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71千字
字数
2018-04-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像疫苗这样的事件呈爆发式传播时,往往伴随着科学与新闻之争!
内容简介
为何被公认为是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疫苗,却不受到家长和公众的认可?
媒体的工作——永远在做选择题。简而言之,媒体对新闻的呈现,无外乎是两道选择题的结果。选择题一:是否报道。选择题二:如何报道。
包括记者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消除主观的认识与偏见,科学界不能俯视不具备科学素养的媒体与公众,媒体和公众也做不到不带着情绪去观察和思考,因此回归到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理解各方关切的前提,也可能是化解矛盾的那把钥匙。
风险沟通中的“风险”,既包括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包括主观感知的风险。前者可以由科学家进行测量和评估,但是公众的风险感知必须通过倾听、调查和沟通去获得。
风险沟通并不是依靠科学界单向的努力就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关注风险主体的反应,建立起与公众的实质性对话,甚至借助大数据等工具,实现对细分人群风险感知的差异性捕捉;由于公众感知是风险影响的关键因素,“沟通”就成为风险管理的必然。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恢复公众信心 保障儿童健康
- 前言
- 源起
- 疫苗被媒体妖魔化了吗?
- 十年反复,疫苗总是跌入同一个坑中
- 聚焦
- 甲肝疫苗事件:“夺命疫苗”媒体第一案
- 山西疫苗事件:揭黑报道引发的信任危机
-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突如其来的谣言风暴
- 乙肝疫苗风波:媒介化现实中的疫苗安全
- “疫苗之殇”:被反复征用的催泪炸弹
- 山东非法经营疫苗案:疫苗陷入塔西佗陷阱了吗?
- 观点
- 媒介化现实与科学的危机?——疫苗接种与媒体报道的学界研究综述
- 公卫疾控的关注焦点:知-信-行模式与接种行为影响
- 新闻传播的争论焦点:媒介化现实与新闻伦理
- 可能的合作路径与解决方案:风险沟通——追寻多赢的对话
- 参考阅读
- 疫苗安全性事件:沟通应对的管理(WHO)
- 我们的社会需要“逃命新闻”吗?——2009年甲型H1N1流感留下的思考
- 问题疫苗案后,这七个问题你应当知道答案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