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集中展现了柳田对日本社会城市与农村关系的认识。

内容简介

在农村凋敝的时代背景中,作者一面从历史发展强调日本的城市和农村并无对立,是亲兄弟的关系,一面敦促人们理解城市对于农村的意义,思考城市人对农村应该持有的态度。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体例
  • 中文版序
  • 自序
  • 第一章 都市的成长与农民
  • 一 日本与外国的差别
  • 二 “inaka”与“田舍”
  • 三 “都”与其他城市
  • 四 “城下町”的支持者
  • 五 村中之“市”与町中的“常见世”
  • 六 町人故乡亦为村
  • 七 脱离土地的消费者心理
  • 八 宿驿生活的变化
  • 九 爱乡心与异人种观
  • 一〇 农村视角下的都市问题
  • 第二章 农村凋敝的实像
  • 一 村与村的比较
  • 二 生活水平的高下
  • 三 物议与批评力
  • 四 个人贫困与总体贫困
  • 五 无法仅凭农业为生
  • 六 不自然的纯农化
  • 七 外部资本的征服
  • 八 农业保护与农村保护
  • 九 生计与生产
  • 一〇 关于人口的粗浅看法
  • 第三章 文化中的中央集权
  • 一 政治家的误解
  • 二 都市文艺的专制
  • 三 归化文明的威力
  • 四 被撺掇的贸易
  • 五 对中央市场的承认
  • 六 有害无益的谷价统一
  • 七 资本的间接压迫
  • 八 经济自治的不振
  • 九 牺牲地方交通
  • 一〇 小城市的屈从模仿
  • 第四章 城镇风与乡村风
  • 一 城镇风的农村观察
  • 二 田园都市与郊外生活
  • 三 生活方式的分立
  • 四 民族信仰与政治势力
  • 五 未觉察到自己力量的农村
  • 六 “京童”的成长
  • 七 多言者与寡言者
  • 八 传统的劳动观念
  • 九 女性的农业兴趣
  • 一〇 村落特殊的三种经验
  • 第五章 农民离村的历史
  • 一 以都市为“世间”的人们
  • 二 商人的起源
  • 三 工匠集中于都市的倾向
  • 四 武士离村的影响
  • 五 “长屋”居住的历史
  • 六 “冬季奉公人”的缘起
  • 七 “越后传吉式”移民
  • 八 “半代”外出务工的悲哀
  • 九 不被提供的劳动机会
  • 一〇 迁徙的自由与不自由
  • 第六章 “水吞百姓”的增加
  • 一 分家为晚近农村的风习
  • 二 从爱家到爱子
  • 三 下人亦为家人
  • 四 “年季奉公”的流行
  • 五 所谓温情主义的基础
  • 六 地主自耕的缩小
  • 七 农活的忙闲调节
  • 八 “大田植”的场面
  • 九 需要多数贫农的“大农”
  • 一〇 “亲方制度”的崩坏
  • 第七章 佃农问题的前景
  • 一 地租条例引起的小农分裂
  • 二 佃租与年贡米
  • 三 佃户唯一的弱点
  • 四 耕作权的先决问题
  • 五 防止土地财产化的方法
  • 六 地主的黄金时代
  • 七 败在地价论前的人们
  • 八 土地市价的将来
  • 九 举国一致的谬误
  • 一〇 农民组合的烦恼
  • 第八章 无人指导的合作精神
  • 一 两种团结方法
  • 二 组合与生活改良
  • 三 偏颇的产业组合
  • 四 偏颇的农民组合
  • 五 组合不过是手段
  • 六 希望农民孤立的阶级
  • 七 前代的共同生产
  • 八 山川薮泽之利
  • 九 土地的公共管理
  • 一〇 地租委任的意义
  • 第九章 自治教育的缺陷及其弥补
  • 一 能客观看待农村的人
  • 二 保护政策的无效
  • 三 从都市常识出发的批评
  • 四 “人枡田”传说
  • 五 村落统一之力的根基
  • 六 和平的“百姓一揆”
  • 七 被利用的多数
  • 八 传统的人心收揽术
  • 九 自尊心与教育
  • 一〇 取代传统的实验
  • 第十章 计划胜于预言
  • 一 三个希望
  • 二 土地利用方法的改革
  • 三 旱地与新职业
  • 四 中间业者的过剩
  • 五 不必要的商业
  • 六 消费自主的必要
  • 七 都市失业的一大原因
  • 八 地方上的生产计划
  • 九 创造都市的力量
  • 一〇 都市将来的职责
  • 附录一 日本历史时代及分期
  • 附录二 日本古国名及其略称与都道府县对应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