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类型
7.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01千字
字数
2022-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案例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罗伯特·斯塔克,确立社会科学案例研究分析框架的里程碑著作。
内容简介
本书借鉴自然主义、整体论、民族志、现象学和传记学研究方法,探索了质性的案例研究方法。
书中,斯塔克首先界定了何谓案例,按照他的分类标准确定了案例的类型,阐述了案例选择并做出推论的问题;其次,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分类探讨,揭示了质性研究的本质;接着阐述了收集、分析和解读资料的过程,区分了定性和定量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结论,界定了“自然推论”的概念,阐述了五种案例研究者的角色和进行三角验证的目标和策略;最后,作者分享了自己常用的撰写调查报告的方法。
作者还以哈珀学校案例研究报告为基础,讲解了案例研究报告应该注意的问题。并且,本书还在每个章节末尾设计了研讨班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新方法和新观念。
本书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风格,成为确立社会科学案例研究分析框架的里程碑著作。作者将中小学的真实案例用于大学和研究生案例研究方法课程,说明案例的选择、分析、阐释和报告撰写,对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都有借鉴意义。此外,因为案例研究日益成为评估战略的一部分,社会服务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决策者也会从中受益。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对案例研究方法的深入研究
-
第一章 独特的案例
-
内生性研究和工具性研究
-
案例选择
-
做出推论
-
重视诠释
-
研讨班
-
第二章 研究问题
-
概念结构
-
陈述论题
-
论题式问题的变化
-
话题式信息问题
-
需要编码资料的问题
-
研讨班
-
第三章 质性研究的本质
-
体验式理解
-
作为方法的诠释
-
质性研究的其他特征
-
质性研究的不足
-
研讨班
-
第四章 收集资料
-
组织资料收集
-
进入和许可
-
观察
-
背景描述
-
访谈
-
文献回顾
-
研讨班
-
第五章 分析和诠释
-
分类汇总还是直接诠释
-
对应关系和模式
-
自然推论
-
研讨班
-
第六章 案例研究者的角色
-
作为教师的案例研究者
-
作为倡导者的案例研究者
-
作为评估者的案例研究者
-
作为传记作者的案例研究者
-
作为诠释者的案例研究者
-
建构主义
-
相对性
-
研讨班
-
第七章 三角验证
-
验证
-
三角验证的目标
-
三角验证的策略
-
成员核验
-
研讨班
-
第八章 撰写报告
-
构思报告
-
读者
-
讲故事
-
花絮
-
研讨班
-
第九章 反思
-
第十章 哈珀学校
-
学校和社区
-
学校改进
-
地方学校委员会
-
对一个六年级学生的影子研究
-
其他论题
-
改革的实施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案例研究的艺术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024 本(297)#《案例研究的艺术》🚢案例是一个 “有边界的系统”,这让我们认识到案例是 “对象” 而不是 “过程”。我们可以用希腊字母 Θ(theta)来代表案例,始终牢记案例有边界,有各负其责的组成部分。在研究社会科学和公共服务时,案例 Θ 可以是有目的的,甚至拥有 “自我”。案例是个自成一体的系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不需要运转良好,行动目的也可能缺乏理性,但它的确是个系统。🚢案例研究不是抽样研究,我们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研究单个案例去理解其他案例,而是理解这个案例本身。在内生性案例研究中,案例是被预先选定的。在工具性案例研究中,一些案例的作用可能比其他案例的作用更大。“典型的” 案例有时确实有效,但 “反常的” 案例往往更能反映我们在典型案例中忽略的要点。🚢首要标准应该是能够最大化我们的认识。从研究目的出发,哪些案例有可能帮我们实现理解、做出推断,甚至修正推论?我们进行田野调查的时间和渠道总是十分有限,如果可以的话,要选择容易接触、对我们的研究持友好态度的案例,或者找到一位潜在的知情者,以及愿意就一些初步材料发表意见的行动者(即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在研究中很少会出现全新的理解,大多数只是在完善原有的理解。关于特定情境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案例的推论可能并不是最后的推论,这种推论可以称之为小推论,在案例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会经常出现。案例研究的真谛是突出特性,而不是做出推论。我们选择一个特定的案例并逐步了解它,主要目的不是了解它与其他同类有什么区别,而是了解它是什么、它在做什么。🚢案例研究者常常要基于相对小规模的资料库进行推断,从而拥有诠释的特权,通常也承担着诠释的责任。过度关注诠释可能是个错误,意味着研究者在案例研究工作中急于得出结论。优秀的案例研究者是需要有耐心和反思精神的,也愿意看到关于案例的其他观点。谨慎的原则与诠释的原则并不冲突。🚢案例研究的好坏取决于学术的规范性。研究者要提前准备,想清楚研究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有些情况可能会发生得太快或是太不明显,从而被忽略掉。对研究者而言,最难的任务就是设计出好的问题 —— 好的研究问题能够既充分又适度地引导观察和思考。🚢任何研究设计都应该包括对概念的组织、对表达预期理解的设想、基于已有知识基础的概念工具、指导资料收集的认知结构,以及向他人展示研究诠释的提纲。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见的概念组织方式是围绕假设(特别是零假设)来进行;在项目评估中,最常见的概念组织方式则是围绕项目的目标陈述来进行。这些概念组织方式推动着研究的开展,从困惑进展到理解和诠释。🚢研究者就会开展平行研究或后续研究,而当前的研究不会改变原本的论题。无论是质性还是量化的研究取向,都强调不能急于求成。最伟大的量化研究者之一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曾说:循序渐进是科学研究取得成果的最重要的条件,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 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从工作的一开始,就要告诫自己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积累知识。🚢人类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固定话语和对他人的影响才能了解自己,因此人类认识自己的方式只能是迂回的理解。我们若想知道自己的过去,想知道我们是怎样成长和成为今天的自己的,只能通过从前的行为方式、曾经采取的计划、我们在度假时的感受、尘封的信件和我们对很久以前说过的话的判断…… 只有当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转移到对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活的每一种表达中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和他人。🚢理解是人文科学领域的一种方法论特征,是学者大脑中对其研究对象的心理氛围、思想、感受和动机的共情或再造…… 同时,理解还与意向性相关,解释则不然。一个人理解行动者的目的和目标,理解一个标识或符号的含义,理解社会情境或宗教仪式的重要性。在近来有关方法论的讨论中,理解的这种意向性维度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者通过两种方式来寻找案例新的意义:一种是对单个事例进行直接诠释,另一种是通过事例汇总来寻找它们的类别特征。这两种方式在案例研究中都会被用到。即便是在内生性案例研究中,案例工作者也会对行动进行排序、对特征进行分类、对基于直觉的汇总进行加总。
《案例研究的艺术》感觉像是人类学应该用的工具书。我们可能不需要学习人类学,但是我们要学习科学的实践研究是怎样的。至少要知道很多的结论可能就出错在他们设计案例的不同场景下。艺术其实就拔高了一些东西,倒不如毛主席那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好的调查是需要方法的。
很推荐
带着寻找写作思路的心情,发现了一个巨大精致的宝藏。我在小时候的房间仔仔细细的看了哈珀学校改革的案例,奇妙的经历…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东方巴别塔
东方巴别塔(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高品质人文出版的新锐实体。巴别塔文化主要通过高质量的版权引进及国内优质原创作者的挖掘,打造历史、军事及泛学习类等几大内容板块,与读者分享顶尖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