的社会
- 四、刘勰文论的经学传统
- 【第五讲】 文论中的经学
- 一、《序志》篇中的经学
- 二、《文心雕龙》与“五经”
- 三、宗经与征圣
- 四、刘勰的文论传统
- 【第六讲】 文学解经的传统
- 一、《文心雕龙》与汉代经学传统
- 二、经典的文学性
- 三、宗经传统在后代的发展
- 四、以文学性解读经典
- 【第七讲】 《文心雕龙》的文
- 一、杂文学乎、纯文学乎?
- 二、文的意义本甚丰富
- 三、《周易》论文
- 四、从《周易》到《文心雕龙》
- 【第八讲】 刘勰的文学史观
- 一、《文心雕龙·时序》篇
- 二、文质观与文末源流观
- 三、文体之论
- 【第九讲】 文学史与文学史观
- 一、对各朝文学的评议
- 二、刘勰文学史观的启示
- 三、文学史研究存在的问题
- 四、现代文学史的史观
- 【第十讲】 文字︱文学︱文化
- 一、哲学角度看刘勰文学观
- 二、道教思潮与刘勰之说的“家族相似性”
- 【第十一讲】 《文心雕龙》文体论
- 一、《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 二、研究《文心雕龙》的故事与启示
- 三、《文心雕龙》为何走上建构体系之路
- 四、文体须与情志相结合?
- 五、对学术史研究之启发
- 【第十二讲】 《文心雕龙》文势论——兼论书法与文学的关系
- 一、书法与“势”
- 二、各家“定势论”之争议
- 三、刘勰文势论之主张
- 四、刘勰定势说的发展与启示
- 【第十三讲】 《文心雕龙》与《文选》
- 一、《文选》及其价值
- 二、《文选》选文
- 三、《文选》分类及特点
- 四、《文选》与《文心雕龙》的对比
- 五、前人观点之辨
- 【第十四讲】 《文心雕龙》与《诗品》
- 一、两书之区别
- 二、两书之共同理论及来源之辨
- 三、汉代的情性论
- 四、两书论诗之区别
- 五、两书之文学史观
- 【第十五讲】 文心余论
- 一、版本问题
- 二、结构问题
- 三、评价问题
- 四、与大陆研究者评价之区别
- 附录一 对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反省
- 一、整体的困境及回归作品的呼声
- 二、文化诗学的路向
- 三、汉语诗学的研究
- 四、跨文化的模拟
- 五、展望与建议
- 附录二 《文心雕龙·通变》旁征
- 一、书法如何通变?
- 二、写在“我襟怀古—鲍贤伦书法展”前
- 城市的兴衰:基于经济、社会、制度的逻辑
- 版权信息
- 绪言
- 第一部分 城市化的人本主义觉醒
- 第1章 城市发展的演进与困局
- 第2章 以拆代治忽视人本价值
- 第3章 城市改造与形象工程
- 第二部分 城市改造价值融合与重构
- 第4章 文化冲突中的传承与融合
- 第5章 城市改造主体分析与风险防范
- 第6章 城市化进程中的逻辑失衡
- 第三部分 城市化发展对耕地的影响
- 第7章 土地经济与农村问题
- 第8章 耕地占用平衡机制的失效
- 第9章 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对策
- 第四部分 城市治理与增长
- 第10章 城市蔓延的形成机制与治理路径
- 第11章 城市“数字化”价值与谎言
- 第12章 区块链技术重构城市信用体系
- 第13章 经济增长动力与智慧城市红利
- 参考文献
- 后记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