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关于日本的文化随笔佳作,以别样的眼光将纷杂事象背后的传统根由一一揭出。

内容简介

本书以当代日本的世相、人物与书情为切入点,辅之以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考述,对相扑、能乐到宅男腐女,物哀、粹美到可爱风尚等一系列人事物象作了详切生动的解读。诚如作者所言:“我真的是想学一学老一辈的知识人,他们就是想去了解一个民族,然后去摆正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关系。”

作者将批评的修养功夫融入到对异文化的观察与体验中,总能以别样的眼光,将纷杂事象背后的传统根由一一揭出,用情深至,用语雅赡,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化随笔佳作,值得细细品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当我们谈日本的时候我们谈什么
  • 落寞的背影
  • 寂灭之美
  • 那时的衣冠
  • 无情成解脱
  • 湮没在人群中的我的脸
  • 人间、间人与间文化
  • 礼貌的芳香
  • 夏之风物诗
  • 岂可食无鱼
  • 达人与职人
  • 缪斯的驻足
  • 漫画脱亚
  • 川柳中的牢愁
  • 此翁白头真可怜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幸福终点站
  • 时间汤中的平田老人
  • 遍路上的情侣
  • 浮世中,一种叫“粹”的表情
  • 逝川·落花·无常
  • 女性的大河剧
  • 外面的世界太无奈
  • 松之恋
  • 如川而逝
  • 大梦谁先觉
  • 最后的武士
  • 浪花节人生
  • 久留米妖魅的画魂
  • 一条运河与一个主妇
  • 无垢的利益
  • 身体的语言
  • 草食男的恋爱经典
  • 幼稚的力量
  • 渡边淳一的幻觉世界
  • 芥川奖中的女孩
  • 村上的祛魅
  •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乡愁”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向死而生,外礼內玄”

    读罢本书,解决了我很久以来对日本文化的很多问题。之前读过的很多有关日本的笔记体文集,贵繁复绮丽而疏于综合梳理,而此书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多了那份专业学者的规矩和框架,所以在我看来,本书谋篇看似纷乱,但实则有一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日本文化是一种 “向死而生,外礼內玄” 的矛盾体。


    什么是 “向死而生”?我们会看到日本的精粹唯美文化,比如茶道、枯山水,俳句等,都是一种精致而静默的美,一种参透生命悲凄枯寂后的新生之美。
    寂灭之美 — 勇于去揭开浮华事象而直面内藏于内的枯寂本质,进而去体验诸事无常背后的至简与大静。
    枯山水 — 简少而静寂之中,坐观大自然枯淡寂灭,因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茶道 -- 讲求和敬清寂,茶事与自然一体,在一期一会的珍重中,印证生命永恒寂灭的道体。
    俳句 — 始终以描写四时风物为主,俳圣芭蕉 “所谓风雅,随造化,支四时也”,对四时风雅之物的祭颂,来自于对逝者如斯夫的悲悯和感怀,对修短随化的直面描写,是对生命极致的最好表达,也是对生之真谛最淋漓的诠释。
    什么是 “外礼內玄”?就是日本外在拘谨甚至严苛的礼仪,是对内在的自然任性的强大约束,甚至压迫;而内在的那种 “越名教而任自然” 的内核始终有一种僭越挣脱的冲动。这种纠结很像我国魏晋时期儒学名教和玄学自然的争论。
    这直接为我对日本性文化的开放提供了一个解释。与西方的罪感文化注重内在的忏悔自律相比,日本是的耻感文化更多的注重外在的强约束,即对内在的自然欲望和原始野心比如性事,是肯定和任从的,而外在的仁义礼智皆道德之名。礼更多的是 “一种非如此不足以羁勒放矢的需要”,礼更多是以约束内心的不羁狂荡而存在的,是工具的,不是价值的。
    日本宗教也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是万物有灵崇拜的神道教作为基底,另一方面,大陆佛教文化的传入是第二层,第三层则是儒学的工具化利用。这样一来,在性这个问题上,各种看似颉颃的文化取得和解:性只关乎于本能自然冲动,视为神道应有之意;性之瞬时易逝性是为佛教之万物寂灭的宿命论,性来到了参悟寂灭道体的层次,也因其自然和合至万物新生来到了 “因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的层次。而性本身的放纵其实是儒家伦理选择性缺位,这种缺位本身就是仁义礼智的工具化。
    甚至笔者不愿提到的 “自杀” 命题,日本人将其视为一种 “离诸有,灭烦忧” 的回归,一种个体对寂灭之道的最深度最冷峻的感知。在 “外礼內玄” 中拘谨着,放纵着,寻找着,在 “向死而生” 中静默着,勃发着,精致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对于希望了解日本的读者是个不错的选择。市面上流行的的介绍日本的书籍大都围绕这日本的国民性来写,殊不知国民性是根植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之中,而且是处于不断流动变化的。本书则包含了非常丰富且具体的主题,且融合了作者自己的理解,犹如一张张切片,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一些日本的历史、人文,且引入了一些现当代非常流行为人门熟知的日本文化,诸如村上春树、御宅文化等,在讲述这些主题的同时,透过纵向对比,使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这些文化的来源及作者自己的态度。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